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有着许 多贫民窟,在菲律宾,有着一个著名的“活死人区”,那里的居民在棺材上睡觉,孩子的玩具是尸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墓地贫民窟

提起菲律宾,很多人会想起迷人的海滩和东南亚的独特风情……表面上看,它是一个“风光无限”的国家,可那些美景的背后却长期存在着一个问题——贫富差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问题在菲律宾由来已久。

“二战”之后,菲律宾的经济一度发展速度很快。

但长时间作为西班牙的殖民地,旧有的殖民地制度给菲律宾遗留下很多问题,如大地主、大领主制度。

菲律宾独立后,因为缺乏相应的土地问题改革,造成了农民没有自己的土地,而被迫当了雇农或租地为生。

同时领地主家族式的政治体制,让权力阶层利用民主选举为跳板,控制及瓜分了国家的大部分资源。

处于社会下层的农民由于没有土地所有权,只靠一年两次的收成、买卖农作物为生,大部分钱都要交给“地主”。

为了生活,他们不得不借高利贷,于是债台高筑,债务就像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大,最后这些农民只能背井离乡,迫不得已来到城市讨生活,变成了城市贫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他们的眼中,在大城市生活相对容易,比如今天给人打工挣10块钱就可以活下来了,而明天去另一个地方再挣10块钱就又可以活一阵,比务农要来钱快一些。

当然,生活在城市也有很大的困难——住在哪里?

于是,没有住房的贫民们纷纷拥聚在大城市的众多贫民区中,开始在城市的“他乡”生活。

然而,非法居住在马尼拉大都会区城市贫民窟的边缘人口不计其数,多数无人管理,环境杂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居民们以拾荒为生,没水、没电、没有天然气,因此到堆满垃圾回收物的河边取水,尽量白天工作,夜晚减少使用灯光,利用木材生火煮食物,甚至在河边洗澡,上厕所,无法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由于城市走向大都会区化的发展阶段,1981年到2010年间,非法占居者从160万增长到280万,相当于56万个家庭。

当时刚上任的总统艾奎诺三世开始改善先前制定的住房计划,提拨预算给予十万多个家庭庇护所,结果可想而知,当然是有很大一部分贫民的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到了2007年、2008年,菲律宾政府开始清扫整治贫民区,于是贫民们被强制驱逐到其他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他们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安置,有些贫民则去了更糟糕的地方——墓地。

墓地可以算是最能体现菲律宾贫富差距的地方了,当这个国家40%的人民生活在贫苦线以下的时候,很多富人死后的“房子”造得比穷人活着居住的房子还要奢华—----墓穴常常建有上下层,好像一座别墅的样子。

于是,那些豪华或者面积大一些的墓地就成为很多贫民的居住首选,有的贫民甚至祖孙三代都生活在里面。

当聚涌过来的贫民越来越多的时候,墓地会住满贫民,组成一个个“墓地贫民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这个墓地之外,马尼拉还有一个著名的贫民窟——卖肾街巴塞科。

巴塞科很不起眼,但又在某种意义上过于打眼。

不起眼在地图上根本找不到这个名字,但却与有名的马尼拉饭店相邻。

巴塞科住着什么样的人?多数是那些码头工人和他们的亲眷,而所谓的住所,也只是他们自行搭建的类似窝棚的地方,远远看去,密密麻麻的大片大片。

除了是贫民窟,巴塞科还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卖肾街”,而这,就是它打眼的地方,这个地方,是在宣告这个国家的一种贫瘠的悲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生活在贫民窟的卖肾人从外地来到马尼拉打短工,赚的钱连温饱都难以解决,米饭和海里打来的鱼就是他们每天的饭菜,家里的孩子也不得不在很小的年纪就出去捡垃圾、卖废品来贴补家用。

即便如此,还是有人更加困难,比如家中亲人突然患上恶疾难以治愈,这样的遭遇,只会增加整个家族的贫瘠。

当人深陷绝望的时候,那么卖肾,或许无法改变一切,但至少能让家庭得到一瞬之间的喘息,即便卖肾对于身体有着无可言状的伤害。

卖肾在菲律宾至少有20年的历史,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这种谋生手段,卖肾人也越来越多。

可叹的是肾源增加后,卖肾的价钱跟着降了下来,从起初的十几万比索(1菲律宾比索约合人民币0.15元)降到十万以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可怕的是,因为失业人口不断增多,卖肾人的年龄越来越小。

卖肾街已经足够恐怖,但居住在“墓地贫民区”的人们才是生活在真正的人间炼狱。

那是菲律宾最大的墓地——马尼拉北部墓地,因为聚居着许多平民,所以又称“活死人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活死人墓”的生活

大马尼拉市位于菲律宾群岛中最大的吕宋岛西部,濒临着马尼拉湾,面积有636平方公里,范围包括马尼拉、奎松市、巴赛市、加洛干四市和马卡迪等13个区。

由于马尼拉湾是个天然优良港湾,因此这里也是全国物资进出的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马尼拉还是亚洲最欧化的城市,享有“亚洲的纽约”之称。

