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成名具有很强的两面性,它在带来荣誉和光环的同时,也会令心智未成熟的年轻人迷失方向,变得恃才傲物、目中无人。
(一)目光如炬,慧眼识珠
1995年郎平临危受命,毅然放弃了美国的高薪聘请和良好的医疗环境,不远万里奔赴祖国,接替胡进,首次执教中国女排国家队。
彼时的女排正值事业低谷期,以赖亚文队长为代表的女排主力们,纷纷打好了辞职报告。
她说:“我不想干了,尽管很不甘心。我1989年进国家队,是队里年龄最小的,我现在毕竟只有24岁,还可以好好打几年的”。
试想,女排的队长都要辞职,队伍里定然是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其他队员们也必然对队伍失望至极。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郎平在国民的殷切期盼中、在外界的不解中,接手了这个“烂摊子”。
她不愿女排在世界第八上继续“堕落”下去,也不忍心看着老朋友袁伟民为难。
执教女排的第一件事,就是进行队伍人员的调整。
她一眼就相中了当时还是替补副攻手王怡,只见她一米九多的大个子,走起路来虎虎生风,跳跃起来又如此灵动,而且挥臂如棒,强而有力,总是能精准的打好每一个球。
郎平将她直接“扶正”,自此王怡成了主力副攻手。
要知道,彼时的郎平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毕竟王怡进入国家队的时间并不长,而且此前参加的排球世界杯和巴塞罗那奥运会都未曾取得佳绩。
可郎平知道,那是因为王怡缺乏实战经验,她是个好苗子,只要稍加培养,定能大放异彩。
何况,王怡在平时训练中异常认真,即使再苦再累,也从未有过抱怨。
面对质疑和流言蜚语,郎平未曾理会。
或许,她相信实力能堵住悠悠众口,会证明自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诚然,王怡是个出色的排球手,可与她一样出色,甚至比她更有天赋的在中国大有人在,可能被挖掘的又能有几个?
此时的王怡对郎平感激万分,她决定一定要用成绩来回报教练的信任。
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上,王怡大放异彩。
即使是面对号称“世界第一主攻手”的芭芭拉,王怡也能游刃有余地用精湛的拦网技术,将球重重地拍下。
她用一只胳膊,挡住了芭芭拉的万钧之力,而这也被称之为王怡的封神之作。
这次令王怡一举成名,年纪轻轻的王怡身边簇拥着鲜花与掌声。
这种众星捧月的感觉令王怡很是享受,而郎平知道自己选对了人,对王怡的期待越来越高,还经常给她“开小灶”。
彼时,王怡是郎平世人皆知的“得意门生”。
(二)恃才傲物,盛气凌人
毫无疑问,王怡是个天才排球选手。
他的父母都是体育行业里的人物,王怡继承了他们的身高也继承了二人强健的体魄和超强的运动能力。
在她12岁那年,就被上海青年女子排球队选中,自此开启了排球生涯。
凭借着异禀的天赋和扎实的运动基础,王怡很快在俱乐部里崭露头角。
后来者居上的她,逐渐的替代了那些队友姐姐们,成了俱乐部的主力。
仰仗着身高的优势还有极强的爆发力,她的扣篮高度可达3.13米,总是能快速地击溃对手。
她的拦网高度也同样出色,可达3.03米。
不论是后排一传还是戍守,王怡都样样精通,堪称是全能型的女运动员,小小年纪就进入了国家队。
因此,王怡本身的优越感是远超他人的。
再加上在同芭芭拉的对决中获胜,以及教练的偏爱,逐渐的让王怡有些目中无人。
在面对郎平教练时,王怡是一个“乖乖女”,也是一个“听话的兵”,从来是遵循郎平教导,而不会自作主张。
可私底下的她,就有些桀骜不驯。
或许是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应有的高度,王怡开始懈怠训练,在大家忙碌的时候,她却总是“忙里偷闲”。
有时候王怡还会“僭越”,执意要让大家用自己的方法去训练。
此外,他与其他队员的关系也很一般。平日里,王怡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目中无人。
要知道,排球是一项团体竞技运动,一个人的出色,并不能决定整个团队的胜劣。
