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掌录

《中庸》记录了一段孔子的话:“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说君王若能敬天法祖,国家没有治不好的。这道理,就像一人看他自己手掌一样简单明了。

“示诸掌”的譬喻,现代人可能觉得生僻,但古人很喜欢,所以不但常如孔子这样喻说事理,更常制作一大堆指掌图、指掌录。凡是一门学问或知识体系太庞杂,一般人难以理解,就会有善心之士做一本出来,用最简便的方式,或图、或谱、或歌、或谣、或提要、或表解、或诗赋、或口诀,让人能够秒懂。

像我们大学上声韵学课时,所有人都如坠五里雾中,故要赶紧找司马光《切韵指掌图》等书来看。历代地理变迁,同样令人不易明白,所以也要仰仗苏东坡编、赵亮夫补的《历代地理指掌图》。其他如《周易指掌》、《伤寒活人指掌图》、《脉诀指掌病式图说》、《女科指掌赋》等等都是。雍正张鹏翮序叶心培《女科指掌.女科指掌赋》,云其尊人早有《脉镜》及《十三科指掌》,亦是一例。干这行的老一辈医生护士都会喃喃而语:“朱丹溪之《百问》可传,陈无择之《三因》宜读。搜罗众善,王宇泰之《女科准绳》;分晰群方,武叔卿之《济阴纲目》。议论具备于《经纶》,方法谨承乎《家秘》……”。

各位要知道,同样是教书,有的讲得云山雾罩;有些人却能片言抉要,几句话就说清楚了重点。

同理,文化复兴时代,很多人想作诗,却深为格律所恼。你若去买王力《汉语诗律学》来读,一定越读越糊涂、越不会做诗。你若来问我,则十分钟保证明白了。是我学问远胜王先生吗?未必!时地不同故也。释疑解纷,只说要点,十分钟足够了。古代私塾先生教小孩子读诗作诗,谁都是如此。但若要在如今大学里开讲,把十分钟精要讲成一年的课,那也只好上穷碧落下黄泉,四处茫茫皆不见。

故古今学术,凡欲总义类、疏凡例,化纷繁为易简,令人得其条理者,辄以“指掌图”为名,都是想让人快速入门的。虽非什么深奥的学术著作,却是简明扼要的文献指引。

各种指掌图很多,主要的有下列一些:

《切韵指掌图》:以三十六字母总三百八十四声,别为二十图,不立“韵摄”之名。

传司马光作并序。明清人以为伪托,然固宋人书也。凡二十图,三十六字母,每行一母,故与《韵镜》及《四声》等子不同。顺序则近于《七音略》,又不立韵摄名目,而归韵与《等子》大同小异,足以为一家之言。

此书影响甚广,元邵光祖尝为补《检例》一卷,收入《永乐大典》四库本,是又传承于《永乐大典》也。《提要》曰:“等韵之说,自后汉与佛经俱东,然《隋书》仅有十四音之说,而不明其例,华严四十二字母,亦自为梵音,不隶以中国之字。《玉篇》后载神珙之图,《广韵》后列一图,不著名氏,皆粗举大纲,不及缕述节目。其有成书传世者,惟此书最古”,甚是。

然而“切韵”与“等韵”并非一事,《提要》误也。“等韵”乃仿梵文悉昙章而造,“切韵”则汉语反切上下字以成音,佛经入华以前,即已有之。此书依《集韵》《广韵》而造图,固不得与“等韵”相混也。

《历代地理指掌图》

传苏轼撰并序。今考为北宋税安理撰,南宋赵亮夫增补。“日本东洋文库”尚存其四川成都府市西俞家印刻本,可见当时已广流传。凡四十四图,附《说明》,现存最早之历史地图集也。以《古今华夷区域总要图》为首,费衮《梁溪漫志》云其“考究精详,论次有法,上下数千百年,一览而尽,非博学洽闻者不能为。”甚是。

《伤寒活人指掌图》

五卷。元吴恕撰。又名《伤寒图歌活人指掌》。有论、有图、有歌、有方、有法。所释伤寒、阴阳、热病、温病等,亦颇明晰。且有药评及二三九医方注解,足俾实用,附《伤寒补遗》《经验良方》,亦是此意。故历来视为善本,传刻不辍。

《脉诀指掌病式图》

一卷。传元朱震亨撰。又云李东垣撰。前半论气运,多用陈无择《三因方》中之脉论,而反对高阳生《脉诀》。论脉二十六种,附手图数十幅。无论丹溪、东垣之主张,皆不明显,但以保存宋元脉论遗说为世所重耳。

《律吕课蕴十二支指掌图》

清崔腾云撰。三十卷。名“律吕”而非言“音乐”者,乃以律吕配干支以言择吉之术,日者流也。《日者列传》见于《史记》,历代传承其术非一,清代或以斗首为说,而《协纪辨方书》非之。又有用仪度六壬者,或兼演禽、太乙数,吊宫、贵人禄马者、河洛图数者,此则以律吕隔八相生为说,而好作《指掌图》,以《十二支指掌图》为卷四,又有《律吕十二亲属图》《指掌图》等。

