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钱瑛

——参观钱氏英烈纪念馆感怀

何方

春节期间,我再次去参观了钱氏英烈纪念馆,缅怀为我国革命和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女革命家钱瑛

咸宁钱氏英烈纪念馆位于肖桥村二组,馆舍占地面积5亩,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2007年11月,经咸安区旅游委、咸安区民政局批准成立取名为“鄂南钱氏英烈纪念馆”,后更名为“咸宁钱氏英烈纪念馆”,是咸宁市廉政文化教育基地。馆内分为上下两层,一楼包括前厅和正厅,前厅两侧以翔实生动的实物图片及相关史料,介绍钱氏英烈生平事迹。正厅含钱氏溯源,钱氏名人堂,钱氏家族革命典型代表人物钱亦石、钱瑛生平事迹以及钱氏家风、家规、家训、家书等内容。二楼用壁画的形式生动再现钱亦石、钱瑛生前革命事迹,同时陈列了部分钱氏革命英烈生前用具。钱氏英烈纪念馆座落在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温泉镇肖桥村,里面陈列着钱氏的一些名人,如钱瑛、钱亦石等。该馆现在是当地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

2007年该馆成立时,正好我创作的《女杰钱瑛》长篇小说刚出版,我为馆里送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彭珮云题写的书名和片名,同时送去五十本书以作纪念。时隔17年,再次去参观,对钱瑛这位女革命家的传奇人生和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更加充满敬意。激情之下,写一篇《时代楷模——钱瑛》文章以表诚挚地纪念。

时代楷模—钱瑛

一到展览馆,看到钱瑛的英容笑貌和光辉事迹。钱瑛青年时代,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红色苏区,是智勇双全的军事指挥家,立下赫赫战功;抗战和解放战争,是地下党杰出的组织部长,秘密地指挥无数谍战大军,在蒋管区开辟了中国革命的第二条战线,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勋。建国后,她是国家第一任监察部长、中央监委专职副书记。她是“清正廉洁,为政以德,以德于民”的光辉典范。

看到她的光辉事迹,就想起我创作的长篇小说《女杰钱瑛》,那是我花十六年创作的。因为钱瑛解放前是中共地下党的组织部长,很少有纸质材料保留下来。解放后,钱瑛担任新中国第一任监察部长和内务部长,以及贵州省第二书记,写下了三十多本笔记本,文革中被抄家,笔记本焚之一炬化为灰烬。我要创作这部作品只能从钱瑛生前的同事、部下了解素材,从1991年初到2006年的十六年时间,走访六省市,向一百多名了解钱瑛的当事人收集资料,中央纪委还专门组织了中央纪委机关熟悉钱瑛的老干部开座谈会,向我介绍钱瑛的感人事迹 。之后,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汉斌又给我推荐了他在西南联大的两位学友马识途、洪德铭,他们都是钱瑛的老部下,给我提供资料和提修改意见,才创作了《女杰钱瑛》作品。通过创作,我深深地感受到钱瑛一生有六大鲜明特点。

特点一:婚姻叛逆。1903年,钱瑛出生在咸宁马桥一个农民家庭。她一生谈过三位男朋友,结过一次婚。两次自愿,一次包办。15岁那年,钱瑛认识一位情投意合的男孩,不料男孩突然暴病而亡。钱瑛非要去给那男孩吊孝,父母不同意把她关在房间里她就绝食。直到她去吊了孝才罢休。等钱瑛心情稳定,正好父母结识了一位大老板,背着钱瑛收了男方大彩礼,钱瑛坚决不从,把自己关在屋子不吃不喝,吵着要去县城读书。新婚那天,当迎亲的队伍来到钱瑛家,她用剪刀刺向自己的喉咙,顿时血液如注,父母和接亲的人顿时惊呆了,被一老中医救走。伤好后考入湖北女师,后来参加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历尽艰辛来到上海,与全国总工会秘书长谭寿林以假夫妻名义开展地下工作,两人在工作中相亲相爱,在周恩来的证婚下结为夫妻。后被派往苏联学习,她反对王明教条主义被迫害。此时国内大革命低潮,钱瑛主动回国,又怕回国孩子拖累影响工作,把几个月大的女儿留到苏联只身回国。正准备与丈夫一起去洪湖开辟工作,丈夫却被叛徒出卖被捕牺牲。钱瑛怀着对丈夫的爱,对革命事业的毕生追求,终身不再婚。正是这种倔强和刚烈的性格成就了她的传奇人生。

