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放开以来,为了快速过峰,我们采用了速战速决的策略,很快就遭遇了一大波感染。现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过了感染高峰期,要在大街上找到一个没有阳过的人,似乎十分困难,即使没阳过的人,也会被认为是无症状感染者。

月初时,我在一篇文章中就呼吁过仍需定期公布感染人数、重症率和死亡病例等数据。放开伊始,卫健委继续通报每日新增病例,但公布的数字与实际观感差距巨大,真实的数据只能依靠模型估计,无法精确到个位数。于是,卫健委后来干脆放弃了每日通报。青岛市、浙江省曾公布过真实感染数据,给出的也是预估数据。

而重症率、死亡人数这两个反映疫情进展情况的重要数据,也未有权威部门给出过结果。前不久,武汉协和医院统计过12月7日以来入院治疗的16358名新冠患者,重症和危重症有5414人,占比33.1%。这仍然是一个很狭窄的数据,它只具体到某一家医院,并且,这家医院收治重症患者的规模本身就比较大,所以我们无法靠一家医院的数据来类推社会面的比例。

进入医院治疗的,基本都是普通型以上了。在那篇呼吁文章中,我也建议把各大医院收治的重症患者数据统一归集,得到一个较为真实的数据。这种统计的方式也比较好做。

国家也终于这么做了。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终于公布的数据,12月8日到1月12日这段时间,进入医院治疗的新冠感染者,死亡人数为59938。

这并不是全国因新冠导致死亡的所有人数,统计样本仅仅是“在院”的,不在院的则没有统计。

有人说,在统计死亡病例上,民政局可能更具有权威性。这不是一句玩笑话,在中国,人的出生与死亡都与民政局挂钩,丧葬事务由所在地民政局进行管理,如果要统计新冠死亡人数,只需要看超额死亡数就行了,民政局就可以提供这样的数据。

当然,要得到这个数据,虽然不难,但并不是立马就能公布出来的,民政数据的统计至少会滞后两到三个月甚至半年,到那时,可能这个事情已经没有啥热度了。

网上有人通过百度搜索指数来估算超额死亡率,具体方式是把过去一个月搜索“殡仪馆”的指数与更前一个月的指数进行对比,超出的部分则是超额死亡率。但是这种估算不太严谨,搜索殡仪馆,并不意味着家里就有人死亡,也许是看了殡仪馆排队的新闻热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才搜了这个关键词。

那么,一个人死亡后,与世俗世界有着必然关联的事物还有什么?也许是“死亡证明”,把“殡仪馆”换成“死亡证明”,得出的比对数据,在估算超额死亡率上似乎更进了一步。

这一次公布的死亡数据,虽然加了定语,让统计范围受到了限制,但也是定语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至少说明国家卫健委这一次是严谨的。

并且,我们仍然能够通过这个数据反映出别的有用信息。比如,可以根据奥密克戎的死亡率,来推导未进入统计的死亡病例,也就是不在院的死亡人数。奥密克戎在全球范围内死亡率最高为0.48%,亚洲国家中,新加坡为0.04%,日韩大概为0.1%,在这两个比率区间内取值,我们的死亡病例应该是20万到60万之间,减去在院死亡人数,便是未进入统计的死亡数据

目前,我们已经跨过了第一波,中间有一些曲折,未来可能还要面临第二波,无论它什么时候到来,我们需要做好的是:研发更加高效的疫苗,引进与开发作用更佳、毒性更小的抗病毒药物,虽然新冠不存在“特效药”,但对于能降低重症风险的药物,仍然值得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