《医宗金鉴运气要诀指掌歌》

乾隆时编修。凡九十卷。历代医书精华,大抵在是。图、说、方、论俱备,并附歌诀。“运气要诀”者,卷三十五也。以阴阳气运解释病症,今西方所谓“时间医学”也。推算之法,则以《指掌歌》言之,以便医者。故曰:主气客气,了然在握矣。

《明医指掌》

明皇甫中作。有病机赋、经论总抄、药性歌,真中风,类中风、中寒、暑症、燥症、火症、诸气证、诸血症、痰症、郁症、咳嗽症、喘症、内伤、疟疾、痢泻、黄胆、水肿、鼓胀、积聚、脾胃、伤食、霍乱、呕吐,以迄痘疮、惊痫等等。凡十卷。王肯堂补订,体例颇仿《伤寒活人指掌图》。

《等韵简明指掌图》

清嘉庆间张象津撰。分声母为十九类,韵母为十二摄。此云等韵,仅就其为辨明字之声母、韵母耳,与悉昙字母已无涉。

《兵技指掌图》

道光二十三年纳尔经额题识。盖其督理幕客作之也。册页十三开,皆以图示,自置阵以至弓、矢、刀、矛、藤牌、箭弩、步枪、铜炮等均有之,以为教习之用。二〇一六年于香港保利春拍,以近百万港元成交。

《观中原指掌图》

宋胡仲弓一诗名。“月明空照八陵碑,玉馆琼楼失旧基。 故国不堪回首处,西风满地黍离离。”

《罗浮指掌图记》

宋邹师正撰。历代罗浮山志之最早者。

《葛山指掌图》

清乾隆间陈效元撰。葛山在河北唐县,又名青虚山、葛洪山。云葛洪幼而慕道,壮而出仕,老而归真,入青虚山修炼。今存洗心泉、药碾、晒艾台、仙弈石等遗迹,而我以为是伪托。葛洪东晋时人,南北分疆,如何北来?

《平仄指掌图》

收在《剔弊广增分韵五方元音·韵法析说》中。另有《十二韵应十二律图》、《五声归母图》、《十二韵释》等。清赵培辑编。程锡炎所编《对类便读》亦收有之。另有《四声字母图》、《唐人押韵字母图》等,则或当时流传较广之图也。通俗韵书,辄予收录,以便初学。

《授时指掌活法之图》

在王祯《农书》中。取天地南北之中气为标准,作《授时图》。与日历相为体用,以定农艺。便民之术也。

《藏府经穴指掌图》

又称《藏府指掌图书》、《经穴指掌图书》,明施沛编。以图为主,另据《内经》脏腑经穴原文,编为歌诀,以便诵读。《腑脏图》则依宋杨介《存真图》为之,与道家《内照图》甚相似。

、琴谱

(一)文字型琴谱

文字谱难于使用,晚唐曹柔等简化文字谱而创制减字谱。减字谱是一种指法谱,将原文字谱的文字改成符号,再将符号组合成「减字」而记录指法动作、弦序和徽位,而不记录音高和节奏,因此大大简化了琴谱。虽然理论上有1070个代表指法的减字,但常用的指法并不多,所以减字谱沿用至今。

现存最早的减字谱为南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收录的《古怨》琴谱。最早的减字谱集则为明代朱权所编的《神奇秘谱》。

《碣石调幽兰》:现存最早的文字型琴谱。原件在日本。系唐代手抄卷,仍保持早期的文字谱记写方式。其曲传自南朝梁代的丘明。曲名前冠以调名,为琴曲之仅见。据推断应该是用碣石调表现《幽兰》的内容。

《白石道人歌曲》:词曲专集。宋代姜夔撰。内有琴歌《古怨》一首,旁缀减字谱,为现存最早的减字谱琴谱。

《浙音释字琴谱》:明代琴谱。南昌龚经编释。成书于1491年前。原书残,现存三十九曲。每曲逐音配有文字,大多难以演唱。个别为传统琴歌,如八段的《阳关三叠》是现存最早的版本。

《风宜玄品》:明代琴谱。朱厚爝辑于嘉靖十八年。共十卷。首卷为指法、调式等文字六十二则,手势图一百五十四幅,文字多取自《太音大全集》。收曲一百零一首,包括三十二首琴歌。

《西麓堂琴统》:明代琴谱。编者汪芝。成书于嘉靖乙酉年。共二十五卷。前五卷辑录南宋徐理的《琴统》和其他人的论文、咋说。后二十卷收录自宋代的琴曲一百七十曲,其中有《广陵散》的两种版本,以及外调琴曲一百多种等,多为其他谱集所未收。为明代收曲最多而且独具特点的谱集。