特点二:用兵如神。钱瑛一生带兵打过三次仗,都是用兵入神。钱瑛去洪湖刚建立起游击队。当年父母给她包办的那位男子已经当上了保安营长,这位营长联合几股反动势力消灭钱瑛的游击队。正当这个营长给父亲祝寿,钱瑛趁机带兵攻进县城,突袭了保安营。这位营长带着残兵败将逃到了乡下,与横行乡里的剿共团总冯大头勾结,继续消灭钱瑛的游击队。为了智取剿共团,钱瑛争取冯的女儿参加游击队,对其进行大义灭亲的特殊教育。一次洪湖发大水,冯军缺衣少粮,钱瑛动员冯的女儿以送粮为名,一举活捉了冯大头,钱瑛召开群众大会处决了冯大头,大大地鼓舞游击队士气。1932年初夏,苏区内部大搞肃反,大批将士惨遭杀害,包括贺龙也险遭杀害,时任湘鄂西省委巡视员的钱瑛心急如焚,她以不怕杀头的大无畏精神秘密保护了150多名“改组派”,被组织上冷落。此时本来兵力就薄弱,大部队又去外地拓展,根据地总部只有一个警卫团留守。国民党兵分三路向苏区总部发起总攻。黑压压的敌军直扑总部,只见钱瑛率领几百骑兵,风驰电掣般从敌军侧翼从天而降,很快截断敌人的后路,敌人以为是红军的主力部队不战而逃,死伤惨重,司令范绍增(双名俊儿师长)装成农民骑着牛逃跑走。第二天,国民党的报纸报道:“‘匪中一贞姑,誓报独身志,是匪中省委兼潜江伪保卫局长,著名共产党员钱友姑,年仅二十三岁,常骑马率共匪冲锋陷阵,与剿匪军作殊死战。现悬赏3000大洋捉拿钱匪。随后洪湖流传一首歌谣:

新沟大捷催人奋,当兵就要当红军。

跟着贺龙闹革命,要学就要学钱瑛。

赤卫队员顶呱呱,天不怕来地不怕。

能种地来能打仗,专为穷人打天下。

歌剧《洪湖赤卫队》主人公韩英便是钱瑛的主要原型。《洪湖赤卫队》上影后,统战部副部长张执一写下“韩英死了钱瑛在”的诗句来褒扬钱瑛。

特点三:巧用人才。钱瑛担任中共地下党组织部长,在蒋管区特务林立的恶劣环境,却把地下党员安插在蒋管区的各个角落,包括国民党的心脏,演绎了一场又一场惊心动魄的谍战。钱瑛对蒋介石重要谋士陈布雷的女儿陈琏以姐妹相称,发展她为地下党员,与父亲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皖南事变”,国民党四处搜捕地下党,钱瑛把陈琏隐蔽到边远乡下。陈布雷以为女儿参加了共产党,请求周恩来、郭沫若帮助寻找。周恩来四处打听都无陈琏下落。之后钱瑛才将陈琏的事告诉周恩来。钱瑛以中央大学教师和陈琏结拜姐妹的名义去陈布雷家进行家访,把陈琏的消息告诉了陈布雷。开始陈布雷很感激,随后却认出了钱瑛就是三十年代初洪湖时国民党通缉的要犯,并扣留了钱瑛。钱瑛与陈布雷论战,陈布雷理论不过钱瑛,限钱瑛在半月内必须交出他女儿。半个月后,当陈布雷看到女儿安然无恙地出现在自己面前,对共产党更加有好感。钱瑛安排陈琏到中央大学读书,与父亲更多接触,也了解更多情报为我党所用。陈布雷至死也不知道他的女儿、女婿都是我党优秀的地下党。

