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篇》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这段话的字面解释很简单:比射箭,主要不是看否射穿皮做的箭靶子,因为各人力气大小不同。这是古时候的规则。

但是孔子仅仅是在介绍这样一个简单的规则吗?我想不是的。

首先,孔子说的射,基本是说的一种礼节仪式,“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这是属于周礼的一种。

射不主皮,点名了一点,不主皮,也就是说不以射穿箭靶为主。

力不同科,大家的力气不一样。

可以看出,射箭,要比较的是准确。射穿箭靶,是因为力气大而已,并不是箭法好。就像两张考卷,都是满分,一个人的字很清秀,像打印机打印的,另一个就潦草一些。写字好的人,并不比字迹潦草的考的更好。射箭也一样,射穿箭靶的人,最多也就是得个口头称赞,力气不小啊,但没人会说箭法更好。

有人说这是按照周礼的解说,如果是比武,或者说战场上,就要主皮。

我想大概也不重要。射箭,命中敌人,一个受伤的敌人,基本上也就丧失战斗力了,一箭射穿敌人,也是丧失战斗力,而且射穿一个敌人,相比射中一个敌人,要用更多的力气,战场上,敌人那么多,力气用的太快,能杀死的敌人就少,显然是不划算的。

也有人说,主皮,会导致争胜,流于野蛮。我想说的是,俗语有云:“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你射穿了箭靶,我不光射穿了,还穿过箭靶,他更厉害,穿过了箭靶还射在了后面的树上。如此往复,永无止境。流于野蛮。

这在某种程度上,告诉了我们,首要目标的重要性。达成了首要目标后,其附带的其他目标的完成度,不予评价,否则,就会引来无穷的烦恼。将我们的目光牢牢地锁定在首要目标上,你能射穿箭靶,打不中靶心,也是没用;射中了靶心,哪怕只是轻轻地触碰,也会好的,因为你达成了目标。

将我们的目光,聚焦到第一目标上,也只看第一目标,达成它,完成的漂不漂亮,精不精彩不重要,因为完成它的人不同,其过程,必将不同,但是完成了,就是完成了,不会因为过程的不同而出现什么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