《杏庄太音补遗》《杏庄太音续谱》:编者萧鸾。《杏庄太音补遗》成书于嘉靖三十六年,共三卷,收七十二琴曲。编者强调本人是徐门正传,并在每曲前配以相应的“吟”,作为序曲。《杏庄太音续谱》成书于嘉靖三十九年。书中包括他游历吴、越所得的传谱和他自己创作的琴曲三十八首。

《三教同声琴谱》:明代琴谱。编者张德新。明万历壬辰年成书。收四曲,均有词。其中《释谈章》为首次刊传之佛教曲;另两首《明德引》《孔圣经》为儒教曲,还有一首《清净经》为道教曲。故名《三教同声琴谱》

《松弦馆琴谱》:虞山派传谱。编者严征。成书于万历四十二年。初版收二十二曲,再版陆续增至二十九曲。书中有编者所撰《琴川谱汇序》,批判了当时在琴曲中滥填文字的风气。在琴届有较大的影响。

《琴学心声》:清代琴谱。清康熙五十四年庄臻凤撰。共收十四曲,都是庄氏自己创作或改编的作品。其中八首有歌词,有些歌词是庄氏自制。

《大还阁琴谱》:一名《青山琴谱》。虞山派徐上瀛传谱。刊于康熙十二年。所收三十一首琴曲中,增加了《松弦馆琴谱》不予收录的《雉朝飞》《乌夜啼》《潇湘水云》等快速节奏的曲目。书中有编者所撰《万峰阁指法密笺》《溪山琴况》各一卷。

《松风阁琴谱》:清康熙十六年程雄选定。收十一曲,均注明来源。其中包括韩石耕等人的传谱。另附《抒怀操》一卷,收三十七曲。

《五知斋琴谱》:清周鲁封根据徐祺传谱编印于康熙六十年。共八卷。所收三十三曲多注明出处,指法细致详尽,在旁注中有徐氏加工发展之处及评语。后记也比较有特点,从中可以了解徐氏对作品的独到了解。为近代流传很广的琴谱。

《自远堂琴谱》:清广陵派琴家吴虹传谱。共十一卷,收九十三曲,末卷三十曲附有歌词。

《琴学入门》:琴谱。张鹤撰。收琴曲二十首。附工尺谱。其中《阳关三叠》《渔樵问答》等曲至今仍流行。

《蕉庵琴谱》:清同治七年,广陵派琴家秦维瀚辑。收录三十二曲。《龙翔操》等曲至今流传。

《枯木禅琴谱》:清光绪十九年刊本,广陵派释空尘编。收三十二曲,多有解题或后记。

《梅庵琴谱》:山东诸城王鲁宾传谱。由弟子徐卓、邵森编订,1931年初版。今版分三卷,上卷论琴的形制、声律、指法;中卷收十五曲,下卷为今译简谱。所收《长门怨》《关山月》《搔首问天》等曲为诸城派代表曲目。

(二)符号型琴谱

《琴学入门》减字谱旁注工尺谱。

徽分记谱法

明代以前,琴谱记录的徽位为相对位置,会出现含糊的「七八日(间)」或「六下」,抑或是写「十一」。明末虞山琴派徐青山在其《大还阁琴谱》发展出徽分记谱法以记录按弦位置:两个徽位间的距离被分为10分,如「七徽六分」、「六徽二分」和「十徽八分」。当时有人把1分划分成10厘,但并不实用。

工尺谱

宋代开始出现工尺谱,广泛用于戏曲。清代的《琴学入门》起,被用于古琴谱中,和减字谱并列。

近代发展

杨宗稷的《琴学丛书》除了工尺谱、板拍,还加上由减字谱简化的弦名谱,形成五行谱(减字谱占两行)。

王光祈的《翻译琴谱之研究》则以简谱书写。

杨荫浏、侯作吾编的《古琴曲汇编》首先以五线谱和减字谱并列记谱。许健和王迪主编的《古琴曲集》亦采此法。

林友仁、成公亮和龚一曾用「上海音乐学院七弦琴小组」的名义发表〈对改进七弦琴记谱法的一点意见〉,以减字谱和五线谱的组合进行改良。(林友仁后来坚定反对此法,提倡回归传统,去除五线谱,只用直行书写的减字谱。成公亮则是减字谱和简谱并用。陈长林研发一套计算机程序把文字谱和减字谱翻译成现代乐谱。

现在琴人中使用的琴谱,一般有减字谱与简谱对照,也有减字谱与五线谱对照。

(三)指法谱

《三才图会续集》,明王洪州、思义父子纂集。

在王思义所撰的续集人事一卷中首页标题《鼓琴图》内容有手指全称图、右手左手指法图,再次爲《辨指》、《八法》、《勾琴总字母》、《右手左手指法》,又精考右手左手指法及用指甲法。附收五意及商角意,共六曲。《三才图会》是一部以图录爲中心材料的类书,顾秉谦在此书总序中说:「世多訾此不过朿哲慢戏之流,不如以其金锓风雅……」就是指王氏收集材料,多自「市肆」。

