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陈佩斯和朱时茂等待3年后,合作小品的最后一曲《王爷与邮差》终于上了春晚。
台下欢声笑语,而他们早已精疲力尽。
喜剧演员都是舞台上的祭品。
45岁的陈佩斯,决定离开了。
这一走,陈佩斯再也没演过小品和喜剧,他的事业重心全部转向了戏剧舞台的幕后工作。
他折腾不动了。
他已经为喜剧献祭了他的青春。
老陈一开始是没想做小品的,就连演员也没想做,是他那当演员的老爹陈强跟老陈说:“老百姓生活真的太苦了,但我们这样的小人物改变不了什么,唯一能做的就是给他们带去欢乐”
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陈佩斯这才做了演员。做了演员后,父亲一手把老陈带进了八一厂。
八一厂的日子很快乐,老陈尽情享受的创作,而也正是在八一厂的这段时间,老陈认识了朱时茂。朱时茂那会刚拍完电影《牧马人》,是电影圈的新生代男演员,是远近闻名的俊生。
命运轨迹本不同的两个人,
却因电影厂的活动走到了一起。那时,八一厂经常组织自娱自乐的文艺活动和各种晚会,但是呢节目也大多是传统的歌舞和话剧表演。
老陈觉得没意思,也不好笑,
晚会嘛,就应该开开心心乐乐呵呵。跟老陈有着同样的想法,还有朱时茂,后来他们两个不约而同的想到了小品的形式,并在一起联合创作了他们的第一部合作小品《吃面条》。
这排练的小品简直是太好笑了。表演那天,它把台下的战友们的裤腰带都给笑崩了。
老陈和老朱,心满意足。彼时的他们不会想到,为了逗乐而合作小品,在未来会彻底的成就了他们,也消磨了他们最好的青春。
那是1982年,年末的事情。1982年末,春晚的第一届总导演黄一鹤忙着给“1983年春晚”物色作品和演员。黄一鹤的名单里——
第一个就是朱时茂和陈佩斯的《吃面条》。
他们两个人在八一厂的动静太大了,北京城里搞创作的人,都知道他们的名字和小品。
黄一鹤导演就安排姜昆骑着自行车,去八一厂找老陈和老朱,但姜昆去的那天,老陈和老朱都不在厂里,最后姜昆是在北京儿童制片厂找到了他们,坐在台下感叹万千:“朱时茂和陈佩斯的小品,是那个压抑时代过去的信号。”
那年的《吃面条》成为了春晚最火的节目。
后来用陈佩斯说:“1983年的《吃面条》是当时的社会中的一个很醒目的标志,它标志着人们在历经了几十年的压抑与沉默后,终于可以笑了,人们终于走出了那层灰蒙蒙看的阴霾。”
那会的陈佩斯的没有想到,一开始便是自由的巅峰,再往后,他也戴上了脚链去跳舞。
1990年那部著名的《主角与配角》虽然火遍了大江南台,但是上春晚也是一波三折,
卡审的原因就是他扮演的叛徒去反串八路军,这一情节遭到了领导的反对,但是也有领导认为陈佩斯是对的,小品本就不应该加入政治负担,它就是逗人开心的一档娱乐节目。
于是《主角与配角》在矛盾与争议中,摇摇晃晃挤进了了春晚,表演结束后,全国轰动。
外界普遍把《主角与配角》看作是朱时茂和陈佩斯合作的最高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也正是从这年的《主角与配角》开始,小品取缔了相声成了春晚第一主角。而陈佩斯和朱时茂也确立两人的表演模式。
一邪一正,一文一武。
但正当大众以为,老朱和老陈要在高雅的路上越走越远的时候,陈佩斯转头又出了《大变活人》《宇宙体操队》这种纯娱乐的作品。
