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网上看到很多人说,唐朝过年时,出现“万国拜年”的盛况,连一万五千里远的流鬼国都来了,拜年的队伍绵延好几公里,蔚为壮观。而且,这些小国都是被迫来拜年的,若哪个小国胆子大,不给唐朝拜年,那么等待他的就是——灭国。
巍巍大唐,竟是如此霸道!这种说法真实吗?
一、“万国拜年”是真的,不拜年而被灭国也确有其事
先解释下“万国拜年”这个词,“万国拜年”一词模仿自“万国来朝”,“万国来朝”是指很多国家来唐朝朝拜,“万国拜年”则是指很多国家在春节期间来唐朝朝拜。
万国来朝与万国拜年,隋朝时就有了,《隋书》载:
“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
说的是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大量周边小国来给隋朝拜年的盛况。当然,不可能是一万个国家,“万”是泛指,表示国家很多。
唐朝比隋朝更强大,来朝贡和拜年的国家就更多了。我们可以从唐朝皇帝和诗人们的诗里看出端倪。比如武则天有“千官肃事,万国朝宗”诗句,贺知章有“昭昭有唐,天俾万国”诗句,李白有“四门启兮万国来,考休征兮进贤才”诗句,王维有“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琉”诗句,张九龄有“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诗句……诗里面都有“万国”二字!
唐高宗李治时期,万国朝贡的地点发生了改变,由长安变成洛阳,因为唐高宗李治于657年颁布了《建东都诏》,从此李治在东都洛阳接受万国朝拜。
武周时代,万国来朝发展到极致。公元694年,因武则天大败吐蕃、突厥、室韦族,波斯国国王阿罗憾号召四夷酋长出钱购买铜铁,请求武则天于洛阳皇城端门外建立一座高一百五十尺的天枢,以天枢为世界中心,尊唐为万国之领袖,刻武则天功德及百官、四夷酋长名姓于其上。此后,武则天一般在天枢接见外国酋长。
可见,万国来朝、万国拜年的的盛况在唐朝确有其事。
至于不来拜年就灭国这种事,据《旧唐书》记载,西域的高昌国就是一个例子。事情是这样的,贞观十三年,唐太宗看到万国来朝,唯独西域高昌国的鞠文泰没有来,心里很不高兴(今兹岁首,万国来朝,而文泰不至),于是在第二年,命吏部尚书侯君集灭了高昌国。
二、并没有强迫,万国来朝是自愿的、主动的
之所以有人认为周边小国给唐朝拜年是被迫的,主要原因在于唐初大量的军事征服活动:
公元629年,李世民派李靖攻打东突厥,次年活捉东突厥首领颉利可汗;公元634至635年,李世民派段志玄、李靖大败吐谷浑;公元638年,李世民派侯君集大败20万吐蕃军,次年侯君集灭高昌国;公元641年,李世民派李绩大败薛延陀;公元644年,李世民派张亮、李绩、苏定方等征高句丽,大破之;公元657年,唐高宗李治派苏定方灭西突厥;公元663年白江口之战,唐高宗李治派刘仁轨大败日本水师……
这些军事活动,大多换来了对方的臣服,但给人以“唐朝动不动就打人的印象”。
李世民曾经有一段豪气万丈的名言,也误导了网民:
看看李世民有多嚣张,似乎所有的游牧民族都被他打怕,所有的国家都被他征服,所以顺理成章可以理解成,大家来给他拜年是迫于压力,慑于威势,不得不来。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除非太过无礼,唐朝对周边国家一向是友好的,周边小国每年给唐朝皇帝拜年也是自愿的和主动的。他们主动来唐朝的原因如下:
首先,周边小国以朝拜为名,目的是了解和学习唐朝先进的制度与文化。大唐的繁荣,不是某一方面的繁荣,而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全方位繁荣,繁荣到周边国家都急于模仿和学习的程度。以日本为例,他们不断地向唐朝派出遣唐使和留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朝拜唐朝的机会,最终仿照唐朝的典章制度发动大化改新,使日本从落后的奴隶社会进阶至相对先进的封建社会。日本奈良时代的遣唐留学生阿倍仲麻吕,对唐朝的文化与诗歌痴迷,来唐朝后不愿回国,不仅取了汉名晁衡,还考中唐朝进士,长期在唐朝做官,72岁时死在唐都长安。
其次,丝绸之路上的国家来唐朝拜年,多是渴望与唐朝加强经济上的交流,互通有无。西汉开通的丝绸之路在唐朝得到很大发展,不仅对唐朝有利,对于北方、西方游牧民族更有利。游牧民族需要用他们的土特产来换取唐朝的大米、茶叶、陶瓷等物品,唐锹、唐竿、唐箕等工具。他们希望唐朝以强大的国力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他们才能得地利之便与边贸交易之实惠。
第三,一些国家来中国朝贡与拜年,还有一个目的,是想得到高额赏赐。《隋书》记载,隋朝时,小国来长安朝贡与拜年,得到的赏赐远超他们所带礼物的价值,按照隋炀帝杨广的原话就是“诸蕃至者,厚加礼赐”,不能叫小国轻看了我们大国。唐初承袭了隋朝的做法。既如此,那么对小国家来说,给唐朝拜年,就是个赚钱的活儿,虽远隔千里,何乐而不为呢?
可见,万国来朝并无强迫,乃是万国主动为之。
三、不拜年就灭国,唐朝不会这么强横无礼
前面我们说过,西域高昌国因为没给唐朝拜年,就被唐朝灭了。这件事其实很不单纯。
翻开《旧唐书》,是这样记载的。
“十三年,太宗谓其使曰: “高昌数年来,朝贡脱略,无籓臣礼,国中署置官号,准我百僚,称臣于人,岂得如此!今兹岁首,万国来朝,而文泰不至。增城深堑,预备讨伐。”《旧唐书·列传·卷一百四十八》
从文献里,我们总结一下唐太宗攻打高昌国的原因,一共2条:
一是“朝贡脱略,无藩臣礼”。也就是说高昌国数年不来唐朝朝贡了,没有了一个臣属国应有的礼节,所以李世民决定兴兵惩罚。
二是“称臣于人”。“称臣于人”这一句比较难懂,却是理解唐太宗此段话的关键。当时的实际情况是这样的,高昌国已经与唐朝的主要敌人——西突厥联合了,或者说向西突厥称臣了,连本国的大将军都由西突厥人吐屯阿史那担任。然后,高昌国便在西突厥的主张下不再去唐朝朝贡。这实质是背叛了唐朝,与唐朝的关系由朋友变成了敌人,对于此类背叛,中原王朝历来只有一个应对方法:打。
其实还有第三个原因,也载于《旧唐书》中,高昌国投降西突厥后,“凡西域朝贡使者途经其国,皆被阻掠”,且兴兵侵犯唐朝西境之伊吾,“破焉耆三城”。一句话:高昌国不仅隔绝了唐与西域的商道,还派兵攻占了唐朝领土。这样的行为,谁能忍受,又何必忍受!
但李世民最初并不想打,只是“下书责之”,希望高昌国国王鞠文泰悔过,鞠文泰却不理不睬。李世民又派人去高昌国,要鞠文泰入朝面圣,鞠文泰却“称病不至”。似乎李世民越忍让,鞠文泰越嚣张,几次三番碰钉子、受欺骗后,李世民才怒发冲冠,挥师灭之……
所以,高昌国绝非只是因为没有给李世民拜年,李世民就灭了它,李世民的肚量没那么小,大唐的肚量也没那么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