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炎黄杯中外文学艺术精英赛征稿启事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母亲的学校(散文)

李向东

母亲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命运会和寺坪村学连在一起。

上世纪70年代生产队在村庄西面的空地上集资建起三间瓦房,这就成了寺坪村学;房内西面山墙上薄薄地抹上一层水泥,用锅底黑釉涂染就是黑板;60公分左右宽的木板,一头镶嵌在墙体,一头在地上栽上一个木桩固定便是课桌;收集来的长条凳上挤满了一到三年级20个左右的幼童。缘于没有人愿意到寺坪村学代课,于是,母亲成为寺坪村学唯一的老师。

无数个傍晚,村学与大庄的小路上,母亲一手攥着一个孩子的小手,前面是一行并不整齐的孩童,像极了一个母鸡领着一群鸡雏在觅食的路上。不同的是母鸡一般是走在前面,而母亲一直是走在后面,她的视野里永远是孩子的身影。天幕映衬下,这个画面永久地定格在我记忆里。

母亲到家后,这个叫寺坪村学的学校也就转移到家里。除了炕沿边是一溜写作业的孩童外,厨房里所有能写字的桌凳都利用到了极致。母亲就这样一边做饭一边启蒙着幼童的心智,直到最后一声“娘,我作业写完了”,母亲就算下班了。

非常独特的是上村学的孩子都把母亲不叫“老师”而称呼为“娘”,甚至叫“奶奶”,以区别自己的母亲表达着他们独有的情感。小妹曾经为这个称呼和其他孩子闹得不亦乐乎,因为母亲是小妹自己最爱的妈妈,不允许别人这样称呼。但母亲并不在乎这些,甚至很享受。这种看似并不起眼的称呼却更让一路走来的成年人回忆起来便泪眼婆娑,唏嘘不已。

凡是想去读书的孩子,母亲一律接纳。毫无悬念,母亲又充当了保育员。犹如蛇褪皮一般,孩子们一个又一个,直到四年级能跑得动到山下、过南川河在吴家堡小学上学,才算在寺坪村学“毕业”。这样的情形,母亲坚持了19年。19年里,寺坪村学已经和母亲融为了一体:母亲是村学,村学也是母亲,开蒙启智成为母亲毕生的事业。没有了村学,母亲注定是孤独的;没有了村学的寺坪,必定是悲哀的。

母亲每月15元的报酬,需要交给生产队5元统筹年底分红,但母亲很知足。小学都没有毕业的母亲要完成繁重的的教学任务显然很吃力。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汉字都是带拼音的,并不认识拼音的母亲只能把拼音用自己读得懂的汉字标注出来学会了拼音,用我教给她的《新华字典》查找法去查找不认识的字,并很形象地解读给学生。数学题有不会的就打听找本队在外地教学的严振华老师,或者去南川武村铺西街找一个姓高的退休老教师请教。就这样,母亲教会了所有的孩子。

收集小学代课老师的课本、教案是母亲乐此不疲的爱好,因为她的孩子、在村学上学的孩子都必须有课本,她自己也要借鉴教学内容加以充实。复式教学轮换上课,写字课此起彼伏冒出鼻泡的“哧溜”声、偶尔的一声屁响会打破安静的局面,连教室外在地上划字的学生都会仰头大笑起来。暂短的混乱过去,重归于静。

为了让孩子们享受到和其他学校孩子一样的童年,不限于几首老掉牙的儿歌,母亲让吴家堡小学的高年级学生给教唱歌曲。当孩子们稚嫩的嗓音、整齐的歌声响起,或者教室门口孩子们“老鹰抓小鸡”的游戏的喧闹中,母亲静静地坐在教室的门槛上望着一张张天真无邪的面孔,满足的笑容便自然地流露出来。小小的村学就在琅琅的读书声里、欢快的歌声里给这个偏僻的村庄带来了不一样的风景。

