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哥(公众号:海哥商业观察 ID:hgsygc)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人们每年都会追问“今年到底该怎么玩”。最近,我和一些做直播、做营销的朋友交流,谈疫情放开后的一些生意的玩法,无论是谈直播、谈流量,最后都会回到一个共同的话题:品牌。

正好,前几天我听了一下分众举办的“国牌论坛”,江南春在其中提到的一句话是:“你投就有流量,没投你就没流量,你就是平台的打工人。”受此启发,我想,2023年无论是个人和企业发展,都应该至少有一个明确的指向,那就是:不要做流量的打工人

这句话该怎么理解,我们又该做什么。今天,我们就简简单单来聊一聊。

沉迷热点,很多时候是一种消耗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这是《道德经》中,老子说的一段话。其大意是,沉溺于声色口欲物欲,会让人耳聋目盲、内心发狂、行为不轨。

如果我们把这句话放到现在数字化的生活中,你会发现,对应的就是,每天杂七杂八的信息输入,如果没有选择和目的性,会让自己陷入到无序、低效和焦虑之中。

就拿前几天王思聪打人事件为例,事情发生之初,很多人都会关注是不是王思聪打人;后来,有权威人士确认是王思聪后,人们又来一翻评论;疑似王思聪朋友圈209w和解截图(个人判断99.99%为假的)出现后,人们又纷纷感叹“想被王思聪揍一顿”。

这是和任何一个其他娱乐八卦、明星八卦一样的“吃瓜”过程。人在好奇吃瓜之中,除了娱乐打发时间,绝大多数人并不会从中获得任何一点有价值的信息和积极思考,反而会滋生出来错误的社会价值导向——“有钱就可以为所欲为,为了钱可以挨揍”。

这样的过程,往往就伴随着巨大的流量,多数人也因此成为流量的消耗者、绑架者。相反,只有有少部分人可以借助这样的舆论机会,实现对自己工作和IP的加分,比如律师可以撰文或发布短视频从法律科普角度来进行分析解读,营销人士则可以分析一下王思聪该怎样替自己公关。

但遗憾的是,作为普通老百姓,我们太多人每天被各种舆论裹挟、被投喂信息,牺牲了本该用于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的宝贵时间。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流量的打工人。在适度娱乐的情况下,这是数字化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避免的事情。

热点,多数时候都不靠谱

作为个人被舆论裹挟的情况,其实也经常发生在一些人的生意和企业的品牌实践中。

比如以前的杜蕾斯,往往因为热点事件中的一张创意图片而刷屏、上热搜。很多企业受到杜蕾斯启发,也开始去模仿。但是,从来模仿的多是四不像,也从来没有靠模仿成功的品牌。

因为,要追对热点并实现转化,非常考验一个企业的基本功。它需要企业的品牌传播团队具备快速响应拿出创意的能力、快速有效执行的能力和承接转化的能力,否则只是蹭个热闹,成为别人热点的推波助澜者,却无法实现与自身品牌的关联。

2021年8月,知名流量明星吴某凡涉嫌违法被刑拘。本来是各大品牌纷纷和吴某凡做切割的时候,一家叫做哪吒的车企内部工作沟通截图被爆出:“要不要请吴某凡代言,这种事5分钟出圈。”结果,这件事情本身很快成为了热点,并以哪吒品牌的道歉宣布告终。当然,不排除这个群聊本身就是一个策划。无论是哪种,这种曝光是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也与一个正常企业的价值观背道而驰,得到的都会是恶名,更谈不上以后带来转化。

实际上,在企业的生意本身上,“追热点”也是一种常态。过去十年,大家追电商的热点,追O2O的热点,追共享经济的热点,追微信的热点,追直播的热点。最终,大家会发现,浪潮一波波过,真正沉淀下来的成功企业少之又少。

这背后的根源是,并非不是不能追热点,而是要有正确的姿势、合适的能力和资源条件。那么,追热点的正确姿势是什么呢?其实是追趋势,按雷军的话说是“风口上的猪也能飞”。

追趋势和追热点存在本质的不同。追趋势,是在一个热点发生的早期阶段,出于对某一个行业的长期看好,找准切入点做全身心的投入,通过长期的核心能力布局和升级,取得一个赛道的生存之地。追热点则不同,冲着行业热去,蹭点流量、分一杯羹,能否蹭对还不说,往往会扑个空。一般,当某一个领域热透时,意味着这个领域的先入者进入了收割期,可能就是要离场的时候了,后入者多数都是韭菜。

只追流量,一定做不出来品牌

无论是个人的追热点,还是企业的追热点,背后的核心驱动力还是追流量。看到哪里有流量就往哪里扎进去,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自然是做不出来品牌的。

体现在品牌的日常运营中,也是如此。企业在发展早期,以生存为第一目标,经营者往往会主抓销售,通常会自然而然进入到追逐流量的状态。但问题是,并不是每个老板都真正具有品牌思维。

