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27日,32岁的排雷英雄杜富国抱着蓝色襁褓中刚出生的儿子,温柔而坚定地出现在了媒体的镜头前。

这个大年初六降生的兔宝宝重六斤两,刚被抱出产房就发出了响亮的哭声,在这一声声嘹亮的婴儿啼哭声里,我们看到了一个英雄之家血脉的传承,无数网友也纷纷在杜富国妹妹杜富佳的社交平台账号下留言:恭喜英雄杜富国喜得贵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友们在祝贺新生命降生的同时,也没有忘记杜富国的英雄事迹:“英雄杜富国是为了人民才被炸伤的,我们都不会忘记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一个声音告诉我,我要去扫雷,这是我的理想抱负和人生追求”

1991年12月3日,杜富国出生在贵州省湄潭县兴隆镇的一个普通家庭,这里跟革命圣地遵义不过相距数百里。红军当年强渡乌江、保卫遵义时走过的泥泞小路已经变成了杜富国家门口不远处的那条县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杜富国小时候走过的路,便是红军长征时的路;父亲口中用来教育孩子们的故事,也是红军长征时的故事;杜富国小时候就读的皂角小学,则正是由一所当时收养革命烈士遗孤的保育院改建而来。

杜富国父亲之所以给儿子取名叫“富国”,也是想要杜富国长大后可以长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这样一片爱国爱军的红色足迹中,杜富国长成了一个18岁的壮小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杜富国老家传来征兵消息时,杜富国正在外地学修理,在当时修理工还是一份很吃香的工作,一个月能挣到大几千块钱。

但杜富国却是没有丝毫犹豫,在跟父亲简单交代了几句后就去征兵单位报了名,有人听说杜富国想要参军的消息后不由得有些不解:“当修理工一个月能有好几千块钱,让他当兵图个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杜富国父亲却没有把这些质疑的话给放在心上:“钱啥时候都能挣,孩子有抱负,我这个当父亲的就得支持!”

2010年12月,杜富国在湄潭县红九军团司令部旧址旁边的空地上,在喊着嘹亮的口号在军装外别上一朵鲜艳的红花后,杜富国也跟随战友们一起从贵州老家来到了云南某边防部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兵刚下连队不到一个月,杜富国就主动申请跟连队骨干成员一起巡逻全团最难走的界碑路。

这条巡逻线虽然名为“界碑路”,但周围却都是密密匝匝的原始森林,各种古树藤蔓在云南充沛雨水的滋润下长大遮蔽天日,人进去后根本就无“路”可走,只能贴着几处陡峭的崖壁奋力攀爬。

由于这段路程实在是太过艰难,哪怕一些身经百战的老兵在走界碑路时都要再三小心。但杜富国却凭借着他机敏的头脑跟灵活的身手,成为了全连队唯一走过界碑路的列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5年6月,边境第三次大面积扫雷任务下达,想要集结各连队精锐再次组建一支扫雷大队。

彼时的杜富国正在某团教导队担任炊事员,当他得知扫雷大队将要重建的消息后立刻便向连队党支部递交了一份言辞恳切的请战书:“怎样的人生才是真的有意义、有价值的?衡量的唯一标准是真正为国家做了什么,为百姓做了什么。一个声音告诉我,我要去扫雷,这是我的理想抱负和人生追求!”

就这样,原本不在扫雷大队成员名单上的杜富国,靠着自己的努力为自己来了一个去边境雷区扫雷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生活在边境线上的普通百姓们来说,“雷区”是一个令人闻之色变的词汇,各种炮弹、手榴弹散落在田间地头,在重伤跟死亡的威胁前,村民们有地不敢耕种、有茶不敢采摘。

尽管随着现代科技发展,扫雷机器人、综合扫雷车、雷场清障车等多种扫雷装备已经陆续配发到了部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由于云南边境地区遗留下的地雷品种复杂,单凭科技化的扫雷装备仍旧很难将地雷全部清除。

而在某些地理地形条件复杂的地区,扫雷装备更是会频频失灵,为了让当地百姓摆脱地雷的折磨,云南边境线扫雷大队的成员们只能用最传统的排雷装置手动扫雷。

雷场这个战场上,排雷士兵们手拿“绣花针”,走着“阴阳道”,跳起“刀尖舞”,才能最终拔下“虎口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加入扫雷大队的士兵在正式参与排雷前,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严苛的排雷特训。因此在刚进入扫雷大队时,杜富国便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由于杜富国只有初中文凭,他在学习排雷的理论知识时不由得非常吃力,跟其他战友比要付出更多的汗水跟努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杜富国正在进行扫雷培训时,杜富国父亲杜俊放心不下儿子近况,便特意向部队申请要来看看儿子。