“我就要做非常浅层、纯滑稽的东西。我用最低端的技术,同样能使观众开心,这就够了。我不想去教育他们,只希望能给他快乐,在别人追求高雅的时候,我就是要用大众口味告诉他,这是你的权利,我就是要让你笑,就是让你开心,让观众开心就是我的信仰。”
但即便如此,
做纯粹娱乐的陈佩斯和朱时茂,还是在被各种针对,“一年又一年的提出意见,总是遭到拒绝,矛盾也早已变成了针锋相对。”
早在1991年就已经写出来的《王爷与邮差》拖了7年才终于面世。明明彩排没有问题,
但是到了现场却各种失误频出,最后连答应的高科技的拍摄技术,也没有被采纳。
节目结束后,他们失落至极。
优秀的喜剧演员也都是完美主义者,
以前陈佩斯还愿意去妥协,可45岁陈佩斯年近半百,没法再去面对去妥协那一点点完美主义了。于是:“当我不愿意的时候,我就离开它,看心情吧。我上不上春晚,不是我们俩能说了算的,也不是导演能说了算的,也不是台长能说了算的,这是一个潜规则,谁都知道这事。所以呢,大家都不要揣着明白装糊涂。至于观众喜欢不喜欢,需要不需要,其实都不重要。”
就这样,1998年,小品界的天皇陈佩斯离开了春晚喜剧的舞台,十年后,电影圈的喜剧之王“周星驰”也在《长江七号》后不再做演员。
跟陈佩斯离开时的精疲力尽不同,
周星驰离开原因是因为:他老了。
他无法面对老去的自己,或者准确来说,周星驰无法再去主演自己导演作品里的人物了。
在周星驰电影的巅峰时代,他的电影大多是由他本人素颜出镜,没有借助任何的造型,完全靠着演技二字,征服了所有的观众。
你要知道,伟大的演员生活中都是严肃而认真的,而伟大的喜剧演员是伟大演员中的一部分。
仔细看星爷那“极致般自我”的,尤其是他自己编导的电影人物内核都很相似:20岁-40岁的青壮年,内心纯真无邪,外表却懒散,面对现实的格格不入,以异想天开的方式完成和解。
梦想,努力,奋斗的主题虽然依旧住在星爷的心里,但是对于60岁的周星驰而言,他又该如何去饰演一个那20岁-40岁的青壮年呢?
他还能拿捏的住吗?我想,事实就是,星爷真的拿捏不住了。所以,在后来的《游戏降魔篇》演员是找的是文章和黄渤,《美人鱼》找的是邓超,《新喜剧之王》找的是王宝强。
这几部电影的作品的评分都不太高,可是如果把电影里的主角都换成是周星驰自己。
你还会觉得电影奇怪吗?对于周星驰而言,他的存在是极其特殊的,他的电影作品跟它本人是划等号的,没有周星驰,周星驰的电影是不完整的。因为周星驰是周星驰电影的符号。
如果要在影史分类的话,周星驰本就代表了一种电影类型。他对电影的痴狂,以至于他愿意为了拍好电影跟所有人翻脸,有人不懂,不就是一部电影,至于吗?只是——
对于周星驰而言,电影就是他的生命。
上世纪50-60年代。
香港迎来了内地的两次移民潮,1962年出生的周星驰就是这里面的一批移民的后代。
1957年,周星驰的母亲凌宝儿在父亲被关进监狱后,跟着母亲从广东移民去了香港谋生。
为了要生存下去,凌宝儿跟一个来自宁波的移民相互取暖结了婚,结婚的那天,
他们连酒席也没有办,就是一人一碗面,两个鸡蛋,就算是结婚了。婚后,凌宝儿生了3个孩子,一家人就住在九龙的贫民区。
凌宝儿在家带孩子,丈夫就在外面养家,
但时间一长,就有了矛盾。
丈夫嫌弃媳妇不赚钱,媳妇则嫌弃丈夫不照顾孩子,两个人经常在家里大吵大闹。
当然,他们两个人结婚的时候爱情的成分本就比较少,他们在一起结婚,都是为了凑在一起过日子的。于是,在一次次的争吵中,两人也逐渐矛盾升级,从抱怨走向了动手打架...