台北的国家图书馆藏(明)精钞彩绘本《太古遗音》

以台北的国家图书馆藏(明)精钞彩绘本《太古遗音》为主,兼參诸台北的世界书局再版的《太古遗音》与北京的中华书局出版的《新刊太音大全集》,从中比对彼此之異同,以提出(明)精钞彩绘本《太古遗音》的「指法手势图」在古琴谱中的价值意义。

这本精钞彩绘本《太古遗音》有可能是罕見的孤本,然前人以为此书的编撰者乃(宋)田芝翁。其次,从(明)精钞彩绘本《太古遗音》与《新刊太音大全集》兩者逐一比对后发现,古琴谱在层层相袭而相互依存的情况下,实存在着異质同构的变化,特别是在「指法手势图」方面的差尤其明显,兩本琴谱中「指法手势图」的取舍保留着明代琴人的古琴音审美观的最佳素材。最后,本文将提出透过(明)精钞彩绘本《太古遗音》与《新刊太音大全集》中「指法手势图」的比对,可明人在传承古琴文化时,虽以固守古琴传统为前提,然而,「指法手势图」却呈现出在不同的背景下,传谱、抄谱与制谱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差异。

《存见古琴指法谱字辑览》第十六册

各家的指法手势图,皆取其象征意义,一成书年代前后,也沿用相同的象征说法,如太音大全集的按音,为神凤啣书势,新刊发明琴谱亦同。
目次:本册包含4.名黄龙山发明琴谱手势图5.名朱厚爝风宣玄品手势图6.明刘朱丝桐篇手势图7.明杨表正重脩真传琴谱手势图8.明蒋克谦琴书大全指法手势图9.明胡文焕文会堂琴谱手势图10.明王思义三才图会鼓琴图手势11.明张大命太古正音琴谱手势图12.清孔兴诱琴苑心传全篇手势图13.清徐上瀛大还阁手势图

、乐录

《西汉·艺文志》:自黄帝下至三代,乐各有名。周衰,《礼》、《乐》俱坏,乐尤微眇,以音律为节师古曰:眇,细也。言其道精微,节在音律,不可具于书。眇亦读曰妙,又为郑卫所乱,故无遗法。汉兴,制氏以雅乐声律,世在乐官,颇能纪其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义。六国之君,魏文侯最为好古,孝文时得其乐人窦公(师古曰:桓谭《新论》云窦公年百八十岁,两目皆盲,文帝奇之,问曰:「何因至此?」对曰:「臣年十三失明,父母哀其不及众技,教鼓琴,臣导引,无所服饵。」)献其书,乃《周官·大宗伯》之《大司乐章》也。武帝时,河间献王好儒,与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以作《乐记》,献八佾之舞,与制氏不相远。其内史丞王定传之,以授常山王禹。禹,成帝时为谒者,数言其义,献二十四卷记。刘向校书,得《乐记》二十三篇,与禹不同,其道浸以益微。

陈氏曰:刘歆、班固虽以《礼》、《乐》着之《六艺略》,要皆非孔氏之旧也。然《三礼》至今行于世,犹是先汉旧传,而所谓《乐》六家者,影响不复存矣。窦公之《大司乐章》既巳见于《周礼》,河间献王之《乐记》亦巳录于《小戴》,则古乐巳不复有书。而前志相承,廼取乐府、教坊、琵琶、羯鼓之类,以充《乐》类,与圣经并列,不亦悖乎!晚得郑子敬氏《书目》,独不然,其为说曰:「《仪注》、《编年》,各自为类,不得附于《礼》、《春秋》,则后之乐书,固不得列于《六艺》。」今从之。而着于子录杂艺之前。

按:古者《诗》、《书》、《礼》、《乐》,皆所以垂世立教,故《班史》着之《六艺》,以为经籍之首。流传至于后世,虽有是四者,而俱不可言经矣。故自唐有四库之目,而后世之所谓《书》者入史门,所谓《诗》者入集门,独《礼》、《乐》则俱以为经,于是以历代典章、仪注等书厕之《六典》、《仪礼》之后,历代乐府、教坊诸书厕之《乐记》、《司乐》之后,猥杂殊甚。陈氏之言善矣!然乐者,国家之大典,古人以与礼并称,而陈氏《书录》则置之诸子之后,而侪之于技艺之间,又太不伦矣。虽后世之乐不可以拟古,然既以乐名书,则非止于技艺之末而已。况先儒释经之书,其反理诡道,为前贤所摈斥者,亦沿经之名,得以入于经类,岂后世之乐书,尽不足与言《乐》乎!故今所叙录,虽不敢如前志相承,以之拟经,而以与仪注谶纬并列于经解之后,史、子之前云。