经历过一整天的严格训练后,杜富国又在宿舍的台灯下给自己上起了“晚自习”,看着桌子上密密麻麻的记忆卡片跟被标注的红红绿绿的扫雷地图,父亲不由得笑着揶揄儿子说:“你当年学习要是这么用功,早就考上大学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杜富国听了父亲的话后放下手中笔,郑重的跟父亲解释说:“在学校学习,解决的是出路问题;现在学习,解决的是生死问题,您说哪个重要!”

日复一日的埋头苦学后,杜富国由第一次排雷理论测试的32分提升到了57分、70分、75分、90分再到最后的接近满分,除了理论知识扎实外,杜富国在实际操作上也不允许自己有丝毫马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让手中的探雷针跟自己的感觉融为一体,杜富国每天都会拿着探雷针在空地上练习上万次。

由于杜富国在入伍前曾经学过一段时间修理,因此在排雷特训的空余时间中,闲不下来的杜富国又开始四处给部队设施修修补补,水电、门窗甚至机械设备,杜富国在维修起它们时总是手到擒来。

当排雷特训结束后,杜富国也成为了一名正式的排雷士兵,将要跟随战友们一起,将麻栗坡县老山西侧坝子雷场上的地雷全部清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扫雷队中有一个老传统,那就是当排雷新兵们第一次去雷场扫雷时,必须由党员干部走在最前面:“跟着我的脚印走!”

就这样,大队长带会了中队长,中队长带会了班长,班长又带会了战士,一位位年轻战士踩着前辈们的脚印,最终又将这份不怕牺牲、冲锋在前的党员模范精神传承给后来者们,将心中那份爱国爱党的精神熔铸的更加纯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我入了党,就有资格挑担子、带头干”

杜富国跟战友们即将到达的那个雷场名为马嘿雷场,这里不仅荆棘密布而且还极其陡峭,所有物资只能通过一条曲曲折折的山路才能勉强送上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车辆不能通行,所有的扫雷装备都需要战士们扛在肩上往雷场里运,尽管战士们的体力要高出常人许多,但在6公里的山路上扛30公斤的弹药箱,对不少战士们来说仍旧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当其他战友大都扛一箱的时候,杜富国却一咬牙将两箱弹药都给扛了起来。在这样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下,杜富国的肩上很快便被背带勒出了一道道肉眼可见的血痕。

战友们不忍心杜富国这样劳累,连忙劝杜富国一趟少扛点:“少扛点,时间长了,铁打的身体也吃不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战友们的关心,杜富国也总是用微笑来掩饰身体上的疲累:“没事儿,我身体好!”

经过一天的排雷回到宿舍后,一位舍友看到杜富国连袜子都没脱,便把脚给放在了水盆里,等舍友追问后才知道,杜富国的脚底已经全被磨烂,新的血泡又叠在了旧的血泡上。

舍友刚想开口说些什么,但一句“富国”叫出声后,剩下的话却又全都被眼泪哽在了喉咙,因为舍友知道杜富国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工作总要有人干,我多干一点,大伙儿就少累一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雷场上排雷时,胆大心细的杜富国也总是冲在排雷的第一线。一次杜富国在跟班长一同扫雷时,抓在手里的探测器突然传出了一声声刺耳的警报声,班长听到异动后立刻示意杜富国往后退,自己要上前排雷。

但杜富国却飞速拉下防护面罩,在跟班长简单交代了一句“让我来”后,便小心翼翼的向地雷附近靠近。

杜富国小心翼翼的清除掉地雷附近的尘土后,根据这枚地雷露出地外的形状杜富国判断出,这是一枚顶部凹陷下去的59式反坦克地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埋雷人对地雷引爆的重力临界点进行了干预,这颗原本200公斤以上的重量才能被引爆的反坦克地雷,很可能在被工兵铲轻轻一碰后就会被轻易引爆。

丝毫不敢掉以轻心的杜富国弯下身来,开始用毛刷跟剪刀清理起地雷附近的泥土和杂草,就这样,穿戴着数十斤防护装备的杜富国在经过几个小时的奋战后,终于将这颗脸盆大的手雷成功“剿灭”。

