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魔斯妈妈育儿实录

《自控力》这本书,我算是拆解得很透彻了。前前后后写了10篇文章。这篇赶在年前,算是收官之作。

为什么要花上几个月的时间来拆解一本书?我在开篇中提到“心理学著作《自控力》,其实是一本父母与青春期孩子对话的工具书”。这本书的每一个章节都从实验、研究到方法,深入探讨了培养自控力真正的破局之道。

不愧是被誉为“斯坦佛大学史上最受欢迎的课程”。

一、杂谈:《自控力》这本书带给我的启示

一、杂谈:《自控力》这本书带给我的启示

我从这本书中收获了很多育儿之道。比如,父母越严加管教,孩子越难提高自控。因为压力和自控,从生理学基础上就是相互排斥的。

培养自控力,并不是一味地给自己压力,要求自己自律,而是要学会让大脑放松下来。

自我谅解,可以让人们更快地从失败地羞愧和痛苦中恢复过来。呼吸、冥想,听音乐,饮食可以改善我们的情绪,提升大脑的自控力。

当然,我们千万不要被一些表面看起来可以减压的行为所迷惑。比如暴饮暴食、沉迷游戏,过度放纵自己等等。

这里又牵涉到另外一个需要划重点的知识。我们的大脑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理性,它经常容易犯错。

你感觉不够自律,总管不好自己;又或者你觉得很累,需要休息,其实这些很可能是大脑给你造成的假象。大脑会在外部环境发生明显改变时,启动保护机制。

大脑会对一切消耗体能、消耗前额皮质能量的活动叫“停”。但我们的身体还远远未达到的极限,我们的思维能力依旧可以很活跃。懂得这个道理的人,比如专业运动员,就知道:挺过去,我们还可以挑战更多。

虽然人们常把大脑比喻为智慧的源泉。但其实我们的大脑常常表现得既不理性,也不聪明。在自控力的问题上,它经常会作出很多幺蛾子,如果我们能看透的话,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把大脑哄骗过去,让我们变得更自控。

比如,大脑常常因为“渴望”而释放大量的多巴胺。你以为你多么想要,但其实真正得到时并不那么快乐。相反,有时候会不快乐。游戏玩多了会这样,购物消费过度会这样,暴饮暴食也会这样。

这个时候,我们不要着急去得到。想想怎么骗过大脑,满足那个“渴望”的感觉就好。

麦格尼格尔博士告诉我们,当人们开始关注放纵的感受时,你就会发现自己不那么想要了。比如,让暴饮暴食的人放慢饮食速度,细细去品尝食物的美味。你会发现,他们吃下去的东西要比平时少很多。

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反常识的观点。

比如,道德许可效应。大概的意思是说,天天把道德挂在嘴边的人,往往并不是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列计划,立志图强的人,很可能是行动上的矮子。

所以说,自我肯定不一定是件好事情。它很可能是进步路上的绊脚石。

再比如,被广泛运用于治疗成瘾的鱼缸疗法。它告诉我们,和有保证的小奖励相比,大脑在面对可能获得的大奖时会更兴奋,更能够激发人们的行动力。我按照这个理念,给儿子也做了一个抽奖盒子,操作起来很有效。你们也可以试试。

还有,不要期望“明天改变”,想象“今天不改变,以后每天都这样,可以吗?”当你想改变学习习惯的时候,不要想着“明天一定好好写作业”,想一想“如果我每天写作业都这样拖拉,会怎样?”

当你想放纵自己的时候,我们不是要抗拒这样的想法。正确的做法是,接纳自己的想法,但不一定要相信它。还是那句话,那很可能只是大脑的一个错觉。

以上这些锻炼自控力的方法,父母都可以在日常亲子沟通中,潜移默化地教给孩子。当然,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好用的锻炼自控力的好方法,可以翻阅我前面写的文章。

二、遗珠:一些尚未被写入文章的好方法

二、遗珠:一些尚未被写入文章的好方法

《自控力》 这本书中介绍的所有适用于青少年成长的方法,我用前面的9篇文章基本梳理完了。只剩下少许几个方法,因为不好归纳,没有写入文章。在这最后一篇文章中,我分享给大家,这样一整套关于培养孩子自控力的“秘籍”就完整了。

1、10分钟法则

麦格尼格尔博士告诉我们,大脑并不聪明,也不理智。那么,想获得一个冷静明智的头脑,我们就需要寻找一些改造大脑的方法。

比如,在所有诱惑面前安排10分钟的等待时间。在这10分钟之内,你可以努力想象自己的长远目标,以此抵抗诱惑。也可以创造一些物理上或视觉上的距离,让自己离诱惑远一点。

如果10分钟后你仍旧想要,姑且允许自己拥有它,不必过于为难自己。但你很可能会发现,当你忍耐10分钟后,自己已经不想要了。大多数情况会是这样。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大脑会把这10分钟的等待看成是未来的奖励,而不是即时需求。这会大大降低人体大脑奖励系统的活跃度,减少生理冲动。

