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期盼,也是各级领导干部的一道思考题和必答题。结合各地实际,抓住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这个重点,持续努力,一起迈向共同富裕的道路,让好日子更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春寄语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动力活力。

2022年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55%以上用于支持帮扶产业发展,截至10月底,全国脱贫劳动力(含监测对象)务工规模达到3270.4万人。未来,随着产业帮扶政策持续落实,产业发展再提速、质量再提升,越来越多的农民,将会过上更好的日子。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摆脱贫困,中华民族千年夙愿。夙愿得偿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成了乡村振兴的前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难点之一,在于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中央曾明确,对脱贫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中央财政将原专项扶贫资金调整为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易地扶贫搬迁续写“后半篇文章”,驻村干部进行选派轮换……种种接力帮扶,把脱贫人口扶上马、送一程,让他们稳得住、有信心。

有了不返贫的基础,才能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要继续压紧压实责任,把脱贫人口和脱贫地区的帮扶政策衔接好、措施落到位,强产业促增收、多渠道促就业、强基础促安居,让脱贫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成现实。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各地既要搞好特色农产品,不断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持续延伸产业链,推动特色农产品的提档升级,做亮特色品牌,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也要整合地方生态资源、文化资源等,搞好乡村旅游,做到统筹推进、协调推进,不断增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不断激发乡村振兴的发展活力,让广袤的农村更加欣欣向荣,让希望的田野更加生机勃勃。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希望与挑战并存。各地区各部门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要沉得下来,把细节、品质做得更好,依靠实干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