等到杜富国将地雷从雷场中清除出来后,杜富国的衣服已经被汗给浸湿了大半,由于这次排雷可以称得上是一句“九死一生”,向来不喜欢照相的杜富国也给自己破了个例,让战友给自己和手里的反坦克地雷来了个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反坦克地雷外,杜富国还连续多次拆除过抛撒雷、倒置的绊发雷,在一次次的排雷实战中,杜富国进出雷场1000多次,排除了2400多枚各式各样的爆炸物。在杜富国跟战友们的努力下,相信这片雷区在不久后便会变成可以耕种的良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跟家人们汇报近况时,杜富国也一直在给家人吃定心丸,甚至特意告诉父亲,现在的排雷技术已经非常先进,而且防护措施做得也非常全面。

但即便如此,杜富国的父亲还是向儿子表达了他的担忧,但电话中杜富国的声音还是一如既往的坚定:“当兵就要随时准备上战场,上了战场就可能会有牺牲,如果我们不把雷患排除,边境百姓就永远得不到安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麻栗坡县猛硐乡靠近马嘿雷场的一个普通村落中,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轮椅跟拐杖。那些散落在田间地头的炸弹无情地夺走了他们的双手跟双腿,当地甚至流传出了一句俗语:“87个村民炸剩78条腿”。

而在云南边境线上驻防过的杜富国,自然将这些给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里:“看到太多因触雷而断腿的农民,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来这里!”

看着乡亲们充满希望的眼神,杜富国也暗暗在心中下定决心,一定要把雷区变成净土,让乡亲们从今往后可以安安稳稳的耕田采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历过一次次的排雷行动后,杜富国也郑重递出了自己的入党申请书,而当上级领导问到杜富国为什么想要入党时,杜富国的回答也是那样干净而纯粹:“我入了党,就有资格挑担子、带头干!”

而事实证明,杜富国的这句入党原因也绝非是一句空头支票,他不仅是排雷场上永远冲锋在前的那一个,而且在每次排雷行动结束后,杜富国都不会停下来娱乐放松一下、歇一歇,而是继续发明创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杜富国通过多次实验,最终总结出了一套十字交叉排雷法,可以让战友们排雷的准确性大大提高;为了让战友们在搬运爆炸物时更为安全,杜富国还发明出了“沙箱搬运法”。

除此之外,杜富国还拾起了自己修理上的老本行,看到电器不转了,螺丝松动了,线路失灵了,杜富国总会拿起工具将它们给重新修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甚至为了让战友们吃上一碗更香甜的大米饭,杜富国还专门改进了下食堂里的蒸饭机,由于曾经做过炊事兵的缘故,杜富国隔三差五也会在食堂里露上一手。

三、从今以后,我是你的眼和手

2018年10月11日下午,杜富国跟战友们再次带着排雷装备进入了雷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杜富国跟同组战友艾岩进入雷场后不久,探测器再一次发出了异响,根据这枚手榴弹露出地面的体积来看,这显然是一颗加大当量的升级版。

根据多年来的排雷经验,杜富国敏锐地推断出,这颗手榴弹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这颗手榴弹附近很可能还有一个分量不小的“雷窝子”。

在向分队长提出探测申请后,身为组长的杜富国向战友艾岩示意到:“你退后,让我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简单交代完这六个字后,杜富国便像往常一样严格按照排雷流程,准备探明这颗手榴弹附近有没有“诡计设置”。

但就在杜富国清理手榴弹附近的尘土和杂草时,这颗手榴弹却由于特殊原因突然爆炸,杜富国想都没想便将身子倒向了艾岩那一侧,用自己肉身做盾护住了艾岩。但巨大的冲击波将杜富国掀翻在地,身上的防护服也被冲击波跟火焰毁成了棉絮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艾岩跟不远处正在进行排雷工作的四队队长在听到这声巨大的爆炸声后,立刻呼叫来了担架跟医生,他们心中此时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快,一定要快过死神的步伐,一定要让他活下来。

当天下午四点,杜富国父亲也从儿媳王静口中得知了儿子的一条消息:“部队领导来电话了,富国可能是出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准备去县城办事的杜富国父亲来不及思索,登时便把车给丢在路边,带着儿媳跟女儿连夜赶去了云南。在云南开远解放军第926医院前等了两个多小时后,杜富国的家人们终于等到了转院而来的杜富国。

由于杜富国的双眼双手都被手榴弹炸伤,眼球也已经全部损毁,医生们连尽力为杜富国保住一只眼球都做不到,只能忍痛将英雄的双眼全部摘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杜富国从生死线上被拉回来后,清醒过来的杜富国也赶忙问了身边护理人员一个问题:“艾岩怎么样了?”

