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先有思维还是先有语言?清华彭凯平教授抖音导读《语言本能》

人类大约有5000-6000种语言,这些语言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和文化、思维有何关系?为什么儿童学语言更快?12月17日,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做客抖音《高山科学经典》节目,通过导读科普名著《语言本能》一书,向网友解答了这些问题。

彭凯平是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积极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至今已发表300多篇学术期刊论文,出版14部中英文著作,多次获得重要的学术奖项。2015年以来,彭凯平是历年入选为全球学术论文被引用最多的中国心理学家之一。

彭凯平在导读中介绍,《语言本能》一书出版于1994年,是一部轰动一时的畅销书,入选《美国科学家》评出的20世纪100本合适的科学书籍。作者史蒂芬·平克是世界语言学与心智科学的领导级人物。

该书首先就语言是如何形成做出了介绍。不同一些观点认为语言是人类的一项文化创造,平克在书中表示,语言并非文化产物,而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生物特征,它不因社会文化和教育程度的高低而产生本质区别。彭凯平介绍,人类已经找到了语言加工的一些脑区,如布罗卡区损伤,就会影响到人类语言的表达,损伤者只能听得懂其他人说什么,但自己说不出来;韦尼克区则相反,损伤者可以流利清晰的表达,但往往词非所议。

平克还认为,语言并不能决定思维,思维所使用的是与任何现成语言都不同的“心语”。书中以非洲一个古老部落举例,该部落只有两个代表“明亮”和“暗淡”的颜色词。当给出不同的颜色,该部落的人只能说出这两种颜色词。可这并不代表他们只认识这两种颜色,他们依然能察觉其它两种颜色的不同,只不过用的是“心语”。这说明,语言并不能决定思维。

儿童在学习语言时,往往能表现出比成人更高的天分。通过对儿童语言学习过程和后天影响因素的分析,平克认为语言关键期确实存在,并认为大脑代谢水平和神经元的数量的降低,导致了成年人在外语学习上的困难。彭凯平讲解,一岁婴儿刚出生的时候能够辨别140种语声,一年之后这种辨别能力就降到只有70,再过一年,就只能辨别自己母语语声。这是由于人脑的遗忘机制,一旦儿童掌握了一种语言,其他的语言就变得多余了,由于继续维持初生时的语言系统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所以“卸载”是合理的。

导读还设有对话讨论环节,由此念文化创始人、高山书院2017级同学毛思翩担任嘉宾主持,上海辰山植物园科普部研究员刘夙共同参与谈论。刘夙将《语言本能》一书形容为“金山一角”,该书背后是以平克所代表的“新达尔文主义”整套哲学思想体系,也就是人不完全是由后天决定的,先天遗传因素也很重要,他鼓励网友们多多了解相关知识。

据了解,高山科学经典致力于邀请100位知名学者来做导读者、200位知名人士做嘉宾,共同解析科学名著,引领大众科学地阅读,增长对科学的兴趣,提升科学文化素养,让科学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节目于每周六晚20:00播出,网友可关注抖音账号@高山科学经典 观看回放及预约。

11月,彭凯平教授正式入驻抖音,用更加接地气的、更接近年轻人的方式传播积极心理学。除此之外,@清华大学、人文清华的丘成桐数学公开课吸引了1495万人次的在线观看;复旦大学的“哲学天团”吴晓明、张汝伦、孙向晨、徐英瑾、郁喆隽等名师在@复旦哲学 带来哲学入门系列讲座......从短视频到系列讲座再到直播公开课,越来越多的大学教授正通过抖音走到人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