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沟沟里的土特产搭上“直播快车”成为城市餐饮的“新宠”,到传统手工艺乘着网络的翅膀被大众所熟知;从田间地头的劳作成为互联网流量密码,到从未出过远门的阿公阿婆成为“新晋网红”,遇见数字与网络的乡村,打开了一扇与现代化对话的门,为新时期“三农”发展创造了更多机会和可能。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数字是全新动能,我们有理由相信,牵住数字乡村“牛鼻子”,必将引领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步入发展快车道/绘就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农村新画卷”。
要牵住数字乡村“牛鼻子”,需技术“筑基”。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当前网络技术在农村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数字基础设施仍比较薄弱。只有坚持以“新基建”为抓手,持续加大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布局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各类服务乡村产业的特色云平台的开发运用,推广各类数据归集和运用的成功经验,让数据有效服务农产品的种植、加工、销售,才能有效地推动富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农村融入网络时代注入强劲动力。
要牵住数字乡村“牛鼻子”,当人才“赋能”。人才作为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加速的关键所在。当下网络专业人才欠缺、农民网络技能普遍不足仍然是制约数字乡村建设的关键痛点。只有扎实推进数字人才下乡工程,持续完善专业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科技下乡长效机制,才能妥善解决创新能力不强、发展方式粗放、产业融合发展不足、产业链价值链延伸不够等乡村数字经济发展中的切实问题,进而带动产业发展提质、农民持续增收。
要牵住数字乡村“牛鼻子”,应文化“助力”。文化是乡村发展的智力支持。实践证明,唯有因地制宜,挖掘自身文化优势,才能充分激活乡村发展的潜能;唯有深入总结、借鉴成功经验,利用各类网络平台充分宣传晒秋、山歌、傩舞、婚嫁等乡村传统文化习俗,深度展现当代乡村风貌和美食,以冒着烟火气、透着人情味的独特感官体验呈现乡村文化的特殊魅力,方能有效传承农村古老技艺,展示出乡村文化超越时间的生命力,让农民吃上“文化饭”,让乡村披上“文化衣”。
网络或许不是万能的,但脱离网络是万万不能的。我们有理由相信,遇见网络和数字的乡村,所迎来的不仅是视野的扩大,生产方式的变革,更是生产力的持续提高。当然,机会和希望不等于客观事实,要牵住数字乡村“牛鼻子”,绘就农村发展新画卷仍需我们真抓实干、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