著名的马尼拉北部公墓早期称为诺特公墓,位于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市,是菲律宾都会区中最大的公墓,占地54公顷,建于1904年。

墓园里葬了许多二次大战得到战士、菲律宾前总统等政治家以及各艺术家等上流社会的人物。

墓地原为埋葬亡者之用,后来有许多人住进这里面。

通常,墓地由铁栅栏围起,墓穴里有安放着死者的棺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家可归的贫民就越过栅栏,把这些死者的“别墅”打开,搬到里面去,以墓地为家。

当然,更多的坟墓没有那么豪华,只有很小的空间,贫民就把一些简便的家当安在墓穴的角落。

住的人多了,墓地的“街道”上会人来人往,像是一个居民区。

由于环境非常简陋,许多墓地“居民”会在住处上方钉一块铁皮用来挡雨。

这里没有抽水马桶或自来水,用水是一个大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贫民会买一些可饮用的水,用瓶子存起来,留待饮用,或者拿着塑料桶到很远的地方去取。

他们在石碑上晾晒衣服,在灵柩前煮饭烧菜,将狭窄的路上弄得臭水四溢。

白天,满身泥污的孩子们赤脚在两旁都是水泥墓的“小巷”中嬉戏,或在大理石的墓石上面做功课。

晚上人们或席地而睡,或睡在棺材上面。

遇到下雨,有的人还会钻进空墓室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没有收纳,通常物品就直接摆在棺木上或是地上,洗衣用具、桶、篮子、煤气罐等大型物品就放置在地上。

锅碗瓢盆、杯子、茶壶等小件物品则是放在棺木上。

此外,被子、枕头等睡觉的用具使用完毕之后也会摆放在棺木上增加走道的空间。

住的时间久了,墓地的“居民们”有种过一天算一天的心态,即使有零星的抗争,也构不成社会的整体运动,当多次抗争都得不到成果的时候,他们只能无奈而消极地接受现实。

在这里,常常是这边婴儿降生,那边有人正被埋葬。

虽然生活苦难,但墓地长大的孩子们都被长辈教导要尊重逝者,不允许在葬礼附近吵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生活在公墓里,由于贫穷,孩子从小就无法得到任何玩具,可以说公墓里的尸体就是他们除了父母之外的“玩具”。

尽管条件恶劣,但贫民们认为与死去的人“生活”在一起,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至少要比风餐露宿强一些。

他们对于生与死有着比常人更豁达的态度,闲暇时候,许多人还能忘情地唱唱卡拉OK。

不过也会有一些烦心事,每年11月1日的“亡灵节”他们就会被逐出“家园”,以方便众多扫墓者祭祀。

政府有时候也会剪断私接乱拉的线路,不过这些都不能将他们从墓地赶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居住在公墓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据调查,家庭变故、跟随伴侣、工作机会、世代关系等因素使得大部分贫民迁居到马尼拉北部公墓。

家庭变故常常发生在菲律宾穷人家庭,因所处环境脏乱,使得污染水源,造成腹泻以及其他疾病,甚至严重至死亡。

由于家庭成员生病且突然离世,使得家中收入瞬间减少,照顾家庭责任落在另一方身上,生活就变得艰难起来。

居住在公墓的一位居民接受访问时说,她居住在马尼拉北部公墓28年,家里有六个孩子,过去居住在甲米蒂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丈夫去世之后,她就独立抚养孩子,很累,她们没有钱租房子、吃饭。

有一天她们睡在外面被现在居住墓地的亡故市长的家人看到,这个市长的家人很热情,邀请她和小孩住到公墓里,不用付钱,就整理亡故市长的墓地就可以。

而除了家庭变故之外,都会区外各省缺乏收入较高的工作机会也是重要的原因。

穷人在都会区外的工作多数为工业或工业,人民需要使用大量的劳力工作,却得到相当低的薪水,养不起家庭,有时连工作机会都没有,因此许多贫民决定搬迁到都会区谋取生存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此,另一位受访者说:“以前我住在布拉干省,花费比居住在城市便宜,可是完全没有工作可以做,所以我决定搬过来,至少在这里我有工作,有收入,只要金钱控制得住,全家人还可以撑过去。”

另外,结婚也是公墓居民当初搬迁的原因之一,他们始终认为,结婚后不管在哪里,就是要两个人一起生活,并照顾孩子。

一位受访者说,她和她第二任丈夫是在他找自己走失的孩子时遇到的,然后就在一起了,但是没有结婚,住在一起。

当初她一个人带孩子,前夫也另外组建家庭,他们因为想要在一起,她就随着第二任丈夫搬进了公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个受访者说:“还没结婚前我住在其他省,那边很安静没有很多人。”

“后来因为结婚就搬过来公墓和丈夫居住,我丈夫从小就住在公墓,婆婆现在也住在公墓,她是住在公墓的另一边,没有与我们同住,我希望我的小孩以后不要住在公墓,如果可以我也想要搬出去,但是依照面前的状况我们仅能暂时居住在这里。”

