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体制内的编制几乎没有什么概念,甚至有些人在进体制好多年后都对这个一知半解。但实际上,编制这个东西在体制内还是很有讲究的,它直接关系到你的晋升提拔,关系到你的个人发展。接下来就带你了解一下体制内的三大编制种类。

什么是体制内的编制?

体制内的编制,通常是指组织机构的设置及其人员数量的定额和职务的分配,由财政拨款的编制数额由各级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确定,各级组织人事部门根据编制调配人员,财政部门据此拨款。原本是国家为了控制一个单位或机构人员规模而设置的。通俗来讲,就是你到底属不属于某个机构的标志,有行政编制、事业编制、工勤编制三大类。

01 行政编制

行政编制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公务员。行政编制是我国党政机关使用的人员编制,包括国家机关、各党派和部分社会团体使用的人员编制,其经费由行政经费开支。行政编制又分为一般行政编制和政法专项编制。以县级为例,使用一般行政编制的机构主要有以下几类:县委办公室、县委组织部等党委机构;政府办公室、交通局等政府部门;群众团体;政协机关;人大机关。使用政法专项编制的机构主要是司法局、公安局、检察院及法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事业编制

事业编制,是指为国家创造或改善生产条件、增进社会福利,满足人民文化、教育、卫生等需要,其经费一般由国家事业费开支的单位所使用的人员编制。事业编制分为全额拨款和差额拨款,分别设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种岗位类别。

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就是公益一类的事业单位,指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单位或机构。通常就是指中小学教师、乡镇卫生院的医生、部门下属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等使用的编制。而这类事业单位中部分单位是参公管理,即使用的编制是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编,也就是管理方式不是按照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而是按照公务员的管理方式,这样的单位承担一定的政府行政职能,被称为参公管理单位。可以这么说,除了编制不同,参公事业编和公务员法规定的公务员的条件、义务与权利,职务与级别,录用,考核,职务任免,职务升降,奖励,惩戒,培训,交流与回避,工资福利保险,辞职辞退,退休,职位聘任等都是一样的。

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就是公益一类的事业单位,指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按照政府确定的公益服务价格收取费用,其资源在一定区域或程度上可通过市场配置。如普通高等教育机构、非营利医疗机构等。通常指的就是公立医院这类事业单位。差额拨款单位工资由单位和政府财政共同承担,相对来说全额拨款比差额拨款有保障一些,但拿到的工资比较死,差额拨款有自营收入,经济效益好的单位待遇还是比较好的。

03 工勤编制

工勤编制通常指的是拥有正式编制的工勤人员,一般分为行政机关工勤和事业单位工勤。

行政工勤,是指行政部门中使用工勤编制的工人;事业工勤,是指事业单位中使用事业编制,在工勤岗位工作的工人,其实就是事业单位岗位分类中的工勤技能岗位。

按照中央关于机关后勤体制改革坚持管理科学化、服务社会化的精神,工勤编制采取只减不增、逐步核减。也就是说行政部门的工勤编制不再增加,只用于已经在编的工人,和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不再将空缺出来的工勤编制,用于机关工勤人员的招录。行政工勤编制,将随着现有工勤人员退休、死亡、调动等随空随销,彻底消失在历史舞台。事业工勤除退役军人安置外,也将会减少工勤人员的使用和工勤岗位的设置,强化公益服务职能,强化岗位管理,弱化或者取消干部和工人身份的差别。在实行了岗位聘用制管理的地区,事业单位里面的工勤人员,可以通过竞聘,在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任职,并按照相应岗位享受工资待遇、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和干部没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