它需要的是团队协作,而要想有好的协调能力,队员们必须保持着紧密的关系,必须遵循着女排的组织文化。
王怡在其中,就是个特立独行的存在。
郎平将这一切看在眼里,那时的她也是年轻气盛,眼里容不得一点沙子。
看着王怡有一点成绩就骄傲自满,郎平直接将王怡从副攻手的位置撤下,让她去打自由人。
本以为这样冷淡处理一段时间,王怡就能幡然醒悟,届时再重新将其启用。
不过,王怡的性格很是傲娇,这令她自尊心备受打击,也让她在训练中更加懒散,大有“破罐子破摔”之意。
此时,吴咏梅横空出世,她待人温和且刻苦努力,令王怡倍感危机。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王怡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直接离开了国家队,回到了上海,一面读书,一面帮上海队打球。
王怡或许是想通过此法来证明自己的绝对实力,事实上,她也的确做到了。
在1997年上海女排首届联赛中,王怡率领的队伍如一匹黑马般,脱颖而出,一举夺魁,外界纷纷夸赞她是最有价值的女排运动员。
郎平当然知道王怡此举何意,也将其荣耀看在眼里。
(三)不告而别,遭人唾弃
当时郎平率领的国家队,正在积极备战1998年的女排世锦赛。
就在这危急关头,主力赖亚文却患上了肝病,无法随队出征。
此外,在王怡走后,还有不少人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选择了离开,郎平面临着无人可用的窘境。
无奈之下,郎平只能将希望寄托在王怡的身上。
毕竟,王怡的个人实力是世人皆知的,何况国家队也是成就她的舞台。
只要有她在,夺冠的希望就会更大一些。
郎平怀着忐忑的心情,在1998年初亲自前往上海。
她如愿地见到了王怡,和王怡谈了很久,其中既有训练时的过往,也有彼此间的一些误会,最后又把话题谈回了王怡能否重回国家队上。
听闻郎平此言,王怡犹豫了片刻,还是答应了下来。
只不过,她希望郎平能给自己些时间,还要求比赛结束后,要回到学校正常的学习。
现下国家队正是用人之际,何况王怡的要求都是合理,郎平并未有过多的猜想。
她带着王怡的肯定答复回到了训练基地,进行了全方位的安排,也做好了迎接王怡回归的准备。
殊不知,此时的她,已经踏上了飞往美国的旅程。
原来,王怡早早地就开始为自己打算起了后路。
她在郎平登门拜访前,就已经在办理签证事宜。
之所以答应郎平,或许是因为害怕签证不成功,无法顺利奔赴美国,而为自己留的一条后路。
总而言之,王怡爽约了。
她先行应承而后毁约、在比赛前飞往美国的行为,令郎平措手不及。
郎平的部署安排,都是照着王怡回归来的,可王怡突然奔赴美国,这意味着郎平此前的努力功亏一篑,她需要重新的进行规划。
何况,彼时的国家队急缺人才,没有干练的主力队员上场,很难取得良好的成绩。
如果王怡未曾应允,那么还有时间去寻找其他的替补队员,可现在这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
郎平伤心欲绝,她眼里的“孩子”,却是一个“狼子”。
随后,郎平失望地宣布,王怡被国家队永久除名。
无计可施之下,赖亚文只好带病出征,希望力挽狂澜,可最后还是未能如愿。
至于王怡,在当年来到了加利福尼亚的NotreDamedeNamur大学读书,学的是工商管理。
在此,王怡开启了独自一人的四年大学之旅。
此后的她,注定与体坛再无缘分,可她却依然与排球保持着密切的关联。
大学期间,王怡加入学校排球队,代表学校分别在1999年和2000年拿下了全美大学联赛。
在此期间,她四次得到学院奖,还拿到了学校的优秀运动员奖学金。
毕业后的她仍然未曾放弃排球,而是进入了PSU大学担任志愿助理教练。
获得了美国高等学历的王怡,并未如愿以偿地成为企业的高管,也未曾自己独当一面的创办企业。
她的确是有了海外留学经历,可这与之专业并不相符,她还是一直停留在排球界,未曾离开。
自2004年开始,王怡就一直在加州的各所高校里担任排球教练,还是依靠打排球为生。
值得一提的是,在电影《夺冠》中,那个犯错而又主动离队的陈鹿,其原型正是王怡。
在2020年因为疫情影响,王怡有近半年的时间未曾教学,她的生活也是异常的困顿。
她留在美国,却不是真正的美国人;回到上海,又不被大众接受,如今的王怡,在美国已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