《汉志》:凡《乐》六家,百六十五篇。出淮南刘向等《琴颂》七篇

《隋志》:四十二部,一百四十二卷。通计亡书,合四十六部,二百六十三卷

《唐志》:三十一家,三十八部,二百五十七卷。失姓名九家,张文收以下不著录二十家,共九十三卷

《宋三朝志》:四十五部,四百九卷。

《宋两朝志》:三十三部,一百七十四卷。

《宋四朝志》:二十一部,三百一十卷。

《宋中兴志》:六十四家,七十一部,六百五十五卷。

※《乐府杂录》一卷

《崇文总目》:唐段安节撰。其事芜駮不伦。

鼂氏曰:记唐开国以来雅、郑之乐,并其事始末。

※《历代乐仪》

崇文总目》:唐协律郎徐景安撰。总序律吕,起周、汉,讫于唐。着唐乐章差为详悉。

※《大乐令壁记》

《崇文总目》:唐协律郎刘贶撰。分《乐》、《元正乐》、《四夷乐》,合三篇。

※《古乐府乐府古题要解》共十二卷

《崇文总目》:唐吴兢撰。释古乐典所以名篇之意。

鼂氏曰:兢纂。采汉、魏以来古乐府词,凡十卷。又于传记及诸家文集中采乐府所起本义,以释解古题云。

※《乐府解题》

《崇文总目》:不着撰人名氏。与吴兢所撰《乐府古题》颇同,以《江南曲》为首,其后所解差异。

※《玉台新录》十卷

鼂氏曰:陈徐陵纂。唐李康成云:「昔陵在梁世,父子俱事东朝,特见优遇。时承华好文,雅尚宫体,故采西汉以来词人所着乐府艷诗,以备讽览,且为之序。」

※《玉台后集》十卷

鼂氏曰:唐李康成采梁萧子范迄唐张赴二百九人所着乐府歌诗六百七十首,以续陵编,序谓「名登前集者,今并不录,唯庾信,徐陵仕周、陈,既为异代,理不可遗」云。

后村刘氏曰:郑左司子敬家有《玉台后集》,天宝闲李康成所撰。自陈后主、隋炀帝、江总、庾信、沈、宋、王、杨、卢、骆而下二百九人,诗六百七十首,汇为十卷。与前集皆徐陵所遗落者,往往其时诸人之集尚存,其中多有佳句。

※《乐府古今解题》

《崇文总目》:唐郗昂撰。或云王昌龄撰,未详孰是。旧云《古今乐府解题》,又云《古题》,所载曲名与吴兢所撰《乐府解题》颇异。复有唐李百药词,今定为《乐府古今解题》

※《声律要诀》十卷

《崇文总目》:唐田琦撰。推本律吕及制管定音之法,文虽近俗,而于乐理尤诣焉。

鼂氏曰:唐上党郡司马田畴撰。序谓:「一切乐器,依律吕之声,皆须本月真响。若但执累黍之文,则律吕阴阳不复谐矣。故据经史,参校短长为此书」云。

※《羯鼓录》一卷

《崇文总目》:唐南卓撰。羯鼓,夷乐,与都昙、答鼓皆列于九部,至唐开元中始盛行于世。卓所记多开元、天宝时曲云。

陈氏曰:卓,唐为婺州刺史。

※《琴操》三卷

《崇文总目》:晋广陵相孔衍撰。述诗曲之所从,总五十九章。

陈氏曰:止一卷,不著名氏。《中兴书目》云:晋广陵守孔衍以琴调《周诗》五篇、古操、引共五十篇,述所以命题之意。今《周诗》篇同,而操、引财二十一篇,似非全书也。

※《琴谱三均手诀》

《崇文总目》:宋谢庄撰。叙唐虞至宋世善琴者姓名,及古曲名。言《琴通》三均,谓《黄锺》、《中吕》、《无射》。

※《琴经》

陈氏曰:托名诸葛亮,浅俚之甚。

※《琴手世谱》一卷

《崇文总目》:唐道士赵邢利撰。记古琴指法,为左右手图二十一种。

陈氏曰:一名《弹琴古手法》。

※《金风乐》一卷

《崇文总目》:唐元宗撰。盖琴曲名。

※《琴书》三卷

《崇文总目》:唐翰林待诏赵惟{日东}撰。略述琴制,叙古诸曲及善琴人姓名。

陈氏曰:惟{日东}称前进士滁州全椒尉。

※《琴谱》三十卷

《崇文总目》:唐陈康士撰。按康士作《琴曲》一百章,谱十三卷,《宫调》二十章,《商调》十章,《角调》五章,《征调》七章,《琴调》五章,《黄锺》十章,《离忧》七章,《沉湘》七章,《侧蜀》七章,《缦角》七章,《玉女》五章。其谱散亡。今书旧目有《琴调》六卷,《琴谱》一卷,残缺无首尾,所裁乃《楚》、《角》、《宫》、《黄锺》、《侧蜀》、《琴调》数篇,余皆亡。

