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疾控中心专家吴尊友给我们送上了“新年礼物”,他发文谈到了疫情现状,预测了未来情况。咱们不妨对照疾控中心的数字统计,“断章取义”看看他的帖子。
1月21日,疾控中心官网公布了新冠病毒感染情况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1月19日,全国住院病例471739例,重症51683例。13日到19日,相关死亡病例12658例。总体上看,这些数字显示出:疫情还没走,程度也不轻。
数据统计中,把重症分为“新冠感染重症”和“基础疾病重症合并新冠感染”两类,把死亡分为“新冠感染呼吸衰竭”和“基础疾病合并新冠感染”两类。由此可见,很多人吐槽的“数据不精确”似乎也很难成立。
不少网友对疫情的发展抱有极度乐观的态度,认为疫情已经过去了。我认为美好的愿望是好的,现实情况还是应该理性分析。接下来看看吴尊友是怎么说的吧。
吴尊友的帖子里,咱们老百姓最关心的是两句话。
第一句话是“目前,全国总体已经度过了疫情发病的高峰期,全国大、中、小城市及县城基本都处在疫情回落阶段”。
简单来说,吴尊友的意思是,大规模的第一波感染高峰基本已经过去。但是细心的你一定会发现,吴尊友没有提到县城之下的广大乡村地区。互联网上,来自农村地区的发声,似乎占比并不高。
第二句话是“春节期间的大量人员流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促进疫情扩散,在局部地区会出现感染人数上升,但由于这一波疫情已经使得全国约80%的人感染过,短期内,比如未来2-3个月,全国范围内出现较大规模疫情反弹或者第二波疫情的可能性很小”。
简单来说,这段话包含四个关键词:人员流动、80%、2-3个月、反弹可能性小。正是因为“80%的人已经感染过”,所以短期内大规模流动并没有造成疫情大规模反复。而“反弹可能性很小”的时间段仅限于“未来2-3个月”。
综合疾控中心的统计数据和吴尊友的个人判断,我也想说说自己的看法:
第一,身边已经感染过的人很多,人类病愈后需要休养生息,病毒也会“见招拆招”,对它们来说,适应环境并且再次变异同样需要时间。从这个角度来看,2-3个月之后病毒会不会“改头换面”卷土重来,我们得谨慎看待。
第二,吴尊友的谨慎乐观,更适用于“杨康”们。对还没有感染过的人来说,未来的2-3个月可能依然要面对“危机四伏”。
第三,今年过年,很多人处在“憋了太久要释放”的状态,大街上、景点里,人山人海的状况并不少见,遍布各大平台的“烟花升空”场面比比皆是。春节期间迎来送往总是免不了的,异地往返的、海外归国的也大有人在。这一波大规模人员聚集、人口流动、毒株流动之后,如果一段时间内疫情状况依然保持平稳,咱们就可以踏实一点了。
第四,对老年人、特别是有基础病的老年人来说,新冠病毒非常不友好。在好好保护身边高危人群的同时,青壮年也要注意保持规律和健康的生活,吃饱饭、喝够水、睡好觉,也许是我们普通人长期抵抗病毒最好的武器。
在“专家讨人嫌”的今天,我认为吴尊友还是值得尊重的。他的很多发声都是以统计数字作为基础,他的历次预测都是相对谨慎的。上图和下图两张照片分别是2020年的他和2022年的他,两年多青丝变白发,他对媒体说,那是因为经历了很多、学到了很多。不为人知的是,他身患胰腺癌,长期坚持带病工作。
疫情三年,吴尊友没少挨骂,可他真的活该被骂吗?
面对疫情,我们手足无措,想要确定的答案,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回过头想想,对待某些专家,我们是不是也过于苛刻了?
那些碰到争议话题闭上嘴、缩回头、躲着走的专家,根本没机会挨骂。那些敢于站出来,凭着自己的良心、基于掌握的事实说话发表看法的专家,他们不勇敢吗?
研判也好,预测也罢,只要发声就难免出错。用舆论的狂潮淹没一切与自己看法不同的人,这恐怕算不上是一种健康的社会现象吧?
你如何评价吴尊?你如何看待节后的疫情发展?快来评论区畅所欲言吧。
关注我,看更多教育观点。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