当得知艾岩只是轻伤后,杜富国也将自己悬着的心给重新放回了肚子里,心想着自己也要赶快努力恢复,这样才能重新回到雷场上跟战友们一起并肩作战。

为了保护好杜富国的情绪,以免影响到杜富国后续的恢复治疗,队长李华健在跟大家一起商量过后,选择暂时对杜富国隐瞒病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杜富国手术后的第三天,正准备抬起手来试一下自己恢复的如何时,却发现自己竟然无论如何都感受不到双手的存在。

杜富国向队长问出这个问题后,李华健只好忍着悲痛向杜富国解释说:“你因为失血过多,现在正在进行加压止血包扎,双手才会暂时麻木的。你现在的动作幅度不要太大,不然会影响后续恢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听完队长的话后杜富国短暂的沉默了一下,但还是充满希望的跟队长说道,自己现在想要多吃点肉,多喝点奶,自己多长点肉养好伤后,就继续回到雷场作业。

但纸终究是有包不住火的那一天,当杜富国的身体恢复的越来越好后,他却还是不能活动自己的双手,他的双眼也依旧无法视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杜富国的不断追问下,医生最终还是保证了自己面前这位病人的知情权,将目前的伤情告诉给了杜富国。

尽管大家都已经做好了杜富国承受不了病情的准备,但大家终究还是小看了这位共和国的军人,杜富国既没有哭泣也没有吵闹,只是用一段长时间的沉默来消化掉这些消息。

但这段沉默过后,杜富国又变回了曾经的那个杜富国,他开始更加积极地休养身体,配合医生展开复健运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们常说,每一位军人军功章的背后,都要有妻子的一半。杜富国的妻子王静在得知丈夫意外受伤的消息后,也逐渐从悲痛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并庄重的向丈夫承诺:“今生我就是你的眼和手!”

由于杜富国的眼球被手术摘除,因此杜富国的眼部需要定期用药水清洁,医生在王静面前演示了几次后,王静便从医生手中接过了棉签,一点点为丈夫的双眼做着清洁。

杜富国伤好出院后,王静也一直都陪在杜富国身边,夫妻间多年的相处也让二人有了一种别人难以察觉到的默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王静扶着杜富国向前走,她稍微往上抬一下胳膊时,杜富国就知道自己接下来该往上迈台阶;当王静把胳膊往下压一下时,杜富国就知道自己将要下台阶。提起妻子在照顾自己的点点滴滴时,杜富国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微笑。

王静作为村中第一个考出来的女大学生,跟杜富国相识在县城中一个名叫太阳城的地方,当时杜富国想要拍一张照片,但由于手机屏碎的缘故,不管杜富国怎么拍都拍不出自己想要的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杜富国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向一旁的王静提了个请求,希望能用她的手机拍一张照片。王静在听到这个请求后也是爽快地答应了下来,互换微信号后的两人也因此从相识走到了相恋相知,最终一起迈进了婚姻的殿堂。

王静曾经提到过:“负伤以前,他的眼睛很漂亮,他的笑容很有感染力!”

而王静跟杜富国之间的感情,也在经过一道道考验后变得愈发纯粹:“这几个月,我目睹了他的坚强,他鼓舞了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2018年11月16日,扫雷场验收交接仪式在猛硐乡正式举行,杜富国的战友们一起手拉着手,扛着红旗走在了这片曾经是雷区的土地上,他们这一举动也是在向大家宣布:这片土地终于安全了!

三年后,身体已经完全康复的杜富国也再次回到了部队,成为了《南陆之声》的一名播音员,他也成为了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的一名校外辅导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如妻子王静所言,杜富国身上流露出的坚强精神鼓舞了她,杜富国在鼓舞自己妻子的同时,也在用自己的精神鼓舞着更多的人,更多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杜富国跟王静已经有了爱的结晶,英雄的血脉也在这一刻得到传承,照片中杜富国跟父亲同时抱着怀中的小婴儿,三代同堂的画面也触动着大家的心肠。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杜富国跟家人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