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反映出的是曹操狠辣、狡诈的一面。

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历史当中,曹操都被贴上了"奸诈"的标签,世人称之为"奸雄"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有一次,

曹操到自己喜爱的小妾房中休息,一觉睡到自然醒

,但是醒来之后却二话不说,直接把小妾给杀了。

在旁人看来,曹操是残暴嗜杀,但是曹操这一看似残暴的背后却隐藏着深意,或许也正是因为曹操的这一份"残忍",帮助他成就了乱世霸业。

一:生逢乱世,崭露头角

曹操生活于东汉末年,当时宦官专权,世家大族把持朝廷,百姓民不聊生。

东汉王朝大厦将倾,曹操的父亲曾经是东汉的太尉,出生官宦世家的曹操深谙官场之道。

年轻时的曹操放荡不羁,任性好侠,不喜欢学习,当时的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我曹操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

但是南阳名士何劭却称曹操为"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认为曹操能够在即将到来的大争之世创造出一番功绩。

曹操虽然不太喜欢读书,但是对军事和武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曾经抄录古代诸家的兵法韬略,为后来的军事征伐生涯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熹平三年,

曹操被举为孝廉,不久之后入京师洛阳为郎,后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

洛阳作为天子都城,是皇亲国戚居住的地方,这些权贵经常作威作福,地方的官员大多畏惧他们的权势,因此很难治理。

而曹操则不一样,一上任就申明禁令、严肃纪法,打造了五色大棒十余根,悬挂在衙门的左右两旁,同时声明"有犯禁者,皆棒杀之"。

但是一个皇帝宠幸宦官的叔父却并没有把曹操放在眼里,公然地违反曹操禁止夜行的政策,曹操派人将其抓住之后,毫不留情的把他用五色棒给活活打死。

这件事一传出去之后,京师震动,纷纷遵守曹操的禁令

,违法犯纪的事情少了非常多。

曹操的表现毫无疑问的得罪了一些当朝的权贵,但是由于曹操的父亲也是朝廷的太尉,因此并没有把曹操怎么样,只是明升暗降,把曹操调离京师,到顿丘担任县令一职。

后来曹操的堂妹夫被宦官所诛杀,曹操因此受到牵连,被免去了官职,回到家乡谯县闲居。

中平元年,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爆发,天下震动,曹操也被朝廷重新征召为骑都尉,受命进攻颍川地区的黄巾军。

曹操表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

大破黄巾军,斩首数万,随后因为军功被任命为济南相。

当时济南国有县十多个,各县的长官绝大多数都趋炎附势,贪赃枉法,无所顾忌,此前的济南相都听之任之,无所作为。

但是曹操不一样,一到任后就大力的整顿吏治,罢免了十分之七八的长吏,整个济南官场震动,贪官污吏纷纷的逃离济南国,一时间济南国"政教大行,一郡清平"

二:乱世奸雄,杀人立威

曹操生活的那个年代,是东汉政治极度黑暗的时候,即使曹操有心光复大汉,也无力回天,最终走上了乱世争霸的道路。

正所谓乱世当用重典,

曹操也十分明白这一点,

在曹操看来,杀人是最好的立威方式。

有一次曹操刚刚从前线回来,身心俱疲,晚上便到自己喜爱的一个小妾房中就寝,在睡前曹操特别的嘱托自己的小妾,在天一亮就要叫自己起床。

后来曹操想小妾看曹操太累了,心疼曹操,便想让他多睡一会,并没有按照曹操的嘱托叫他起床,而曹操本人则是一觉睡到自然醒。

等到曹操醒来之后,发现已经是日上三竿了,早就已经过去了和部将商讨军国大事的时间,心中不禁火冒三丈。

在思索过后,他忍痛拔剑将自己的爱妾斩杀。

从这件事当下可以看出曹操的冷酷无情,但是在曹操看来,这是维护自身严格自律形象的最好方式,向手下的人传递出一个信息,无论是谁违抗命令,都要服从沉重的代价。

曹操不仅仅对他人严格,对自己同意也是有着很高的要求。

建安三年,曹操率领大军征讨宛城的张绣,

当时麦子已经接近成熟,曹操便下达命令"大小将校,凡过麦田,有践踏者,并皆斩首。"

