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5国道泰顺龙井段的警示标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35国道泰顺龙井段的警示标语

在一段网传视频中,因某公路旁的警示标语显示“前方13.6公里长下坡已死亡37人”引发舆论质疑。后经媒体核实该警示标语设在235国道泰顺(浙江温州)龙井段,据悉从2004年至2016年间该路段共发生27次重大交通事故,导致37人死亡。其中有一个弯道,有个十分瘆人的名字叫“死人弯”,仅300米的弯道便夺去了6条人命。

要知道,就算当地派出所工作人员不强调设标语是为提醒车辆经过时司机要多加注意,我们也清楚标语是出于好意。可问题是,当语义带有明显的晦气时,总让人觉得有些瘆人感。尤其是头一次驾驶车辆经过这里的司机,难免会想象关于“37死的惨烈”,甚至不自觉地会往不堪设想里带入。

就此而言,在瘆人感之外,本身也包含对注意力的分散。换句话说,语义除了在感受层面不得体,作为提示语从技术层面看也不合适。所以就当地派出所工作人员的回应来看,也只能说他(她)们不想再看到惨剧发生了,但是具体到警示提醒工作实践上,却有些粗糙了。

醒目标语“前方下坡已亡37人”背后:文字爆闪灯曾挽救司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醒目标语“前方下坡已亡37人”背后:文字爆闪灯曾挽救司机

对此,网络上也出现很多支持的声音,虽然逻辑上都能讲通,但是情理上总还是有些欠考虑。比如“质疑啥,你想当第38死”;再如“这句话还是很有冲击的,冲击力强才能让人有教训”;又如“别矫情了,不出事比啥都强”。

从某种意义上讲,无论是支持者,还是质疑者,最终的目的都是希望少出事故或不出事故,跟当地设立警示标语的初衷是一样的。而唯一不同的是,支持者觉得“以死警示”更有力量,质疑者觉得“以死警示”有些瘆人。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仅就各自的逻辑谈是非都能讲通。但是对于现代文明社会来讲,除了讲逻辑、谈实际,还要有温度。否则在追逐效果的过程中,难免会陷入打折的困境。更直白地讲就是,初衷已经很好了,能不能在语意表达上做到更好,这也是很重要的一面。

毕竟作为公共层面的宣发表达,要兼顾信息传递和表达合理。负责很容易“好心办坏事”。这就跟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一样,有的人出发点很好,但是就因为“不会说话”总是被误解。到头来,别人也不开心,自己也很难过。

如此掰扯,就想说质疑警示标语“不妥当”,只是基于语义中的表达本身而言,并没有否定提醒的好意。所以就支持者而言,真没必要就质疑进行激进维护,也就是谁质疑就好像谁想当“第38死”,更没必要坚持直白更有力量的道理,因为好的表达更在于“警人心”之前的“润人心”。

另外,最关键一点是,民间流传的“死人弯”已经给该路段蒙上灰暗,这种情况下,作为警示也好,宣传也罢,是需要考虑消解灰暗的,要不然继续加码灰暗,对于胆小者和讳死者来讲,确实是有些压抑的、惊吓的。

甚至对于支持者来讲,回到感受的立场上,也不见得真能做到心平气和地接受。说到底,拥抱安全意识应该做到常态化,而不是仅在交通多发路段进行刻意强调。因为回到交通事故的发生上,总是复杂多变的,不确定性的。

与此同时,对于“前方13.6公里长下坡已死亡37人”来讲,其实用“长下陡坡险不险,谨慎驾驶是关键”类似的表达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实际上,各地都存在类似的“死人弯”路段,因为基于数据去比较,总有事故高发路段会显现出来。

而我们强调不直接指明惨烈的数据,而只是出于更危险去提醒,就在于没有数据证实指明触目惊心的事实就能减少惨剧的发生。尤其是司机还在实际驾驶中,能决定不出交通事故的首要原因还是日常养成的谨慎驾驶习惯,并非说路边的警示标语写的很触目惊心,就能完全改变司机当时的驾驶状态。

所以说回引发舆论质疑的“前方13.6公里长下坡已死亡37人”的警示标语,支持者们就别再持着“为你好”就认为“绝对好”了。因为就现实来看,这样的警示标语之所以会被拿出来讨论,主要还是在于它不太能被人们所接受。而并不是说,235国道泰顺龙井段首次用这样的警示表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