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运转的急诊科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为患者检查

重症监护室对危重症患者进行护理

心脑血管监护室医护人员抢救患者

随着国家疫情防控政策的变化,面对患者急剧增加、医务人员感染减员的现实情况,市中心医院党政领导班子带领全院干部职工快速反应,科学应对,不断优化诊疗流程、扩容资源、增加力量,在疫情一线与病毒“正面硬刚”,与急危重症患者守望相助,全力解决群众就医需求,展现了“中心医院人”的勇毅与担当。

急诊科: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与病魔搏斗

2022年12月24日10时,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一下子涌入8名患者,急诊科又一次高位运转。

急诊抢救大厅内,每个诊室门口都围了一圈患者和家属,急诊科主任戴红果强忍着咳嗽快速问诊,在开医嘱、打电话为患者联系科室会诊、办理入院手续后,她马上又赶到下一个患者的床边。

这是该科室24小时抢救患者的常态,虽然已有所准备,但第一波感染潮,比预想来得更早、更猛,争分夺秒抢救生命的急诊科也被推到了疫情防控的最前沿。

“现在急诊科日接诊量在300余人次,达到平时的4倍。”戴红果介绍,现阶段收治的患者八成都是急危重症,九成都感染新冠病毒,其中以有基础性疾病的高龄老年人为主。工作量骤增,科里还不断有人被感染,生理和心理双重压力下,急诊科上下团结一心,坚守在第一线。症状轻的人员主动加班,随叫随到,“每个人都想多干一点儿,因为多抢救一个危重患者,就能多挽救一个家庭。”

“这几天特别忙,上了十年班,还没这么忙过。”急诊科护士李尉已经好几天没有休息了。2022年12月24日16时,刚刚完成交班工作的李尉饥肠辘辘,他才想起,过去的8个小时里,他只吃了一顿早饭,“本来是要去吃午饭的,结果碰上了一个急救病人,一忙就忘记吃饭了。”当天也是李尉感染新冠病毒的第5天,即使不舒服,他也没有落下工作。“我们都是能坚持就坚持上,急诊不像普通病房,病人来了你必须抢救,不可能因为你生病或者累了就休息。”

疫情浪潮涌来,急救资源不断吃紧。相较于生病带来的压力,医护人员更担心感染后工作没人顶上。“医护人员的饭热了冷,冷了又热,都没机会喝水。”副主任赵学军说,抢救病人一刻也不能停,只能带病坚持。

前一个夜班,护士长李静配合抢救了一名过敏性休克的新冠感染患者,入院时患者呼吸困难、意识不清、全身浮肿并起满了疹子,李静手脚麻利地给予患者吸氧及心电监护,并协助完成了血气分析等一系列检查,根据医嘱给予静脉输液对症用药后,患者的生命体征逐步平稳了。采访时,已经连续工作了15个小时的李静嗓子沙哑,还不时咳嗽,尽管如此,她也没有休息。作为护士长,她要把握全科护理工作的大局,既要保障日常工作有条不紊,还要做好发热患者、急危重症患者的治疗、护理,对所有就诊患者进行体温监测、病情观察、治疗以及心理疏导等工作。面对各种各样病情复杂的危重患者,李静带领科室护士进行快速识别、甄别、评估,及时分流,同时还要承接源源不断新来的患者。她们用良好的心理素质、熟练的操作,配合医生分秒必争,最大程度减轻患者的痛苦。

发热门诊:轻伤不下火线,撑到极限也要咬牙坚持

此起彼伏的咳嗽声,在发热门诊门口响起,值班医生郭凯凯简短询问症状后,嘱咐患者新冠病毒感染后的居家用药方案,给他们吃下“定心丸”,这是2022年12月25日深夜该院发热门诊出现的场景。当晚,前来就诊的患者不断,3名值班医生分工明确,一个负责登记、一个负责接诊、一个认真观察患者的肺部影像。

接诊、测生命体征、抽血化验、给药、陪送检查、收入院……一个个流程走下来,发热门诊护士长刘洁文感觉腿都要跑断了。但看到还有病人在排队,她知道还不能放松,此时科室人手紧张,更需要每个人全力以赴。

