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车在中国越来越不吃香了,连曾经越野车的代表——JEEP,如今也落寞了。

在经历近5年的连续亏损后,合资品牌菲克申请了破产。遥记得2021年,菲克刚从母公司获得多达40亿元注资,然而庞大的资金投入,依旧没能挽救广汽菲克日益低迷的市场表现。

截至申请破产的半年前,菲克在国内的累计销量仅有2000辆左右,即使在市场拓展最顺利的2017年,广汽菲克总共也只售出了20.5万辆汽车,一年总销量甚至不如比亚迪的月销量。

作为全世界最早推出小型轿车的始祖级车企,意大利汽车巨头菲亚特的中国之路,为何如此艰难?

一、菲亚特:车企鼻祖,折戟中国?

尽管在中国汽车市场表现平平,但历史上的菲亚特,拥有着任何一家车企都无法比拟的高光时刻。

1899年,身居市长职位的意大利商人乔瓦尼·阿涅利,和其他合作伙伴共同出资8万里拉,成立了“意大利都灵汽车公司(英文首字母简称FIAT)”,并于同年推出世界首辆4马力汽车,开创民用小型轿车先河。

此后几年间,乔瓦尼的都灵车厂不断拓展业务范围,相继向市场推出卡车、电车、海运车辆等多种车型,并于一战前夕跨界研发飞机发动机,又成为全球首个开启航空事业的汽车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菲亚特还是第一个实现电动汽车量产的主流车企。1990年,菲亚特与斯太尔普赫合作推出纯电车型Panda Elettra,直流电机与铅酸电池的搭配组合,为后来新能源汽车的“三电”架构,提供了现成的借鉴模板。

经过上百年发展,如今的菲亚特早已成长为全球屈指可数的工业帝国。由菲亚特集团掌控的公司,多达600多家,大家耳熟能详的法拉利、玛莎拉蒂、道奇,均为菲亚特集团下属品牌。实际上,所谓“菲克”之名,也是取自菲亚特和它掌控的克莱斯勒,二者简称。

整个菲亚特企业集群的年营收,一度占据意大利年度GDP的40%以上。要知道,三星营收才勉强占到韩国GDP的18%,已经被誉为“韩国经济压舱石”,菲亚特的行业地位,大家可想而知。

那么,这样一家搞定了全世界的汽车巨头,为什么在中国市场吃瘪了?

二、失败缘由:和实力不匹配的“坏脾气”

1、根本原因:技术力欠缺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菲亚特在国内市场的不如意,从根本来看,还是汽车核心技术上的缺失。毕竟,起步早并不一定会转化为技术优势。以菲亚特曾引以为傲的Multiair燃油发动机为例:

Mlutiair,是菲亚特克莱斯勒专门配备于Jeep指南者上的1.4T发动机。和其他内燃机相比,Multiair最大的技术创新就是对进气门开闭方式的电动化改良。

通过应用电磁阀(Multiair电子模块)替代进气凸轮轴,发动机可实现对进气门的全方位控制,由此带来的功率施放也更加精准。当然,以上优点全部体现在“理论场景”中,在实际体验环节,又是另一番光景。

据车质网统计,仅2020年,车主对指南者发起的质量投诉就多达159起,其中涉及的“烧机油、漏油、异常抖动、自停故障”,全部指向Multiair发动机。显然,在发动机零部件整合方面,菲亚特的实力和它的名气不太匹配。

2、直接原因:本领一般,脾气挺大

一如文章开头所说,菲亚特此次与广汽的分道扬镳,并不是其在华失败的第一次,而对比两次失败的过程,我们也能发现非常有趣的相同点。

1999年,菲亚特曾与南京汽车集团组建合资车厂。由于主推车型的质次价高,合作仅5年,南京菲亚特就创下了单车负盈利一万元的业界亏损新纪录。

在合资品牌生死存亡的时刻,菲亚特一面公开宣称要和奇瑞、上汽合作,并将此视为对南汽的“良性刺激”,一面又将南京菲亚特的经营失利,一股脑归责于南汽方面。

作为对比,在广汽菲克破产前夕,菲亚特也曾故技重施,在无视广汽方面尽快引进新车型的要求同时,要求广汽允许菲亚特获得更高的菲克持股比例,以争夺对合资品牌的独家掌控权。

三、结语

总之,对技术力一般、且不愿付诸全力的菲亚特而言,要通过所谓的“造车资历”去降服日益崛起的国内品牌,乃至让中国的消费者们买账,是不可能成功的了。

用意大利人民能听懂的话来讲,菲亚特之败,很简单,那便是天主教七原罪之首的:傲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