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拜年,真把我累坏了。拜年的累,一是堵,二是忙。

每天早晨8点起床,一边梳洗一边在厨房生火煮面条,面条煮好后随便扒拉几口便驱车出发,可还是慢了。大街上汽车已如长龙,长龙小幅度蠕动,几分钟才往前挪一下。前后左右都是车,陷入了汽车组成的囚笼中。而且这种堵出去要经历一次,回来又要经历一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容易杀出一条血路,前面一片坦途,却又陷入新的麻烦中。买礼物,走亲戚,一家一家拜大年。亲戚们并非住在一起,而是四面八方散居着,你得一家一家登门拜访。要计算好一天跑几家,要将新年的祝福切切实实送到位,而且不能停在哪家吃饭,时间耽误不起。往往几家跑完,午饭时间到了,饥肠辘辘,四顾萧然,大过年的,居然呆在汽车里吃了点面包,喝了点矿泉水充饥。而遥望明日,又要驱车400公里去湖南老婆家里,重复一遍上述的折磨……

忽然有个疑问:为什么拜年这么累?难道我们的老祖宗拜年也是这样的?翻开古籍,很快找到了白居易的一首长诗,是专门讲述拜年之累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居易说,他受不了过年的逢迎之苦,跪拜之苦,喝酒之苦,劳累之苦,但是没有办法,躲不开,只能把它当作一种欢娱了。真是“于我心有戚戚焉”啊!

然而,让人肃然起敬的是,对于拜年之累,古人却并不是被动地接受,一些心思活络的古人一直在想办法解决,而且最终找到了办法,真正做到了轻松拜大年

找到的这个办法,要从唐太宗李世民开始说起。

唐太宗李世民不仅会领兵打仗和治理国家,在生活上也有许多闪光点,他发明了一种贺卡,叫“赤金箔贺卡”,以赤金片做成,上书“普天同庆”四字,赐与他看重的大臣做春节礼物。

“赤金箔贺卡”立即引发了一股风潮,大臣们纷纷效仿,普通百姓也趋之若鹜。但百姓们没有赤金片,做不了“赤金箔贺卡”,他们只能用梅花笺纸,在其右上角写明受贺者名字、职位,左下角写明祝贺者姓名。拿着这种卡片登门拜年,一是很有面子,二是如果没有时间或者不想登门拜年,可以派下人拿着卡片代替自己拜年。尤其是第二点,非常有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宋朝,拜年贺卡已十分流行,当时称其为“拜年帖”或“飞帖”,拜年的人和被拜的人都接受了这种方式。宋朝有一本叫《清波杂志》的书籍,记载了人们在腊月月底精心制作“接福袋”的事情。所谓“接福袋”,就是用红纸糊一个纸袋,在纸袋上写上“接福”二字,然后将纸袋粘贴在大门上。若是有哪位贵客持拜年帖来拜年,无须进入家宅,也无须与主人打招呼,将拜年帖投入“接福袋”即可。等主人有空了,到门口看一看“接福袋”,就知道谁来过了。

看看,多么省事。不需要带礼物,也不需要入门庭,几秒钟拜一个年。

北宋著名词人秦观就是这样给人拜年的,他家每到过年便制作“接福袋”和“拜年帖”两样物件。秦观有一拜年帖叫《贺正旦》帖,非常有名,其右上角竖写:观敬贺子允学士尊兄正旦,左下角写着:高邮秦观手状。此拜帖在当时稀松平常,现在却成了珍贵的文物。

(现在的接福袋,找不到古代的照片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的接福袋,找不到古代的照片了)

到了明朝,“望门投帖”一词产生了。所谓望门投帖,是指你去别人家拜年,可以不进家门,直接将自己的帖子投给管家和守门人,也可以投入大门口的接福袋。

其实,宋朝的“接福袋”的产生,已经使“望门投帖”成为现实,但是宋朝更多的人还是喜欢登门拜年,没有真正放开。明朝时,“望门投帖”成为拜年的主流,因为大家都忙,为了不打扰别人,又要表达对别人的尊重,这种方式最好。

明朝还有一种拜年方式,就是“留墨”。因为很多官员和富贵人家的家主春节期间也很忙,当他们离家去外面办事时,往往会在客厅案几上准备好纸张和笔墨,客人来了,主人不在,可以挥毫留墨,表明自己来过。送礼的人还可以列一个礼单出来。这种方式也非常简捷,颇受欢迎。

号称明朝“吴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徵明,曾写《拜年》一诗,表达了他对“望门投帖”方式的看法: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从诗中“名纸满敞庐”一句可以看出,太多的人参与了“望门投帖”,以至于家里的帖子到处都是。看来,“接福袋”太小,已失去实际作用,应改用大盒子装了。文徵明本人也参与了“望门投帖”,还对人情作出评价,世人在人情上比较务虚,喜欢玩花样,但他觉得还是简单一些好。

(望门投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望门投帖)

可是到了清代,情况发生了很不好的变化。主要问题出在拜年帖上,不知是谁打头,讲究起拜年帖的精美、精细和贵重,按现在的话说,就是讲究包装了。有的人用名贵木材做拜帖,或用名贵织锦做拜帖,然后在上面雕刻精美繁复的花纹或撒上金粉,还用上好的锦盒盛装,甚至在锦盒里藏着珍珠、玛瑙等礼品……

国人讲面子,爱攀比,此风一出,仿效者众。完全变味了!走向了反面,弄得普通人家望而生畏,严重影响了这一良好拜年方式的流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拜年帖没有了,望门投帖的美好传统也没有了。人们习惯于提着大包小包,携带烟酒饮料等各类礼品登门拜年,然后一通胡吃海喝,用一个假期让体重增加几斤。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学习古人“望门投帖”,我们甚至有更好的拜年方式:wx拜年,图文影音皆可通过网络传达,拜年的礼物也可以以红包代之。简易,实惠,实在,高效。可惜,只要有人提出这种建议,就会被人戴上无情无义反传统的帽子横加指责。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