“我还能坚持!”已经连续工作几天的王娜毫无怨言地表示可以继续坚持上班;

“这个时候,患者的生命更重要。”护士关夏艳感染后,一直顶在一线;

“再累也要顶上,要对得起前来就诊的患者。”护士周荣身兼多职,面对陡增的工作量毫不退缩……

这些,已经成为很多医护人员的常态……依然在岗的医护人员一半以上是“阳康”或者“轻症”,但撑到极限也要咬牙坚持,只要是科里需要,没有任何犹豫,他们随时到岗上班。

24小时不间断的人流让发热门诊成了最忙碌、压力最大的科室之一。“看诊量一下翻了十来倍。”市中心医院副院长、发热门诊主任史志明介绍,“疫情风暴下,医院将所有支援都往这一板块倾斜。”

“每天都会接到家长因小儿高热惊厥打来的求救电话。”感染新冠病毒后,儿童往往出现发热症状,发热不仅会增加儿童不适感,还容易出现高热惊厥。有一个6个月大的小男婴,在家用药三天后出现高热惊厥,来时两眼上翻、口唇发青、全身冰冷,牙关紧闭。接诊后,儿科医生郭洁和刘洁文紧急给予孩子吸氧、镇静用药,惊厥缓解后,送至儿科的阳性病房。

刘洁文介绍,自正面“迎战”新冠病毒后,前来就诊的儿童开始增多,儿童发病快、发病急则可能面临更多健康风险,这对发热门诊而言是挑战。好在发热门诊在更早之前,就进行了科室统筹,优化了医护力量,为这一场“硬仗”做了充足准备。

呼吸科:化身“铠甲战士”,用生命守护生命

在这一场与新冠病毒的面对面“战斗”中,该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冲锋在前,副主任王艳艳、陈美凤带队,常琴、关文霞、朱健荣、刘乐紧随其后,化身“铠甲战士”,认真接诊新冠合并呼吸疾病的重症患者,加班加点早已是常态。

“我们密切观察每一名患者病情变化,每日进行专家会诊,对症治疗,并辅以心理疏导。”多轮疫情下来,王艳艳积累了宝贵经验,现在的她已成为新冠病毒感染救治方面的专家。

“有的患者焦虑、恐慌,特别是有基础病的,内心更加忐忑不安,觉得只有到了医院才有健康保障,要求住院可能是为了寻求一种心理慰藉。”该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来了一对老龄父女,父亲87岁,女儿64岁,父女两人感染新冠病毒,周身疼痛不适,进行血气、胸部CT检查后,各项指标显示没有大碍,医生建议回家休息,但父女二人强烈要求住院,王艳艳只能反复做工作,直至取得两人的理解。

“冬季本身就是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期,往年这个季节门诊收治的病人数量就会有所增加,这段时间受到新冠病毒的影响,感染峰值的到来也会使重症率增多。”王艳艳告诉记者,“流感和新冠并存,对于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患者而言意味着病情的加重和更加复杂。很多老年人在感染了新冠病毒之后很容易出现‘沉默性低氧血症’,老人总会想着扛一扛再到医院去,导致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这是非常可怕的。”呼吸科每日都会收治数十名意识丧失、呼吸衰竭、严重电解质紊乱的危重症患者,从入院开始抢救,开通液路、气管插管、心肺复苏等抢救的场景时不时在呼吸科病房上演。

现在,科室里的患者日益增多,医护人员大多都是带病上岗,有些病情重的,也会在症状稍微缓解后马上返岗。在十余天的时间里,呼吸科全体“勇士”除了短暂的吃饭、休息,一直泡在病房里,参与新冠感染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在他们看来,没有什么比患者的生命健康更重要。

重症监护室:全力以赴,不惜代价托住生命底线

疫情以来,作为为生命托底的最后一道防线,市中心医院重症监护室里一直住满了新冠病毒感染的危重症患者,他们大都是七八十岁的高龄患者,且生活不能自理,护士们不仅要做好所有的基础护理,还要做好各项生活护理,这无疑加大了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

处理完患者的治疗工作,护士长张端凤觉得浑身酸痛,全身无力,尽管这样,她必须坚持到第二天早上7时交班。“每走一步都用尽了全身的力气,但为了患者,再疼也要坚持下去。”