※《琴谱序》一卷

《崇文总目》:陈康士等撰。康士字安道,以善琴知名。尝操琴曲百篇,谱十三卷。进士姜阮、皮日休皆为序,以述其能。康士谱今别行。

※《琴调》四卷

《崇文总目》:陈康士撰。《楚调》五章,《黄锺调》二十章,《侧蜀》、《瑟调》皆一章。

※《离骚谱》一卷

《崇文总目》:陈康士撰。依《离骚》以次声。

※《大唐正声新扯琴谱》一卷

《崇文总目》:唐陈拙纂。集琴家之说,不专声谱。

※《广陵止息谱》一卷

《崇文总目》:唐吕渭撰。晋中散大夫嵇康作琴调《广陵散》,说者以魏氏散亡自广陵始,晋虽暴兴,终止息于此。康避魏、晋之祸,托之于鬼神。河东司户参军李良辅云袁孝己窃听而写其声,后绝其传。良辅传之于洛阳僧思古,传于长安张老,遂着此谱。总二十三拍,至渭,又增为三十六拍。

※《东杓引谱》一卷

《崇文总目》:唐协律郎李约撰。约患琴家无角声,乃造《东杓引》七拍,有麟声绎声,以备五音。

※《无射商九调谱》一卷

《崇文总目》:唐萧祐撰。祐因胡笳推《无射商》,自创为九调。

※《琴雅略》一卷

《崇文总目》:唐殿侍中郎齐嵩撰。概言创制音器之略。

※《琴声律图》一卷

《崇文总目》:唐恭陵署令王大刀承诏撰。国琴制度,以六十律旋宫之法次其上,前序历引诸家律吕相生之术。

※《琴德谱》一卷

《崇文总目》:唐因寺僧道英撰。述吴、蜀异音,及辨析指法。道英与赵邢利同时,盖从邢利所授。

※沈氏《琴书》一卷

《崇文总目》:沈氏撰,不著名。首载嵇中散《四弄》,题赵师法撰;次有《悲风》、《三峡》、《流泉》、《渌水》、《昭君》、《下舞》、《间弦》,并《胡笳四弄》,题盛通师撰。盖诸家曲谱,沈氏集之。

※《琴说》一卷

陈氏曰:唐工部尚书李勉撰。

※《琴说》一卷

陈氏曰:唐待诏薛易简撰。衡州来阳尉。

※《教坊记》一卷

鼂氏曰:唐崔令钦撰。开元中,教坊特盛,令钦记之。率鄙俗事,非有益于正乐也。

※《琶琵故事》一卷

鼂氏曰:未详何人所纂。

陈氏曰:段安节撰。

※张淡正《琴谱》一卷

《崇文总目》:茅仙逸人张淡正撰。不详何代人。解琴指法。

※《琴谱》二卷

《崇文总目》:梁开平中王邈撰。

※《小胡笳子十九拍》一卷

《崇文总目》:伪唐蔡翼撰。琴曲有大、小胡笳,《大胡笳十八拍》,沈辽集,世名「沈家声」。《小胡笳》又有《契声一拍》,共十九拍,谓之「祝家声」。祝氏不详何人,所载乃小胡笳子。

※《阮咸谱》一卷,《琴调》一卷

《崇文总目》:伪唐蔡翼撰。

※《琴杂说》一卷

《崇文总目》:不着撰人名氏。盖琴家杂集器图声诀之略。

※《琴调》三卷

《崇文总目》:不着撰人名氏。《无射》、《商》、《角》诸谱皆亡其曲名。

※《琴谱》四卷

《崇文总目》:不着撰人名氏。凡四大曲,一曰《别鹤林》,其三皆失其名而谱存,今留以待知琴者。

※《琴略》一卷

《崇文总目》:不着撰人名氏。序有七例,颇抄历代善琴者。各为门类,又载拍法及杂曲名。

※《琴式图》二卷

《崇文总目》:不着撰人名氏。以琴制度为图,杂载赵邢利指诀,又有白云先生《三诀》。

陈氏曰:《三诀》凡一卷,称天台白云先生。

※《三乐谱》一卷

《崇文总目》:不着撰人名氏。载《商调三乐谱》。

※《琴谱纂要》五卷

《崇文总目》:不着撰人名氏。图琴制度,及载古曲谱曲名。

※《琴书正声》九卷

《崇文总目》:不着撰人名氏。集《游春》、《绿水》、《幽居》、《坐愁》、《思秋》、《思楚》、《明光》、《易水》、《凤归林》、《接兴》、《白云》,凡十数谱。

※《琴谱》三卷

《崇文总目》:不着撰人名氏。杂录琴谱大小数曲,其前一大曲,亡其名。旧本或云李翱。用指法与诸琴法无异,而云翱者,岂其所传欤?

