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是一个“家家欲为帝王,人人欲为公侯”(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语)的时代。只要是觉得自己有两把刷子的,可能都想趁着乱世弄身龙袍,坐坐龙椅,发发龙吟, “呼风唤雨”一下。

可是,想归想,做归做。私下想一想,倒是未尝不可;真要做起来,可就满不是那么回事了,譬如袁术之流。

袁术(剧照)

那么,先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后是“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曹操(字孟德)也真的没想过把皇帝瘾?好像不是!

魏王曹操(剧照)

再说,曹丞相也确实有能耐,替代大汉管理天下完全能行。可是,曹孟德做到魏王后,就没再往下发展,这是为什么?

一、金字“招牌”丢不得。

曹操自公元189年起兵,东征西杀,鞍马劳顿;出生入死, 血雨腥风。讨董卓、伐袁术、杀吕布、降张绣、斗袁绍、征乌桓、平荆州、攻孙权、击刘备……基本统一了中国北部。

之后,汉献帝被“束之高阁”,曹府近乎汉室,曹操想当皇帝,应该是易如反掌。

丧气的汉献帝(剧照)

可是,征战过程中,曹操一直用的是“尊汉”的名义,扛的是“讨逆”的金字“招牌”;走的是“兴义兵,诛暴乱,朝天子,佐王室”之路。迎奉汉献帝于许都后,更是践行了“奉天子以令不臣”的路线。

这是曹操的政治资本,也是曹操的政治负担。既然背上了这个包袱,就必须背下去。否则,放下包袱的同时,也就失去了“招牌”,没有了“尊汉”、 “讨逆”的“招牌”,他曹操靠什么理直气壮地号令天下、邀买民心?

政治斗争中,“招牌”是至关重要的。袁术丢了“招牌”,想入非非,一败涂地;袁绍欲举不举,表里不一,家破人亡;刘备仗着自己是皇叔,把“招牌”举得高高的,也就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等等。这系列事实,曹操是既看得到,也弄得清的。为此,“招牌”丢不得的!

兵败后的袁绍(剧照)

二、有所“忌惮”是真的。

曹操不厌其烦地对人们说:我曹某绝无篡汉之心!顶多也就是想效仿周公或者齐桓公、晋文公,帮着汉室打理一下天下而已。

周成王年幼时,如果没有周公,管叔、蔡叔可能就谋朝篡位了!现今,如果没有我曹操,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哪有现在的“统一”(虽然是形式上的)局面。

这是事实,也是麻烦。不准别人干的事,当然自己也不好去干,至少不便明目张胆地去干。一直吆喝着“讨贼”的却成了“贼”,那就真是“贼”喊捉“贼”了!

曹操自己心知肚明,刘备、孙权及朝廷上的一些人全都有着自己的小算盘。他们有的想当皇帝,有的想当元勋;有的想趁火打劫,有的想浑水摸鱼,只是大家都不说出来,暗地里观察着曹操的言行。

刘备(剧照)

那些真心实意维护汉室的正人君子们,更是睁大了眼睛,警惕着曹操的举止。倘若他有什么不轨,立马就会予以“围攻”。

如果曹操的后院失了火,刘备、孙权等自然会幸灾乐祸,乘机行动,甚至同朝廷中的反对派联手对付他。这样一来,时局就难以收拾,曹操苦心经营的一切必将化为泡影。

三、“瓜熟蒂落”看火候。

你们不说我也不说;你们会装,我更会装。到时候就看谁先憋不住,等不及!这就是政治。

政治斗争是一种艺术,讲究的是火候、程度,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过早地轻举妄动,往往招致灾祸,甚至灭顶之灾。曹孟德自然清楚其中的利害。引而不发才是高手。曹操是高手,他自然沉得住这个气。

孙权(剧照)

当孙权上表建议他“高就”,属下也纷纷劝进时,老谋深算的曹操只是意味深长地说:孔夫子说过,只要能对政治产生影响,就是参政,何必一定要当什么呢?因此,如果天命真的在我身上,就让我做个周文王好了!

这话说得非常策略、艺术,非常有弹性、韧劲,既没有轻言舍弃,也留有了余地。曹操本人虽无意皇位,但并不说明不属意子孙后代。至于子孙后代怎么干,那就要看他们的自我努力、发展,看他们的能耐了。

得手了,我曹操就是曹氏王朝的先祖;不得手,我曹操也是汉室的护卫者,算得上忠臣。

虚位以待的龙椅(像)

俯身可就的皇位不坐,轻而易得的皇权不要,曹操有他的想法,更有他的苦衷。这就是曹操的“帝王思维”,可谓处心积虑,用心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