处理完血气和呼吸机参数调整,已是早上7时,下一班的同事来接班了。“病情平稳,对症处理,无特殊交班。”大家互道一声辛苦,接力棒传到了下一班医护人员的手中。面对人手短缺的困境,ICU的护士们靠着一股劲儿硬扛了下来。

“重症监护室一共有40名护士,分成3个班,从最近开始接收阳性患者后,我们的护理人员陆陆续续出现了发烧的症状,现在80%左右的护士都已经‘阳过’了。”张端凤告诉记者,护士基本上都在带病坚持。

“综合重症监护室设有21张床位,已是满员状态,但这段时间,每天还会有两三个急危重症患者需要转入治疗。”重症医学科主任高春明介绍。

2022年12月26日8时30分,重症监护室里,高春明正在逐一查看患者,“2床氧和情况怎么样?呼吸机支持参数可以下调吗?血流动力学情况怎样?组织灌注改善了没有?……”高春明已经记不清自己上一次完整的休息日是什么时候了。“全力以赴救治重症患者是重中之重。为了挽救每一个生命,我们必须做到不惜一切代价。”高春明说。

当天,从浮山转诊而来的重症胰腺炎合并分布性休克、多脏器功能障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病情平稳转至普通病房。该患者此前被诊断为新冠感染确诊病例(重型),入院时,已经意识障碍、各脏器功能指标严重异常,CT提示胰腺肿胀周围渗出,随时可能面临死亡。经过高春明与医护人员5天不舍昼夜的精心救治,终于脱离危险。患者家属激动地说:“护理人员每天一日三餐,测体温、量血压、按时给药,精心守护,我们万分感激。”

心脑血管监护室:上下一条心,用坚守诠释使命担当

2022年12月18日,该院心脑血管监护室主任张鑫浩感染了,但他坚持在岗,连续工作了近半个月。

冬天是心脑血管、老年病的高发季节,针对急诊患者神经系统疾病和内科疾病较多的特点,该院统一调配资源,在原有心脑血管监护室的基础上挖掘病区潜力,增加重症监护的床位,使可救治心脑血管重症患者的床位已较之前增加近一倍,同时增配了监护仪、呼吸机等医疗设备,设置病例台账,逐步放开更多的病区,全力保障卒中、心脏等急诊绿色通道救治的重症患者的后续诊疗,最大限度将符合条件的急诊患者收进病房。

“心脑血管术后,病情变化很快,感染新冠病毒更是让患者病情雪上加霜。”一名冠脉搭桥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忽然出现气道梗阻窒息通气。“心脏外科术后的患者,肺部问题是会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及预后的。”在张鑫浩的指导下,医护人员配合进行床旁支气管镜灌洗、翻身叩背、膨肺吸痰。加上一氧化氮及高效对症新冠病毒药物的治疗,终于将生命的呼吸通道打通,稳住患者的病情。

“大家很顽强,都是主动连着上班、顶班,家里人都顾及不上。科里人员尽可能坚守岗位,大家都在咬牙坚持。”大部分医生都在感染后第四天,甚至是第三天就返岗上班。主动加班、替班,随叫随到,毫无怨言,每天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已是常态,“主任,我还年轻,多上几个班,我能顶住。”大家沙哑着嗓子,一个接着一个顶上来,让心脑血管监护室能够有序、稳定地运行下去,让患者能够得到及时、规范的救治。

这些,是市中心医院在疫情下克服重重困难,千方百计保障患者救治的掠影。他们上下一盘棋,通过动态监测、摸排分析,统一调配和重组发热门诊、急诊、重症监护、药品物资、设施设备等医疗资源,合并病区、增加床位、扩容重症救治能力及发热门诊面积,畅通特殊人群的生命通道,成立4个重症患者救治团队,全力保障新冠病毒感染人群医疗救治工作平稳有序开展。他们无畏坚守,砥砺鏖战,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成抵御疫情的第一道“防波堤”,他们用“战斗与治愈”构成了“以生命挽救生命”的主轴,在战斗、治愈,治愈、战斗的循环往复中,践行着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医者信念。

来源 | 临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