※《阮咸调弄》二卷

《崇文总目》:不着撰人名氏。

※《阮咸金羽调》一卷,《降圣引谱》一卷

《崇文总目》:不着撰人名氏。载《降圣引》一篇,谱一首,不详何代之曲。

※《阮咸谱》二十卷,《阮咸曲谱》一卷

《崇文总目》:不着撰人名氏。有《宫》、《商》、《角》、《征》、《无射宫》、《无射商》、《金羽》、《碧玉》、《凄凉》、《黄锺调》,凡十篇,总十二卷。

※《琴义》一卷

陈氏曰:称野人刘籍撰。

※《琴曲词》一卷

陈氏曰:不知作者。凡十一曲,辞皆鄙俚。

※《大周正乐》一百二十卷

《崇文总目》:周翰林学士窦俨撰。显德中,俨奉诏集缀,其书博而无次。

※《乐苑》五卷

《崇文总目》:不着撰人名氏。叙乐律声器,凡二十篇。

※《周优人曲辞》二卷

《崇文总目》:周吏部侍郎赵上交、翰林学士李昉、谏议大夫刘涛、司勛郎中冯古纂。录燕乐优人曲辞。

※景祐《大乐图》二十卷

《崇文总目》:皇朝司封员外郎集贤校理聂冠卿撰。景祐二年,大乐署以律准考定雅乐,献之。上召祠部员外郎、集贤校理李照问锺律大要,照请用黍尺求声,遂命照制新乐。冠卿讨论故事,据经义,多所损益,以御制乐曲及锺律议说制器之法,与古今乐器图象之异,为书一百二十六篇,上之。

※《大乐图义》二卷

《崇文总目》:皇朝太常博士、直史馆宋祁撰。受诏考试太常乐工,因集古乐锺律器用之说,上列为图,从释其义,并今乐署阙典所当厘补者,更为杂论七篇奏之。

※皇祐《乐记》三卷

鼂氏曰:皇朝胡瑗等撰。皇祐二年,下诏曰:国初循用王朴乐,太祖患其声高,令和岘减下一律,然犹未全。命瑗同阮逸等二十余人再定。四年,乐成奏之,上御紫宸殿观焉。此其说也。

陈氏曰:阮逸、胡瑗撰。凡十二篇。首载诏旨,次及律、度量衡、钟磬、鼓鼎、鸾刀,图其形制,刊校颁之天下。虎邱寺有本,当时所颁藏之名山者也,其末志颁降岁月,实皇祐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用苏州观察使印,长贰押字。余平生每见承平故物,未尝不起敬,因录藏之。一切依元本摹写,不少异。

※景祐《广乐记》

陈氏曰:翰林侍讲学士冯元等撰。阙八卷。景祐元年,判太常寺燕肃建言锺律不调,欲以王朴律准更加考详。诏宋祁与集贤校理李照共领其事。诏言朴律太高,比古乐约高五律,遂欲改大乐,制管铸钟,并引校理聂冠卿为检讨官。又诏元等修撰《乐书》,为一代之典。三年七月,书成,然未几,诏乐废不用。

※景祐《乐府奏议》一卷,皇祐《乐府奏议》一卷

陈氏曰:胡瑗撰。

※《三圣乐书》一卷

陈氏曰:宋祁子京撰。

※《补亡乐书》三卷,《大乐演义》三卷

鼂氏曰:皇朝房庶撰。古律既亡,后世议乐者,纵黍为之则尺长,律管容黍为有余,王朴是也;横黍为之则尺短,律管容黍为不足,胡瑗是也。故庶欲造以一千二百黍,纳之律管中,黍尽乃得九十分,为黄锺之长。其说大要以律生尺耳。范蜀公本之以制雅乐。

石林叶氏曰:元祐中,昭陵命胡瑗、阮逸更造新乐,将成,宋景文得蜀人房庶所作《乐书补亡》三卷,上之,以为知乐。庶自言尝得《古文汉书·律历志》,言其度「起于黄锺之长,用子谷秬黍中者,一黍」字下,脱「之起,积一千二百黍」八字,乃与下文「之广」字相接。而人不悟,故历世皆以累黍为尺。当如《汉志》以秬黍中者千二百实管中为九十分,以定黄锺之长,而加一分以为尺,则《汉志》所谓「一为一分」者,黄锺九十分之一,而非一黍之一也。又言乐有五音,今无正征音,国家以火德王,而亡本音,尤非是。范景仁力主其说。时方用累黍尺,故庶但报闻罢。崇甯中,更定《大晟乐》,始申景仁之说,而增征音。然《汉书》卒未尝补其脱字,盖不知庶之所自本也。

