拐点&破局

2023艺术再出发

专题策划|武文龙

新年伊始,按媒体惯例,又到各行各业年终盘点、年初展望的节点。2022年可谓疫情三年以来最困难的年景,宏观经济发展在新冠疫情影响之下面临较大下行压力,诸多行业的发展时断时续,乃至彻底停摆。

对于国内整个艺术生态而言,无论是文博行业的博物馆、美术馆,抑或艺术市场中的画廊、艺博会、拍卖会,整个艺术生态链条中的不同角色在过去的一年里,亦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严峻挑战。

与此同时,随着疫情形势变化,国内于2022年底优化调整防控措施,经济和社会秩序加快恢复。当疫情迎来拐点,让我们看到这场旷日持久的抗疫迎来了曙光,也对艺术在2023年的再出发充满了希望。

2022香港巴塞尔艺术展现场

后疫情时代,艺博会何以重启?

采访|本刊记者 武文龙

如果用“一片惨淡”来形容 2022 年的国内艺博会行业,想必这也并不为过,行业的现实处境大家看在眼里,身在其中。细数国内具有代表性的艺博会平台,2022年,除了5月底的香港巴塞尔艺术展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混合”模式举办之外,内地绝大多数艺博会因新冠疫情影响未能如期举办,即便是挣扎着开展的上海ART021和西岸艺博会也最终未能幸免疫情的冲击——两场艺博会在战战兢兢中开场了1天和3天后无奈中途闭馆,这一结果也不禁让人唏嘘伤感。

当时钟叩响 2023 年,伴随社会秩序逐渐恢复常态,曾被按下暂停键、历经疫情淬炼的国内艺博会行业必将重启,迎来新生。

梁克刚:

艺博会商业模式抑或面临迭代

梁克刚

策展人、美术馆运营机构创办人、

独角兽艺博会发起人

2022年国内艺博会行业遭遇的挑战确实是这些年来前所未有的,暂且不论未能如期开展的艺博会,单就开展后中途闭馆的上海ART021、西岸艺博会来看,可谓损失巨大——特别是对于入境参展的海外画廊而言,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提前三周入驻上海隔离,前期准备工作比以往更耗时耗力;而且西岸艺博会是定向邀请的参展商,也并未完全对外开放,观众需要持当地72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入场,这对观众群体产生了极大限制,短暂开展几天的效果也并不理想。

如今疫情三年,随着国内的防疫政策放宽,各行各业也逐渐迎来恢复发展的转折点。我想对于2023年的国内艺博会行业的发展而言,相比疫情期间应该会有一个小幅度回升,毕竟相关的市场消费也已经压抑了三年,按市场规律会有一定反弹;特别是香港巴塞尔将在上半年呈现怎样的结果,对内地艺博会接下来的安排会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长期来讲,艺术市场的兴衰要看宏观经济的走势,对于处在一级市场的艺博会,其对经济环境的依赖度只会更强。如果我们把时间坐标轴拉长来看,近些年的全球经济实际上是处于相较疲软的状态,近三年的新冠疫情、地缘冲突、贸易保护等因素只是加重了全球经济低迷,而以之马首是瞻的整个艺术市场行情实际上也处在一个下行周期。因此,艺博会行业短期内也不会有太大的行情反弹,毕竟目前还不具备宏观环境的支撑。

伴随着近些年社会发展进程节奏的加快,具体到国内艺博会自身微观发展方面,我感觉其在近两年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首先,在艺术内容方面,年轻一代藏家以及艺术爱好者的收藏品位、审美趣味出现了转向,他们目前不愿意只购藏行业以往所定义的艺术品形态,逐渐开始自我定义新的艺术价值趋向。而与之相应的是,新一代藏家群体也不再把注意力只放在业内常规意义的专业画廊博览会上,这一变化伴随着国内上海潮流艺术博览会、阿里巴巴U设计周等几个人气高、年轻化、新型态艺博会平台的出现可见一斑。其次,在当前艺术加速迭代的进程中,每一代人成长环境不同,有着不同的文化基因,且很难改变,所以传统艺博会的商业形式亦存在被新模式替代的可能性。或许在不远的未来,当原有的发展惯性不断减弱,新一代的艺术家、藏家一定会不断尝试选择自身更感兴趣的参与方式和交易形态。

2022香港巴塞尔艺术展现场

滕丽:

举办艺博会的市场环境尚需恢复

滕丽

“艺术厦门”创始人

在整个2022年因新冠疫情冲击带来的行业调整过程中,“艺术厦门”博览会的展览组织暂时不再是我们团队的工作重点,我们把工作重心放在了销售渠道拓展以及未来发展的铺垫准备上。现在我们有一个团队在尝试开展网络直播销售,主要聚焦在潮流艺术板块;我个人主要在做一个长线的视频号,以分享内容为主,其间偶尔也会以挂小黄车的形式推介一些优秀艺术家的作品销售。当然,这种线上拓展的方式是一个相较长远的工作,短期内很难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只能说努力认真去做,最终能否取得理想效果尚待观察。另外,因为现在正好有一家当地美术馆是政府托管我们团队在运营,所以也算是一个缓解的方式,我们以美术馆作为自己的一个据点,去做一些长远的工作计划和实验。

总的来说,现在大家都很困难。在整个宏观经济发展和消费预期值都向下走的情形下,对国内整个艺术市场的影响必定是非常不利的,尤其对于做一级市场的机构来说。相较而言,二级市场现在还存在一定体量的资本,艺术品能相对顺畅地在拍卖市场中进行转手交易,实现行业内的资本流转,所以拍卖公司也还有一定的业务开展。但是对一级市场来说,尤其是面临国内中产阶层群体骤减甚至是拦腰砍的局面,可谓面临非常大的问题和挑战。因为,艺博会需要庞大的艺术爱好者群体力量来支撑,少数藏家难以支撑起大体量的艺博会业态。

