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情况下,鱼的发病不单单是某一种原因造成的,任何一种疾病的发生不仅有一定的内因,而且还有一定的外界条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环理论”,即:自身、环境和病原。

影响鱼生病的原因:

物理因素:

1、水温:鱼是变温动物,体温是随着外界水温变化而变化,如果外界水温剧烈变化,鱼体难以适应,就会出现严重应激反应,出现发病死亡。

2、放养密度不合适:一般来说,养殖密度越高,环境承载力越高,环境不稳定性越大。放养密度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容易发生流行病学疾病。

3、机械性损伤:在拉网捕鱼、鱼种运输等操作不当,容易造成鱼体受伤,引起组织、细胞变性、坏死,同时伴有出血、烂身的情况,引起发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化学因素:

1、溶解氧:水中溶氧含量的高低对鱼的生长和生存至关重要。鱼就会发生浮头,如果溶氧得不到及时补充,鱼类就会因窒息而死亡。若鱼类长期处于低氧环境生活,抗病力会下降。

2、酸碱度:pH值低于7,水体呈酸性,会对鱼的鳃部产生刺激,造成鱼类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影响鱼类呼吸,从而导致鱼类体质下降,降低抵抗力。pH值过高,水体中氨氮以分子氨的形态存在的比例会大幅度增加,会增加池塘氨氮毒性,最终造成池塘鱼类发生氨氮中毒。

3、氨氮、亚硝酸盐:两个指标超标会引起鱼体中毒,损伤鱼的肝脏、肾脏和脾脏等免疫器官,导致体质下降,容易患病,长期氨氮、亚盐高,会损伤鱼的鳃丝,使鱼出现烂鳃、呼吸困难,甚至出现死亡。

文章转自“加州鲈鱼前沿”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