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问青年说》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青年报社联合出品。

2022年夏天有一则有关“中国天眼(FAST)”的消息引起人们的关注:“中国天眼(FAST)”发现了迄今为止唯一持续活跃的快速射电暴。这给人们无限遐想,人类是否已经探测到外星人发出的信号?

茫茫宇宙,除了我们人类,是否还有外星人存在?除了人类文明,是否还真的有外星文明的存在?人类在用什么方法寻找外星文明?应该说人类在宇宙中寻找“同伴”的脚步一直没有停下……青年问青年说,让我们跟随青年科学家一起寻找答案。

大学生魏快乐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我非常好奇,宇宙的某个地方是否真的存在着其他生命形式?为什么?

“答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肯定的。”未来事务管理局合伙人李兆欣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解答,我们已经在太阳系这么小的范围里面发现了水的痕迹,按照概率,可以计算出宇宙中存在的智慧生命的数量和可能性。

当然,这里边有太多的未知数,而且科学家也提出了很多种不同的生命形态,比如硅基的生命形态,比如以硫为基础的生命形态,甚至是在太空中以能量、以波为形态的生命形态,这些都是有可能的。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宇宙中完全没有其他的生命存在,这也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李兆欣说,现在任何一方的结论都没有实际的证据去完全支撑,所以我们唯一的办法就是继续扩大自己的探索范围,继续去寻找生命存在的证据。

大学生魏快乐的第二个问题是,人类在探寻宇宙中外星生命和文明的主要方法有哪些?我国目前处在怎样的水平?

北京天文馆副馆长陈冬妮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回答:过去几十年人类对信号的探测主要是集中在射电波段方面,我们可以被动的接受可能存在的外星文明的信号;另一方面我们也主动发射过信号,希望被别的文明能探测到。我们在光学和红外波段会有很多大型的望远镜。

陈冬妮认为,人类主要还是在搜寻系外行星,因为我们假定如果存在系外生命的话,应该不会在恒星上存在,而是在行星上存在,所以对于天文学家来说,首先要去找到行星,特别是我们常听说的所谓的类地行星或者宜居行星,这可能是我们寻找地外文明的第一步。

陈冬妮介绍,中国最有名的应该是大家比较熟悉的FAST,它也是一个射电望远镜,它的科学目标就是去寻找可能存在的系外文明的信号。

大学生魏快乐的第三个问题是,人类与寻找到的系外行星之间建立了怎样的通讯联系?主要通讯手段是什么?我们之间真的能交流吗?我们如何能加快与外星文明的通信?

北京天文馆副馆长陈冬妮说:“我个人觉得如何与可能存在的地外文明建立联系,甚至像你刚才提出的加快联系,这与其说是一个天文问题,可能还不如说它是个哲学问题。”到底是不是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向外建立联系,如果万一有一天我们真的搜寻到疑似的系外文明的信号,我们是回答还是不回答,可能都已经超出了天文学的范畴了。

大学生李冠彤也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星际移民是否真的会成为现实?对于可能存在的外星文明,青年人应该拥有怎样的科学态度?

未来事务管理局合伙人李兆欣首先给出了他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我觉得其实大家可以参考人类的历史,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向外发展探索移民定居,然后和新的环境结合起来,成为人类新的文明世界的一部分的过程。”

李兆欣认为,首先,我们应该充分地了解我们所面对的世界的一些基本原理,比如说人类很早就知道了地球是圆的,正是这种最基本的信念支撑人们能够愿意踏上环球旅行。如果我们对宇宙没有基础的认知的话,那么所有的星级移民都是不可能的。

宇宙的一个基本原理就是,至少在目前的科学手段下,我们知道宇宙是非常巨大和空旷的,任何一种移民的方式都要考虑这样的前提的存在,无论运送的是培养人类基因的一台机器,还是把人冷冻了,还是“世代飞船”的经典概念,所有的方法都是为了解决跨过漫长的距离和时间。

“如果能够解决最基本的问题,那么剩下的都是有可能被克服的。”李兆欣说。

陈冬妮则认为,人类要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就是我们对待可能存在的地球以外的其他文明应该抱一个什么样的态度,这是第一个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如果从科学精神来讲,我们应该是有一个开放的态度,就是一切皆有可能。”陈冬妮说。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至少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讲,其实我们应该充满好奇,应该勇于探索,至少我们如果有一天真的能够接收到另一个文明的存在的信号,至少对于我们对宇宙的理解应该也是一个进步。

李兆欣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最后的补充:“谈到和其他的生命和文明的关系,核心其实就是人类的历史中的一些经验教训,我们不能只以人类为唯一的出发点去肆意地改造,因为这些有可能是我们未来的宝贵的财富。”

微信编辑:樊未晨

记者:樊未晨 刘斌臣

美编:王忻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