目前,国内疫情防控政策已经放宽,算是行业能够恢复正常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但是新冠疫情的影响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我想在2023年上半年,国内应该是处在疫情快速蔓延的情形下,最终所有人都要“阳”一遍,甚至两遍、三遍,这个过程是必定要经历的。所以,预计国内艺博会行业在2023年上半年很难完全恢复,仓促硬上的话或许还是伤人伤财、伤希望。下半年情势会有所好转,我们也希望“艺术厦门”能在下半年给大家进行一个完整的呈现。

鲍栋:

政策层面的扶持与刺激至关重要

鲍栋

策展人、“北京当代”艺术总监

2022年的“北京当代”在新冠疫情影响下几度延期,最终未能和大家见面,这让我们感到无奈和惋惜。当然,不止“北京当代”,整个行业都处在这种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下。2022年,内地艺术行业里没能完整举办一场艺博会,包括目前防疫政策刚放缓,整个社会都还处在第一波感染高峰的冲击下,我觉得这对业内每个人的心态影响还是挺大的,让大家处在一个相对消极的心理状态下。

虽然2022年“北京当代”没能完整呈现,但这一年我们团队并没有“躺平”,因为除了组织艺博会的展览之外,我们还有不少其他相关业务要开展,特别是“艺术+商业”方面的项目,其尽管也受到疫情一定程度的影响,但还不至于完全停滞,因此这一方向的业务还是在正常推进,也还算有不小的收获。

如今,社会经济发展随着防疫政策的放宽在逐渐恢复至常态,我想艺术市场也会随之慢慢回温,从业人员的心态也将逐渐回归往常。当然,疫情影响不可能在短时间里完全消退,这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再者,所谓“船大难调头”,中国大体量市场会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之前疫情期的发展惯性,市场最终恢复活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具体到艺博会行业恢复发展节奏的快慢,我想除了外部宏观经济环境之外,政府官方在政策层面的扶持与刺激也是至关重要的。目前,我们也在等待和时刻准备中,理想的结果是希望在今年春天能把去年已准备成型的“北京当代”顺利呈现出来。

一山:

打造体系化、链条式的博览会架构

一山

中国数字艺术博览会(成都)总策展人

2022年,新冠疫情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给整个中国艺术生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无论是作为一级市场基石的画廊,抑或有着市场晴雨表之称的艺术博览会,基本都处于半停滞或延期状态。因此,基于疫情防控形势,我们的数字艺术博览会做了转折性的战略调整,最终选择以虚拟元宇宙的展陈方式,同时也是对虚拟科技应用方面的探索,去探讨可行的元宇宙艺术馆的展陈新形式,从虚实不分的场景和体验出发,我们以屏为界,将屏幕作为入口,创造了一个基于现实又延伸现实的空间。另外,我们以多感知互动的形式,将元宇宙中展陈的艺术作品通过有趣的形式互动、交流讲述给观众,以期打造全国首个沉浸式元宇宙数字艺术博览会,在元宇宙虚拟空间里,观众和艺术家与作品之间实现云上交互及交流。

数字艺术博览会(首届为数字绘画艺术展)自2019年开始举办,从“新介质、新图式、新观念”的首届数字绘画艺术展到第二届以“五位一体”(研发、展览、数藏、衍生、论坛)的具有体系化、逻辑化、链条式的博览会体系和框架。“研发”板块作为数字艺术发展的技术支撑,呈现前沿科技,我们邀请到了国内七大电影集团之一的峨眉电影集团和中国数字创意领域第一家上市公司丝路科技、交互式人工智能引领者紫为云科技公司等;“展览”板块中我们通过征集和邀请的形式,邀请了国内数字艺术代表人物作品并征集到了全球范围内上千件数字艺术作品;“数藏”板块作为数字艺术作品的交易平台,也邀请到了国内知名数字藏品平台及代理的知名数字IP作品;“衍生”板块是产业化和大众化的体现,会议现场以我个人的数字衍生品小元为代表;“论坛”板块则邀请到了国际知名策展人陆蓉之,在“数字超链接”的主题下设定了“数字艺术的新域”“数字艺术在中国”“数字艺术在元宇宙的应用及趋势”三个学术研讨方向。“五位一体”之下,打破了以往艺博会“大而散”的传统模式,形成了更具系统的体系和架构。

接下来新的一年,一定是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我觉得整个艺术市场及艺博会行业不会立马呈现繁荣状态,需要一个复苏过程,文化市场总是与国民经济挂钩,预期是至少需要一到两年的缓存期,但是我相信风雨过后必见彩虹。数字艺术博览会因为作品的虚拟性、动态性、互动性和立体性、影像性以及AI、3D裸眼、沉浸式全景展示等一些全新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得这一艺术形式大步向前迈进,对于新的文化体验和需求的逆市上扬,拓展了“数字艺术”的新领域、新生命、新形式。因此,我觉得正因为数字艺术的这些特点会比其他艺术门类的博览会更先恢复。总而言之,数字化时代已经向我们走来,艺术的表现形式及内涵也必将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发生变化,这也是我们持续并将办好数字艺术博览会的信心与决心。

(刊于《艺术市场》2023年1月号,题目有所修改)

编辑 |屈婷

排版|田甜

Chinaliveart

获取正在发生的艺术事件!

【联络我们】

机构合作、广告刊登、资讯发布

主编邮箱: iap110@126.com

微信:wenyilouzhang

星球市集丨艺术类图书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