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闲·紫砂杯(仿八大山人画) 摄影 | 李冉 @仓巴鹿人

关于品茗杯,我想很多茶友都颇有了解。品茗杯是茶席中主人凸显自身品味和审美的器物之一,选择一款什么样的品茗杯,也能直观的表达出使用者的性格如何。

关于品茗杯杯型的分类,其实没有十分严格的界定,很多人都有自己心中的“经典杯型”,今天就来简单介绍一下一些常见的杯型吧。

杂画册

压手杯

压手杯为永乐时期创烧,专供皇室内廷使用的一种杯型。后经景德镇御窑厂的不断改进,使得明永乐青花压手杯在中国陶瓷史上最为著名。

压手杯的杯口平坦向外撇,腹壁则近乎竖直,从下腹壁处内收,圈足。握在手中时,外撇的杯口正好压合在舒张的虎口上,且杯的重心下移,安稳妥帖,故而称为“压手杯”。

由于压手杯的杯口较宽,饮用起来更为“酣畅”,拿捏起来手感舒适,所以适合手型较大的人使用。

永乐款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

罗汉杯

正所谓"禅茶一味",这禅与茶自古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罗汉杯便是将禅与茶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罗汉杯的造型如同寺庙使用的铜钵,腹部圆而厚实,杯口微微内收,视觉上整体给人一种厚重感。

明 钧窑罗汉杯

铃铛杯

铃铛杯,也称仰钟杯、金钟杯、磐式杯,流行于明清时期。杯口外撇,深腹,圈足,倒置似铃铛,由此而得名。

其杯口外撇,但杯身却偏窄,一收一合,倒也有趣。因为杯身腹部偏深,热茶倒进去后,更利于茶香保持。底部是圈足,四平八稳。整体上看,铃铛杯类似倒置的铃铛。放在茶桌上,另有一番俏皮活泼的韵味。

青花寒梅铃铛杯 摄影 | 李冉 @仓巴鹿人

斗笠盏

斗笠盏顾名思义,以其形制如斗笠,窄足阔口是它的最重要本体特征,颇有亭亭玉立于水面的荷叶形态,置于茶席之上显得极为优美典雅。

斗笠盏据记载始于唐五代,盛行于两宋、金元时期,南北诸多窑口都有烧造,唐代五代时期的斗笠盏的底足比较大,通常都是玉璧底或者饼足的形式,倒三角形的造型特征尚不明显。

到了两宋时期才开始进入到窄足的时代,倒三角形的造型开始建立起来,此时的斗笠盏才更接近于生活中斗笠的造型,更符合真正意义上的斗笠盏的特征。

青花诗文钒红雪景斗笠杯 摄影 | @仓巴鹿人

鸡心杯

鸡心杯,作为永乐“三大名杯”之一,从600多年前的永乐王朝一路火热至今。

它敞口、弧壁,深腹,圈足,口沿大敞,圈足甚小,是这类器型的标志之一。叫它鸡心杯,倒不是因为它长得像鸡心,而是杯底藏了颗向下聚力、为杯底增重的鸡心。

这鸡心乃是烧制过程中的支点,若是没了这稳当的足圈与鸡心,工艺上的难度也会大幅提高。

宣德款青花莲瓣纹鸡心碗

宣德款仿哥釉鸡心碗

高足杯

高足杯也称马上杯,它同于高足碗,上为碗形,下有高柄。又称把杯,外观美丽,实用方便,是中国陶瓷中的典型器物。

其基本特征是盘浅,口沿微向外撇,盘心平坦,常有阴圈纹,盘下承以喇叭状高足。始见于元代,是一种带有明显的蒙古族特色的瓷器。

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骑在马上喝酒,这种有高足的杯子(汉人称之为碗),很适合在骑马时使用,不过随着时间和使用者的变化,高足杯的杯型和高低也出现了不同的形式。

影青堆塑莲瓣纹高足杯 摄影 | 李冉 @仓巴鹿人

星瀚·窑变釉高足杯 摄影 | 李冉 @仓巴鹿人

鸡缸杯

鸡缸杯是明成化斗彩杯之一。饮酒用具。造型为敞口,浅腹,卧足。因杯身以斗彩描绘线鸡啄早哺雏,姿态栩栩如生,辅以牡丹、兰花、柱石纹,故名。

不过让很多人得知它的鼎鼎大名的,或许是2014年在香港苏富比举行的那场春季拍卖会,它最后以2.8124亿港元成交,成了许多人津津乐道的新闻。

成化款斗彩鸡缸杯

斗彩鸡缸杯,其外壁以牡丹湖石和兰草湖石将画面分成两组,一组绘雄鸡昂首傲视,一雌鸡与一小鸡在啄食一蜈蚣,另有两只小鸡玩逐,另一组绘一雄鸡引颈啼鸣,一雌鸡与三小鸡啄食一蜈蚣,画面形象生动,情趣盎然,后世多有仿制。

无论是工艺还是色彩,都可以算得上明代斗彩器皿中的经典之作。

乾隆仿古款粉彩鸡缸杯

竹节杯

竹节杯,有彰显气节,坚韧不拔,万古长青之意。寓意事业节节高升,前程似锦。

其造型独特,近似竹节的外形,天然质朴,赏心悦目,整个杯子都散发出一种超然的气质,有股东方的禅意,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

从古至今,中国人对于竹的喜爱只增不减,所以在很多器物上都会将竹的元素融合,竹节杯就是十分具象的容器。虽然竹节杯的历史较短,但并不妨碍它在今天人们的茶桌上,占得一席之地。

素隐·竹节紫砂杯 摄影 | 李冉 @仓巴鹿人

得闲·紫砂杯 摄影 | 李冉 @仓巴鹿人

关于品茗杯的类型,并不局限于以上的介绍,由于人们的审美和工艺的不断成熟,杯型也逐渐被赋予了更多的形态。

茶杯,无非是将一口茶汤送入茶客的口中,纯粹、直白,不加掩饰。茶席的一切平凡如昔,却依旧能容纳所有的不期而遇和久别重逢。

主编/仓巴鹿人

撰文/阿森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