最后两人离婚收场,
但是这件事却给周星驰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本就“经济窘迫”的家庭,加上“父母的争吵”。
周星驰始终处在一个没有安全感的环境中长大的,后来长大后,周星驰也一直在用“欺骗”去治愈自己的童年。
成年后,周星驰笑着说,小时候父母在他面前打架,一招一式就跟拍电影一样很搞笑。
心理学家说,周星驰这种“娱乐性的心态”来解读父母打架这件事,并不是他放下了,又或者是幽默,这是一种逃离性的心理,他不愿意面对残酷的事实,所以用了一种很轻松的视角去回忆这件事,以至于自己不再那么痛苦。没人有知道,周星驰童年到底经历了什么。
除了周星驰自己知道外,或许唯一知道周星驰童年的就是梁朝伟。周星驰跟梁朝伟是发小。
他们是隔着几户的邻居,从小在一个街区长大,街头小巷,他们嘻嘻哈哈,一起嬉笑。
童年时的“坏主意”大多是周星驰出的,梁朝伟都是陪着周星驰一起闹一起玩。
有一年,周星驰买了一台摄影机,
拉着梁朝伟就是上山拍电影,
周星驰又是演又是拍又是导的。
这部戏拍完后,两个人就在家里看过,
但是后来片子的录制影带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损坏掉了,除了他两,没任何人看过这部戏。
梁朝伟说,“其实周星星从这个时候就已经展现了他无厘头喜剧的创造能力以及天赋,这天以后,周星星也经常跟我说着他的演员梦想,导演梦想,就连去考TVB也都是周星星当年害怕考试,拉着迷茫时期的我,一起去考的”
只是很遗憾的是,
1982年的TVB考试,梁朝伟顺利被录取,
而一心做着演员梦想的周星驰落选了,是后来的同一条街的戚美珍的帮忙,周星驰才勉强读上夜训班,进了TVB,跟梁朝伟同一班。
两人进了TVB后两人亲密无间,同学们还以为,他们两人是有血缘关系的表兄弟。
直到毕业后,成年世界向他们袭来,
一切都变了。
毕业后,梁朝伟和周星驰都被安排去了儿童节目《430穿梭机》做主持人,他们两个人在台面上依旧是嘻嘻哈哈,但是仅仅半年后,梁朝伟就被TVB调走了,踏进了片场,去拍戏了。
周星驰则一待就是5年,这5年里,除了做主持人就是没完没了的跑龙套,被人骂“死跑龙套的”,被人指责“戏太多”,被管盒饭的大叔破骂。(悲伤的人总是在笑。——太宰治)
后来,周星驰把这5年的龙套生涯都拍进了自己的《喜剧之王》里,而梁朝伟呢,在周星驰跑龙套的那5年里,演员做的大红大紫。
没有人知道,在那孤寂的5年里,周星驰到底经历了什么。直到1988年,26岁的周星驰再被李修贤挖掘拍了《霹雳先锋》终于出了名。
从1988年到1992年,周星驰一口气拍了20多部戏剧电影,迎来了港片“两周一成”的时代后,他的片酬也从300万涨到了800万,
但是随着星爷的片酬的上涨,
他也有新的外号“太上导演”。
每部电影,他不仅作为演员参与动作设计,甚至还从幕后制作上全面介入,明明是只要做演员,但是却揽下了导演的所有工作。
最终,一切在30岁的那天,一切都按耐不住了。周星驰的创作欲开始全面爆发。
他把过去的那些经历与辛酸苦辣酸甜,全部放在了电影里,只是周星驰并不沉重,
就跟过去他笑着谈论父母打架一起,周星驰无意中表现出这些人物在以嬉皮笑脸的外表掩盖着他们沉重的一面,在很沉闷时候,周星驰的角色可以马上制造笑点,让场景变得有趣。
就像卓别林一样,角色本身并不搞笑更不浮夸,反倒是很严肃,只是周星驰他非常很努力地用非常认真的态度去面对这个荒诞的世界,
荒诞的并不是角色本身,荒诞的其实是观众。
1999年的《喜剧之王》便是周星驰对过去总结的巅峰,而后来的《功夫》则是倾注了他对电影的所理解的一切和热爱的一切。
只是,任何人性抽丝剥茧的过程中,都对自己有着极强的一种吞噬,喜剧的愉悦和生活的艰辛往往会形成巨大反差。2008年,45岁周星驰在演完《长江七号》后,转去幕后做了导演。
离开时,留下句:“周星星是个很棒的角色,我很开心扮演过他。不过一切到此为止了。”
周星驰离开银幕的3年后,
另一位喜剧巨星赵本山,也宣布了退出春晚。
就跟那年离开春晚舞台的陈佩斯和离开银幕前的周星驰一样,赵本山,他也精疲力尽。
他老了,他就跟那过去的东北一样,赵本山和他的现实故事也都消散在了传说与故事里。