陈氏曰:庶说惟范镇是之。时胡瑗、阮逸制乐已有定议,遂格不行。元丰四年,庶子审权作《演义》,以述父之意。其后元祐初,范蜀公自为新乐,奏之于朝,盖用其说云。

※范蜀公《乐书》一卷

鼂氏曰:景仁论乐宗房庶,潜心四十余年,出私财铸乐器。元祐中上之。

※《五音会元图》

鼂氏曰:未知何人撰。谓乐各有谱,但取筚栗谱为图,以七音十二律,使俗易见。

※《乐书》二百卷

陈氏曰:秘书省正字三山陈暘撰。建中靖国初进之。为《礼书》陈祥道,其兄也。其书雅、俗、胡部音器、歌舞,下及优伶杂戏,无不备载,博则博矣,未免于秽芜也。暘绍圣初制科,终礼部侍郎。杨诚斋序曰:「其书远自唐虞、三代,近逮汉唐、本朝,下逮子史百氏,内自王制,外逮戎索,网罗放失,贯综烦悉,放郑而一之雅,引今而复之古,使人味其论,玩其图,忽乎先王金钟天球之音,粲乎前代鹭羽玉戚之容,后有作者,不必求之于野,证之于杞、宋,而损益可知焉。」

※《大晟乐书》二十卷,《雅乐图谱》

陈氏曰:大中大夫开封刘炳子蒙撰。大晟者,本方士魏汉津妄出新意,以裕陵指节定尺律,傅会身为度之说。炳为大司乐,精为缘饰。又有《图谱》一卷。

※《隆韶道百和集》一卷

陈氏曰:保义郎大晟府按协律姚公立撰。以律吕、节气、阴阳为说,凡四十九条。

※《乐府诗集》一百卷

鼂氏曰:皇朝郭茂倩编次。取古今乐府,分十二门:郊庙歌辞十二,燕射歌辞三,鼓吹曲辞五,横吹曲辞五,相和歌辞十八,清商曲辞八,舞曲歌辞五,琴曲歌辞四,杂曲歌辞十八,近代曲辞四,杂谣歌辞七,杂乐府词十一,通为百卷,包括传记、辞曲,略无遗轶。

※《琴筌》十卷

鼂氏曰:皇朝荀以道撰。记造琴法、弹琴诀并谱。

※《琴史》六卷

陈氏曰:吴郡朱长文伯原撰。唐、虞以来迄本朝,琴之人与事备矣。

※《制琴法》一卷

陈氏曰:不知何人撰。

※《大胡笳十九拍》一卷

陈氏曰:题陇西董庭兰撰,连刘商辞。又云「《祝家声》」「《沈家谱》」,不可晓也。

※《琴谱》八卷

陈氏曰:鄞学魏邸旧书有之,己卯分教传录,亦益以他所得谱。

※《琴操谱》十五卷,《调谱》四卷

陈氏曰:参政历阳张巖尚翁以善鼓琴闻一时,余从其子人必得此谱。

※《琴谱》十六卷

陈氏曰:新昌石孝隆君大所录。

※《律吕新书》二卷

《中兴艺文志》:曰蔡元定季通撰。其法以律生尺,如房庶、范镇之论,亦祖《两汉志》蔡邕说及我朝程子、张子,又主淮南太史、小司马之说,以九分为寸。

朱子序曰:南狩今六十年,学士大夫因仍简陋,遂无复以锺律为意者。吾友蔡君季通乃独心好其说而力求之,旁搜远取,巨细不损。积之累年,乃若冥契,著书两卷,凡若干言。予尝得而读之,爱其明白而渊深,缜密而通畅,不为牵合附会之谈,而横斜曲直,如珠之不出于盘。其言虽多出于近世之所未讲,而实无一字不本于古人已试之成法。盖若黄锺围径之数,则汉斛之积分可考;寸以九分为法,则淮南太史、小司马之说可推。五声二变之数,变律半声之例,则杜氏之《通典》具焉;变宫变征之不得为调,则孔氏之礼数因亦可见。至于先求声气之元,而因律以生尺,则尤所谓卓然者,而亦班班杂见于《两汉》之志、蔡邕之说,与夫《国朝会要》以及程子、张子之言,顾读者不深考,其间虽或有得于此者,而又不能无失于彼,是以晦蚀纷拏,无复定论。抑季通之为此书,词约理明,初非难读,而读之者往往未及终篇,辄巳欠伸思睡,固无由了其归趣,独以予之顽顿不敏,乃能熟复数过,而仅得其旨意之彷彿。季通亦许予能知己,故属以序,而不得辞焉。

《朱子语录》曰:季通律书分明是好,却不是暗说,自有按据。

※《乐舞新书》

《中兴艺文志》:吴仁杰撰。论《关雎》者二,论《风》、《雅》、《颂》者九,论笙镛雅颂者二,论《大雅》、《小雅》者一,论《二南》者二,论雅者九,凡二十五篇。

龚鹏程,1956年生于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博士,当代著名学者和思想家。著作已出版一百八十多本。

办有大学、出版社、杂志社、书院等,并规划城市建设、主题园区等多处。讲学于世界各地。并在北京、上海、杭州、台北、巴黎、日本、澳门等地举办过书法展。现为中国孔子博物馆名誉馆长、美国龚鹏程基金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