世代居住在公墓的家庭也大有人在,早期因祖父母搬迁至公墓居住,后代的子孙也陆续在公墓里出生,并且开始复制了祖先们的生活模式而持续在公墓里生活。

许多受访者表示,早期祖父母为了工作从其他地方搬迁至公墓居住、生活,甚至有些在公墓里认识了伴侣而决定在一起,就这样陆续生下了后代,继承了祖先的生活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也在公墓里生活并繁衍后代。

在公墓里,多数贫民都是在家用餐,而且自行烹煮,仅有少数在公墓内的小杂货店里购买熟食,一般家庭饮食平均一天三次。

他们每天一般是吃白饭、鱼、肉等等,通常就去时常买这些新鲜食材回来用木柴燃烧煮食,有时候也会到公墓内的小店家购买热狗回来配白饭吃,每次买都是一餐的量,尽量不剩下食物,因为没有冰箱可以储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饮食是生活中的必要,但是对于人口数量多的家庭,大量的饮食花费就成为了负担,总是担心着下一餐,为了节省饮食花费,居民们多数到市场购买便宜的食材回来自己煮食,少去外面吃饭来减少开销。

除了食物之外,水也是非常重要的生活必须。

拥有1亿多人口的菲律宾每天的用水量相当可观,加上气候的变迁,使得菲律宾近几年都面临缺水状态,政府开启各项改善计划,希望能缓解缺水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公墓里,除了使用地下水,家家户户也会购买桶装的饮用水,地下水仅供洗衣、清洁,如果饮食则必定使用经过过滤的桶装水,避免细菌感染。

居民说,在家里,大人就使用地下水,小孩都是使用饮用桶装水,因为地下水不干净,孩子们抵抗力比较弱,饮用后容易生病,但不管是地下水或是桶装的饮用水,他们都会煮沸过再喝。

由于菲律宾的环境污染相当严重,河边聚集了大量的垃圾未清理,没有过滤的地下水滋生了很多的细菌。

所以即使地下水免费,家里再穷,为了健康着想,家家户户都一定会购买桶装饮用水来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公墓内,街上皆是水泥、石子路,每到下雨天就到处泥泞,环境潮湿,摊车在住家外卖起熟食、炸物,当地居民开立的杂货店则贩卖生活用品,甚至有许多小型摊商在街旁贩卖著蜡烛、花串给前来拜访祖先的亲属。

居民的住所内部装饰简单扼要,空间狭小,十分拥挤,因此白天多数在外活动,夜晚休憩再回到住所,公墓大门口有著管理员,其职责为管理及维护社区整洁安全,居住公墓相对较为安全。

然而,社区内每天都会有丧礼活动,时常有吉普尼、三轮机车进进出出,承载这些亡者家属,空气污染严重,加上车子引擎声响相当大,制造了许多噪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墓居民的生活环境、住所内部状态,即使空间小、家庭设备不足,仍然可以在有限的资源下用自己的方式生活,大部分的受访者家中没有厨房与厕所,家居用品简易。

他们认为这些生活用品不需要多,因为家裡也没有地方可以摆放,有时也会捡他人不要的二手货,可以用就好。

其家居用品多数仅有锅碗瓢盆、水桶、睡垫、枕头等生活必需用品,少数家庭有电视、电扇、桌子、椅子较大型家具用品可以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多数人家中没有厕所,对他们来说似乎没有太大的影响,他们总是有自己的替代方式解决生活上的不便。

居民说:“我们家没有厕所,如果要上厕所就用宝特瓶,使用完毕再拿到垃圾桶倒就好了,平常我们都是这样”。

其他人表示家中也都是使用桶子上厕所,用完再倒掉,据了解许多公墓家庭没有厕所,他们直接在家门外就地解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并且他们对于家中没有厕所的状况习以为常,且一派轻松地说明:“我们家没有厕所,所以平常就拿著塑胶袋在住所旁边那片草皮上厕所,上完就到垃圾桶,不然就埋在地底下”,只有极少数人会向邻居借用厕所。

有的人与旁边的邻居相处不错,厕所刚好也在外面,因此他们愿意借用厕所,所以就一直使用邻居的厕所。

至于厨房的有无似乎对受访者也没有太大影响,家中没有抽油烟机、流理台、水槽等家具,而是使用简单的小瓦斯炉来煮食,有些则将煮饭锅放置烘炉上烹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居民说:“我们平常煮饭不会很难,先让木材燃烧一段时间,再把锅子放上烘炉,等一段时间煮熟就可以直接吃了”,也有些人用小瓦斯炉来煮食“平常我就用这个小型轻便瓦斯炉煮饭,很方便”。

事实上,一般菲律宾家庭会有厨房设备,并在厨房流理台上放至长型瓦斯炉煮食。

除了没有厨房外还须使用小型设备在家门外烹煮食物才不至于占空间,因此,煮食不管是在家中或是门口外,对于居住在“活死人墓”里的贫民来说都不算太难,厨房的有无也并没有那么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困苦与生活

在中国人看来,居住在墓地里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然而对于挣扎在生存线上的贫民来说,和死人生活在一起相比于风餐露宿,似乎更能接受。

作者:理理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单位联系/投稿邮箱:service@shxy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