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甸姚关鱼冻 舌尖寄味最相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施甸姚关鱼冻 舌尖寄味最相思

施甸县姚关野鸭湖片区的鱼,随着季节变换着不同的吃法,同是一种鱼,不同色香味,花样繁多充盈着老百姓饮食里的三餐四季。寒冬,水冷草枯,湖里的鱼儿都会搁浅,姚关人会把打捞的鱼熬成一道美食——鱼冻。鱼冻需要慢时光的积淀,不同于一般大锅猛火,现场烹饪的新鲜美食,它有鲜明的季节性和时间性。在制作上也有自己鲜明的特征:首先是小火“熬”,然后是自然“冷”,在“熬”与“冷”的时间跨度里“冻”成一种独特的风味,在冬天里粉墨登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野鸭湖里新鲜的鱼,刮去鳞片、挤出肠肚、漂洗干净。把收拾好的鱼放在锅里,放猪板油、盐、辣子、花椒等配料,注入清水。火塘里生火,架起小锣锅,到锣锅水沸腾,就可以适量减去火力,避免火势过猛汤汁溢出,火苗舔着锅底,让鱼在锅里自由舒展,在时间的慢条斯理中缓缓熬制。顷刻之间,火苗与香味交织,在寒冬里弥漫出丝丝温暖。熬制的整个过程避免翻搅,讲究一气呵成,随着水分的减少,鱼肉渗透出胶原蛋白,汤汁慢慢变得黄金腻稠,大约两个小时,直到用筷子轻触汤汁之际,筷头可凝珠聚玉之状,即可把锣锅撤离火塘,盖上锅盖让其自然冷却,经过黑夜的酝酿,第二天就可以变成鱼冻。熬成的鱼冻凝固在一层晶莹剔透的冻里,犹如冰封的琥珀化石一般,使人叹为观止,秀色可餐,让人忍不住挑动筷子。筷子所到之处,鱼与冻膨胀出缠绵地弹性,慢慢撕裂,吃上一口,冰凉弥香,酥软透骨,鱼的香、味的辣在齿颊之间涤荡着冰火九重天,在寒冬里灌满身体每个经络,让人亦辣亦欢,亦鲜亦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姚关熬鱼冻是饮食习俗,当数蒜园小汉庄人最为隆重,最为专注。姚关鱼冻起源于洱海文化的迁徙,祖先们把它带来到这里,融入了当地饮食习惯,慢慢演变成一种浓郁的地方风味。一碗鱼冻,熬制的不只是美味,也是一缕乡愁,通过舌尖让之唤醒,在岁月尘封里酿成浓情至味挥之不去。家住小汉庄的尹保珍自幼就沿袭了这种历史传承,她每年都要熬鱼冻,到如今已经践行了50多年,熬得一手好鱼冻。一到冬天,她都会忙得不亦乐乎,隔三差五的熬上几大锅鱼冻,在满足自家所需之外,她都会热心地把这一道“秘制”风味送亲戚,送朋友,孜孜不倦地为这一道岁月熬制的乡愁美食做着推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舌尖寄味最相思,一碗鱼冻,让鱼儿有了归宿,升华于人间烟火处滚烫出锅,释怀于风霜偏冷处凝结,汇聚浓情淡愁,最是平凡见功夫,融入姚关人骨子里的挚爱,使冬天的岁月有了展望,酝酿出一道独特的农家风味,让吃过的人享受“无鱼冻、不过冬”的释怀。

文稿:张天理

图片/视频:林弋茸、 杨孟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