于是,我们会发现:过去很多人做淘宝做了十几年,赚了一点小钱,阿里做大了,自己却干不下去了;做完淘宝,又去做拼多多,然后又去做直播。一轮轮追着热点跑、追着流量跑,又迎来今天网络媒体百花齐放,再陷入到流量的混沌之中。

在信息和流量的推荐机制下,老板们又开始到处去买广告、获流量、攒销量,结果发现多数生意还是在亏损。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只追流量。其实,一个品牌从已诞生起就应该有品牌战略,并在所有的消费触点体现出来,让用户和顾客能够有切实的感知。这一点是很多企业都忽略了的系统性思维。

另一个被企业忽略较多的点是,在追流量的同时,忘记要兼顾品牌。他们往往只考虑短期成交,没有考虑到短期行为是否会伤品牌,也没有持续在流量广告和促销运营中去强化品牌心智。以至于,有些企业好不容易杀出来了一条血路,最终却发现生意也并不持续。

很多人(包括品牌和老板)都会被眼前的繁荣所蒙蔽。其中,一个没有获得改观的因素是:还是不知道自己的产品卖给了谁。他们只是知道货是从某某平台出的货、某某MCN机构帮推动的、某某主播带的货。这和过去传统渠道时代的“渠道绑架”是一回事。

因此,在流量推荐和分发中,如果放弃品牌和用户逻辑,最终只能成为离不开平台的依附,而平台随时可以抛弃你。在卖货中,要沉淀出来品牌和用户(客户)关系,是任何阶段都不能放弃的根本。

而且,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流量越来越贵,做企业和做生意的品牌思维、用户思维愈发重要,甚至会是企业将来的出路所在。

从现在开始,“搞人”和“做品牌”

归根结底,如果要问2023年生意怎么做、怎么玩?我首选给出的建议是,搞人、做品牌。

何为“搞人”?就是要把目标客群、目标用户,弄到自己的池子里来,与他们在一起,与他们建立从品牌到产品、服务的强关联。“做品牌”,建立自己的战略体系,沉淀自己的核心模式,并体现在消费的每一个触点,做到“知行合一”。

“搞人”和“做品牌”是一脉相承的,本质上是一体的。“搞人”就是在建品牌的蓄水池、流量池,从而实现“做品牌”,再反过来扩大、加固蓄水池。

那么,怎么将“搞人”和“做品牌”落到实处呢?海哥有几点特别分享:

1、“做品牌”不是一上来就要做百亿级品牌,不是一上来就要建工厂、搞代言、投广告,高举高打,而是一开始就要做好一个品牌的基础布局,将来才可能迎来大开大合的发展空间。

在国牌论坛上,一位咨询公司老板分享到,中国现在大概百亿级的公司、民营企业有1000多家,未来这些年当中会出现三四千家的中国的百亿企业。这一点,我是深信不疑的。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市场规模在那里,很多发展并不完善的细分领域都可以出来百亿品牌。

如果我们从今天创业开始,我们不是去和已经成功的品牌抢,而是和落后的生产力、落后的品牌争,做一个细分赛道的新玩法的开创者。也许是小处着眼,但可能打开巨大的新的空间。所以,“搞人”和“做品牌”首先是一种格局、一种认知。

2、现在做品牌,比过去快的很多,我们迎来了比任何时候都要好的媒介机遇。现在,一个做品牌通行的逻辑是“双微一抖一分众”。这是一种线上线下做转化、做品牌的一套逻辑,线上做内容、做互动、做种草,线下场景做品牌、做心智,立体化撑起来一个品牌。

近些年,通过这个思路做起来的品牌,知名典型的有妙可蓝多、元气森林、瑞幸咖啡、Ulike、薇诺娜等等。妙可蓝多,在重点押注奶酪棒的时候,奶酪棒的销量只有1.7亿元,通过结合线下梯媒打品牌心智,硬是把自己推至了国产奶酪的第一名,3年时间销售从1.7亿涨到了近45亿元。元气森林三年从销售2.6亿元涨到了70亿元。

所以,现在做品牌,是比任何时候都好的时候,拥有从社交互动到资讯内容到短视频、直播最完善的媒介体系,一旦起势,便可以通过梯媒、电视等中心化媒体巩固一个品类的领核心地位。

3、做好一个品牌,从一件小事做起,又不忘系统大盘和整体路径。我们可以选择聚焦核心突破点,可能是一个单品、核心服务;聚焦品牌价值,做好品牌和流量的匹配;聚焦消费者价值,聚焦消费者路径,在每一步都做实品牌,也才能做强效果。

在有限的预算、有限的能力下,在鱼龙混杂的市场竞争和混沌的信息冲击中,我们要集中火力,聚焦再聚焦。品牌是商业世界中最大的马太效应,从长期看,头部品牌总会吸光一个行业大部分的利润。

但只有真正的长期主义,才配得上持续的品牌复利。一切的可能性,都取决于经营者当下怎样思考、怎样选择、怎样行动。

未来,让我们一起拥抱品牌、致敬品牌、创造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