收获的季节是很让人兴奋的!三个年级的学生在母亲的精心打扮梳理后,手牵手穿过荆棘丛生的山路,被母亲一趟又一趟背过南川河参加8个小学的统考后,出乎意料地成为全乡语文、数学各年级第一名,被南川乡教委奖励45元。就是这45元,母亲则认为是她的孩子们创造的,因此,她给每个学生买了作业本,也替她的学生缴纳了学费、课本费、学杂费。母亲这样做,只证明了她作为一个民办老师是称职的,唯独忘记了自己的病体背着孩子踩在刺骨的河水中挪向河对面的艰辛。她肯定知道,她瘦小的肩膀上驮着的是寺坪人的希望和未来。

19年的时光迁移中,称呼母亲为“娘”的学生慢慢地少了,叫“奶奶”的渐渐多了起来。但是寺坪村学的孩子成绩永远把持着全乡统考的前茅位置,母亲的民办老师的身份也保持了19年。因为母亲永远通不过民办老师的转正考试,也就这样尴尬了19年,遗憾了19年。

后来煎熬中草药的味道弥漫在学校、家里,小火炉的旁边是母亲抱着睡着了的学生,站立的是背诵课文的学生。粉笔的尘沫中母亲咳嗽得气都换不上来,眼泪也控制不住。这个时候的学生都静悄悄地不知所措地望着母亲发白的脸色,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永远都不会明白母亲正在一手和病魔扳着手劲,颤抖的另一只手坚守着教师的职业荣誉。

19年的光阴更替,寺坪走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公职人员。后来安口镇镇长在寺坪庄走了一圈后感叹道:“不可思议啊!这样偏僻的村子竟然有两多:老汉娃娃多,公干家庭多!”外界则更加相信是寺坪这个地方风水好,才出了如此之多的“公家人”。而我坚信,母亲是寺坪庄最好的风水,母亲孱弱的身体里,每一滴血都浇灌着寺坪庄里一棵棵幼苗。朝乾夕惕,功不唐捐!这些幼苗渐渐成长起来的大树,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农耕家庭结构,也改变了农家人的人生轨迹。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刚过知天命的母亲被病魔吹熄了生命的烛光!母亲躺在曾经也是教室的老屋里,造化弄人的是手里还捏着当天参加民办教师转正考试的“准考证”。而屋外的院子、大门走廊,站满了所有的寺坪人。农活已经全部停了下来,不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妇孺孩童,人们哽咽着,能做的事情就是任凭眼泪尽情地流淌……

母亲的葬礼成为寺坪庄有史以来最隆重的丧事。棺椁缓缓地移动,伴随着各色人等压抑不住的哭声,各条小路上密密麻麻的人群都在向墓地流动。这是怎样的一幕撕心裂肺的场景?

在人们的记忆里,母亲暂短的人生虽是惊鸿一瞥,但母亲却创造了寺坪历史上的辉煌。从这个简陋的村学走出来的寺坪人一定不会忘记那个一头短发、端庄慈祥、用蹩脚的普通话教他们识文断字的母亲。口碑就是母亲的丰碑,碑文就在人们的心里。

“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母亲永远是孩子们的母亲,但作为老师的母亲,那种玉汝于成的品格,一定是许多人的老师。

作者简介:李向东,男,汉族,甘肃华亭市人,现供职于市政府部门,爱好文字。


网站编职

中华作家网、国际文艺网总编:

王伟(微信a13720085131)

副总编:王鑫

策划部总监:唐莉

常务主编:刘培、刘海兰、云水禅心、浪淘沙、王成

主编:周桃桃、周伟、周晓燕、艾琳、周倩、钟国强、陶美、曾燕、李兴国、王美、吴芸、云上烟、徐力桦、陶静、田心、周振华、李鑫(韩国)、管彤、朱桦、王龙飞、田元庆、田盛龙、郑大伟、邰鑫宇(新加坡)

中华作家网长期与国家出版社合作,策划出版诗歌集、诗词集、散文集、评论集等文学图书,欢迎洽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