特点四:大公无私。钱瑛侄儿考学,中央考虑到她身体不好,女儿很小又在苏联夭折,准备帮助把侄儿录取到北京,对她的生活有所照应,钱瑛却说有困难的不只她一人,不能把亲属搞到身边。侄儿考到华南理工大学后留校。规定侄儿去看她也只能是节假日,不能耽误工作。一次,侄儿去看她,临走时天下大雨,司机见她侄儿乘公汽不方便,就用小车送去车站。钱瑛开会回来知道后,狠狠地批评司机:“车是给我工作用的,怎么能给亲属用?”她付了油料钱,并要求司机下不为例。然而,钱瑛却把身边的工作人员的生活疾苦时时惦记在心,经常用工资接济下属。一位部下两地分居,钱瑛觉得生活不方便,主动找到组织部长帅孟奇,请求帮忙解决这对夫妻两地分居的问题。

特点五:善解民意。1959年,马桥一位区委干部与一位伪保长的女儿谈婚论嫁,组织上处分了这位干部。钱瑛从南方出差顺便回老家看望乡亲,了解了这位男子虽“根子正”,但年纪大,满脸麻子;女子虽长得清秀,但父亲是伪保长,是专政对象。认为双方找对象都不容易,只要女方与父亲划清界线,应该成全这一对鸳鸯。在钱瑛的关心下,这对新人终于成婚了,并恢复了那位干部的职务,这起姻缘被人们传为佳话。

特点六:秉公执纪。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某省因一批领导干部反对浮夸风、欺上压下、弄虚作假,被打成右派、右倾和“坏分子”,案件涉及全省数十万人,被中央定为铁案。钱瑛带领工作组到安徽冲破阻力,深入基层了解大量事实真相,决定为案件平反。地方政府组织上访团到中央告钱瑛搞黑材料。此时中央有人质疑:“这是铁案,怎么可以平反!”钱瑛找到毛主席等中央领导陈述事实。毛主席等领导认为是铁案犹豫不决,钱瑛生气说:不给案件平反,这个监委专职副书记我不当了!中央终于同意为整个案件平反。老百姓直呼钱瑛“女青天”,周恩来盛赞她“女包公”。文革初期,林彪、江青一伙为了夺权,指令钱瑛为四川省的“刘结挺、张西挺”翻案。钱瑛认为是铁案拒绝翻案,与林彪、江青作坚决斗争,直到被捕入狱。钱瑛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坚持“我朝前看”。这充分表现出钱瑛捍卫真理,出污泥不染的傲骨正气和高洁品格。她的这种忧国忧民的大爱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最后,我用一首小诗结束今天的演讲,也献给敬爱的钱瑛大姐:

冲破樊篱求新生,驰骋疆场留英名。

暗箭直插敌心脏,建国大业立功勋。

官高不忘察民情,位尊常怀公仆心。

国事家事经纬明,人民爱戴领导敬。

附件

钱氏英烈纪念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钱氏英烈纪念馆
钱瑛事迹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钱瑛事迹展
长篇小说《女杰钱瑛》封面(作者何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篇小说《女杰钱瑛》封面(作者何方)
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彭珮云为何方创作的《女杰钱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彭珮云为何方创作的《女杰钱瑛
作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

作者简介 何方,四川达州人,男,汉族,大学文化,中共党员,湖北省作协会员,中国农业银行作协会员,中国金融作协会员。1982年开始发文章,先后发表文章350多篇,执笔编著业务书籍8部,创作电视剧两部、长篇小说两部,共计350多万字,作品多次获奖。曾受到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汉斌、全国妇联主席彭珮云等国家领导人和中纪委领导亲切接见,彭主席为作品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