所以,我们在面对自己的欲望时,不必直截了当地说“不”,也不必担心自己无法控制。换一种方式说,“好,但要等10分钟。”这样效果会好很多。几次之后,你就会发现自控力明显增强了。

同样的方式,也可以用来训练“我要做”的力量。

把法则略微修改一下,“坚持做10分钟,然后就可以放弃”。当10分钟结束后,你就可以允许自己停下来。不过你会发现,只要一开始,你便会一种想要继续做的冲动。最后,你做的时间远不止10分钟。这个方法用在培养孩子学习习惯上,是极为好用的。

2、细分目标,及时奖励

10分钟法则告诉我们,大脑对待未来的奖励,兴奋度不高。给“未来的回报”打折是人的天性。人们更愿意臣服于可以迅速获得的快感,而不愿意为了远期的目标去付出努力。

这个道理用在控制“我不要”上,可以试着让大脑等一等。但用在激励“我想要”上,那就尽量缩短大脑获得奖励的时间。

我们可以把远期的大目标细分为一个个小目标,减少行动压力,尽快获得成就感。父母在给孩子设奖励时,也可以尽可能缩短兑现奖励的时间。

3、破釜沉舟,不给自己留退路

破釜沉舟,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成语故事,比喻不给自己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无独有偶,500年前,西班牙征服者埃尔南·科尔蒂斯也曾做过类似的事情。他说,“士兵在踏上征程时,不论多么精力充沛,英勇无畏,面对危险时都有可能会退缩。唯一不让他们退缩的办法,就是不给他们留退路。”

不少行为经济学家都认为,破釜沉舟是最佳的自控方法。因为,无论我们做决定的时候多么理性客观,都有可能在面对诱惑时,一瞬间投降,改变做法。

著名作家乔纳森.弗兰森曾说,很多作家都容易被电脑游戏和网络分心,这让他们无法坚持写作。他也不例外。为了对抗游戏和网络的诱惑,他曾拆掉自己的手提电脑,从硬盘中卸载了所有浪费时间的软件和游戏,拔掉电脑的无线网卡,甚至把网络接口弄坏。

好了,那现在我们想一下,自己有什么“破釜沉舟”的好办法呢?

三、结语:关于培养孩子自控力的一点感触

三、结语:关于培养孩子自控力的一点感触

自控力对于每个孩子来说,都非常重要。父母总想找到一种一用就灵的方法,快速解决孩子的痛点。可遗憾的是,大多数父母都会在这个问题上无功而返。

为什么呢?是方法不好用吗?

不是。在我看来有2大难题是值得父母关注的:

1、父母教什么不重要,做什么才重要

人的大脑中有一种脑细胞叫“镜像神经元”,它唯一的任务就是观察其他人在想什么、做什么、感觉如何。

镜像神经元帮助我们与他人建立连接。这种连接不是表面上的言语信息,而是深层次的行为映射。

所以,当我们抱怨教育孩子的方法不管用时,或许可以换个角度想想,这些方法你自己用过吗?哪些更适合你?带给你怎样的帮助呢?

并不是每一种方法都适用所有人,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你认为很容易做到的事情。

用你未曾甄别过的方法,做不到的事情,去想当然地要求孩子,效果自然不明显。

2、不要忽视青春期孩子的同伴影响

有些父母说,我们做得很好了,可孩子就是不学啊。这是有可能的。不少高知父母都有这样的困扰。

这个时候你可能要关注一下孩子身边的同伴。尤其对于青春期孩子来说,追求社会认同,会让同伴的影响开始超越父母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家长削尖脑袋也要把孩子送进名校的原因。他们图的就是一个好的同伴影响。

当然,如果你的孩子没有进名校,也不意味着没有希望。在解决同伴关系上,父母至少还有2招。一是有意识地打造孩子的“朋友圈”;另一点是,引导孩子观察错误案例及其带来的自然后果。

有时候,看着别人犯错,会让自己的大脑处于警惕状态。但不得不说,这更考验父母的养育智慧。

四、展望:明年的重磅惊喜——青少年科普类视频

四、展望:明年的重磅惊喜——青少年科普类视频

好了,关于自控力这一专题的文章,在这里就即将画上句号了。

快过年了,这一年也即将画上一个句号。

2022年,我更文并不勤快。写育儿文,我不是一个合格的创作者。但育儿这件事,我会给今年的自己打一个较高的分数。因为,这么多年我一直纠结自己总是忙忙碌碌,陪伴孩子的时间不够。但今年,我分清了主次,尽力了。

2023年,我的创作之路会继续,但会有大的调整。最近,娃爸提议做青少年科普类的视频。从历史人文到自然科学,从数学思维到财商金融,娃爸的知识储备、素材积累和讲故事的能力,我是很有信心的。市场上也很少有同类型的作品。

如果说有挑战,可能娃爸要少一点“佛”,而我呢,要多学习视频制作。我会努力。期待大家的关注。明年见!

我是魔斯妈妈,也是育儿界的积极践行者。我用码字记录自己和孩子的成长历程。原创不易,喜欢我的文章,请点击关注、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