当年,老赵的《老有少林》在第二次春晚排练的时候,被领导一句话就给撤了说是:“赵本山的东北话太重了,这样带有浓重方言的小品不适合在面向全国电视观众的春晚节目上。”
就这样,刚拿到入场券的老赵,被临门一脚踢了出去。回到家后,他回到了铁岭,大年三十那天,他受在春晚前,看到了黄宏和宋丹丹的《超生游击队》大火,老赵嘀咕:这黄宏还是哈尔滨人跟啊,这东北话没问题啊。
三进三出北京后,老赵终于明白,这台子你能不能唱的了戏,全拴在人家主人一句话上。
此后的老赵越来越圆滑,为了能上台表演,
老赵的许多智慧都用在这里面。
在小品的领域,他是无敌的。在老赵之前没有任何一个喜剧演员,能过把北方农民的欢乐和悲苦、狡猾和愚鲁、卑微和骄傲,做像他那样充分全面的呈现,他真的是无敌的。
2000年后,老赵迎来了他的黄金年代。
只是辉煌只是表象,台下尽是危机。
2000年以前,春晚曾靠着姜昆,黄一鹤从东北,还有陕西带来的一大批演员到北京,
把春晚的影响逐渐从北京周边辐射去了西北东北。1999年的奇志和大兵的“登台”,
标志着:他们把春晚的影响力带到了秦岭与淮河以南的深处,但是很快一切就变老——
2000年后,赵丽蓉去世了,牛群冯巩分家了,梁左也去世了,朱时茂和陈佩斯也纷纷转行。
这一切沉重的打击了相声界和小品界最宝贵的人才。为什么老赵能独霸春晚十余年。
因为除了老赵是真的没有能撑得起这场舞台了。刚开始,老赵去春晚,是奔着给赚名气挣钱去的,抢着也要上春晚,到了后面是老赵不得不上,那一晚全国14亿人都在等着他上。
只是,在时代的发展下,春晚逐渐从自娱自乐的艺术舞台变成了一个流水作业的体面舞台,老赵那股市井文化再拿上去就不合适了。
早已知晓变化的老赵,在2011年,病退前,留下一句“此处略去一万字”,潇洒离场。只是狡猾的老赵也没能“活过”发展的洗礼。2013年,“洗浴中心事件”爆发,本来留有一手的老赵正式宣布退出了春晚,属于赵本山的时代远去了。
赵本山回到了农村,继续拍着他的乡村爱情。只要他在,东北的那些故事与人就还在。
那会人们都以为“老赵”退出给了年轻人百花齐放的机会,殊不知机会是有了,但是没有年轻人站出来,最有机会的是这几年的沈腾。
似乎沈腾是老赵和星爷的结合体,就跟过去老赵把赵家班带上春晚一样,如今的沈腾也带着开心麻花在春晚频繁亮相,就跟过去的星爷在霸榜香港票房一样,只要是“含腾量高”的电影也在每年的内地票房榜“大杀特杀”。
只是,跟老赵的那股狡猾和星爷的偏执相比,总觉得沈腾少了点什么,差的不是演技,也不是能力,而是沈腾他“长大”了。跟在剧场卖票的沈腾不同,如今的沈腾少一股钻研的劲。
如果去看沈腾拍的电影,最高光的时刻其实还是《夏洛特烦恼》和《西虹市首富》,
还有就是去年的《独行月球》,
这是你仔细去看,这几部电影的内核都是一致的,对于沈腾和开心麻花而言,他们早就把剧作的模式打磨的很透来,他们知道什么样的电影挣钱,什么样的电影观众会喜欢,什么样的宣传手段最有效果。所以无论是开心麻花还是各大院线,全都各种段子衔接起来的作品,
跟周星驰那种沉浸式的让你哭就哭,他让你惆怅你就惆怅,他让你悲伤你就悲伤不同,沈腾和开心麻花总能在某一刻让你跳戏。
所以星爷的电影可以看很多遍,10遍20遍,明明知道了剧情,却还是能够有新的感动,新的难过,新的体悟,但是对于沈腾而言,似乎就像烟花一样,璀璨过后便全部都给忘记了。
如果非要进行对比的话,沈腾在话剧舞台上磨炼了数千个日夜,这令他的表演天才得以尽数发挥。但周星驰在很早的时候就意识到,他自己除了表演天才之外,编、导、剪辑方面的天才也是一等一的,而这是沈腾与星爷目前的根本差距。
一个是缔造者,一个是现有行业的领军者。
这里的缔造者是周星驰,领军者是沈腾。沈腾当然很优秀,但是他前面的人,起点都太高了,现如今的沈腾总有点青黄不接的感觉。
或许他也会跟随着时代的风一样,像过去的卓别林那样,被新一代的人所遗忘,而周星驰也会是如此。历史的车轮转啊转,在这“在这充满欢乐的年代,我们可以喜欢任何人讨厌任何人,但是我们不能无视几亿人民对于欢乐的选择。”
陈佩斯,朱时茂,周星驰,沈腾在内的所有喜剧演员,喜剧人,他们也都同样适用于这句话。
参考文献:
《一个陈佩斯》,三联生活周刊
《赵本山的铁岭发迹》,三联生活周刊
《赵本山,快乐制造》三联生活周刊
《周星驰是谁》视频专访
《感谢周星驰》鲁豫有约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