手下都知道曹操是一个言必行,行必果的人,于是纷纷下马,牵马行走,生怕触犯了曹操的禁令。

然而麦田里突然出现一只斑鸠,曹操的坐骑因此受惊而窜入麦田当中,踩踏了一大片麦子。

曹操见状二话不说就要拿起佩剑往自己的脖子上抹去,一旁的谋士郭嘉赶紧劝阻到"法不加于尊,丞相统帅大军,岂可自戮"。

曹操听说了之后觉得很有道理,便割下了自己的一缕头发,作为惩罚。

按照当时的人来看,曹操割发代首算是很严重的惩罚了,

特别是在古代,这种刑罚具有极大的侮辱性,这种做法严重的违背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曹操割发代首的事件传出来之后,六军将士都感到十分的震惊,从此之后没有一个人敢违背曹操的命令。

不可否认的是,曹操喜爱杀人有其性格残暴的一面。

有一次曹操军营里军粮短缺,于是曹操私下召集军需官,询问他有什么办法能够解决军粮短缺的问题,军需官无法回答,之后曹操便让军需官用小斗称量军米,这样士兵们就不会怀疑军粮不足而动摇军心了。

军需官按照曹操的意思去办,

不久之后,军中四处传言称有人在军粮上做了手脚,一时间士兵们群情激奋。

这时曹操又把军需官叫来,说要向他借一样东西,之后就把他给杀了,用军需官的人头平定了士兵的怨气。

从这一件事情当中,就可以看出曹操性格的狠辣之初,或者在乱世当中,只要像曹操这样的人才能够过得如鱼得水,成就一番霸业。

三:位极人臣,成就霸业

不管怎么样,曹操表现出的对纪律的坚决维护,在通过杀人建立威信的同时,也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唯才是举,一步步的帮助曹操建立霸业。

当汉献帝四处流浪之时,曹操内心有迎接汉献帝的想法。

但是曹操的谋臣大多数认为山东等到还没有平定,而且汉献帝身边的杨奉等人素来骄横,难以制衡,并不赞成迎立汉献帝。

而荀彧则认为迎接汉献帝能够帮助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大义。

曹操最终力排众议,采纳了荀彧的想法,将汉献帝迎接到许县,曹操也因此被封为大将军,后来出任司空,行车骑将军事,总揽大权,占据了道义的制高点。

后来曹操征讨张绣失败,长子曹昂陨落在宛城,按理说曹操与张绣应该是有不共戴天之仇,必然要杀之而后快。

但是在官渡之战前夕,曹操势单力薄,四面皆敌,而张绣则听了谋士贾诩的建议,率领大军投靠曹操,

曹操却能够忍下杀子之仇,欣然接受,并且任命张绣为扬武将军。

最终解除了后顾之忧能够全力以赴的和宿敌袁绍作战,并且最终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为曹操先后消灭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割据势力提供了条件。

除此之外曹操在选拔人才方法遵循唯才是举的原则,这与东汉时期选拔官员既要有仁义等方面的封建道德品质,也有有高贵的世家出身所截然不同。

曹操用人不重视虚名,他选拔官员强调"明达法理,能行法治",任用清正之士,当时有许多享有盛名的人物,曹操都不给予任用。

与此同时,

曹操在先后下达了三次"求贤令"

,只要有才能,哪怕缺少封建道德、出身底层的人,曹操也破格提拔,打破世家门第的观念,网罗地主阶级中下层的人物,打击豪强,加强中央集权。

另一方面,曹操虽然强调乱世用重典,但是也没有忘记礼教之用,曹操的思想也深受儒家所影响,推崇"治定礼为首",整是曹操这种礼法并用的手段,为曹操建立霸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曹操最终位极人臣,汉献帝特别允许曹操"参拜不名,剑履上殿"的特权,随后汉献帝又加封曹操为魏公,建立魏国,建安二十一年,曹操进魏王,成为了真正的无冕之王,但是终其一生也没有再更进一步。

每每有人劝进之时,曹操则言"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曹操既是东汉的掘墓人,也是大汉的守墓人。

曹操为人阴险狡诈、残暴嗜杀,为了立威将自己的枕边人都能杀害,足以见曹操冷酷无情的一面,但是在乱世当中,或许正是这份无情,成就了曹魏的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