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被认为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也有人把曾国藩称为“半个圣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曾文正公

曾国藩的事业无疑是很成功的,从翰林院庶吉士做到了官居二品的工部左侍郎,曾国藩也不过短短数年而已。但曾国藩的事业亮点,更多的还不是在仕途上,而是“平叛”事业上。

曾国藩儒生带兵,回到家乡湖南,从团练民兵起步,组建著名的湘军,按照戚继光的戚家军训练方式朝夕训练,号称“湘勇”。也正是这支队伍,后来一步步剿灭了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运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太平天国运动

从咸丰十年,也就是1860年起,湘军在与太平军对抗的多个战场取得了胜利,已经成为清廷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力量。

到了同治三年,也就是1864年,湘军攻入了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也正是这一战后,曾国藩的事业达到了顶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曾国藩弟弟曾国荃

“天子褒功,加太子太傅,封一等毅勇侯,赏双眼翎。”这句话可以体现曾国藩当时的事业辉煌。不仅如此,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也被加封太子少保、一等伯,兄弟两人都赏黄马褂、双眼花翎。

可以说,此时的曾国藩手握重兵,控制大清帝国的东南半壁江山,如果这时候他起兵造反,可以取得成功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湘军

今天我们就说说这个话题。

后世人评价曾国藩说,“曾国藩者,誉之则为圣贤、谳之则为元凶”,可见其备受争议之大。

不可否认,1864年攻入太平天国首都天京的湘军,可以说是如日中天,很多人说,如果这个时候曾国藩带领湘军反出清廷,是否可以建立另一番事业,甚至是成就帝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曾文正公

先来看看湘军的军事实力,湘军是在与太平军的作战中逐渐坐大的,在攻入天京时,湘军的总数大概在30万人左右。而曾国藩剿灭太平天国之后,为消除朝廷猜忌,主动提出裁撤湘军,但即便是裁撤之后,曾国藩手中的部队仍然不少,数量大概在十几万。

这十几万湘军的战斗力是很强的,并非晚清时期的八旗兵、绿营兵可比,因为这支队伍在曾国藩手中经历了长达十几年的战火洗礼。

所以,如果单从军事层面上来看,曾国藩手中的湘军是有反抗朝廷的实力的。

但作为一位汉人官员,清廷对曾国藩的防范是骨子里带来的。从一开始,清廷对曾国藩就采取了一些约束乃至掣肘的做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晚清名臣

而早在天京被攻陷之前,朝廷就已经预判到太平天国即将覆灭,派出几路大军,名为合围天京,其实是防范曾国藩的湘军。

这几路大军是这样布局的:一路是由湖广总督官文坐镇武昌,控制住长江上游;一路由富明阿守扬州,一路由冯子材守镇江,这两路控制住长江下游,僧格林沁则带领一路人马驻扎在安徽、湖北,颇有监视天京之意。

清廷这几路针对性极强的军事部署,表现出对湘军明显的防范和提前准备。

但曾国藩最终没有选择造反,主要原因也并不是害怕朝廷的这几路军事威慑,主要还是因为除了军事威慑之外,还有很多对他十分不利的其他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张之洞

首先,曾国藩的政治威望并未达到一呼百应的地步。攻陷太平天国首都,确实让曾国藩和他的湘军闻名天下,名望确实如日中天,但是还远没有达到可以和大清帝国相提并论的程度。

其次,曾国藩政敌不少。在组织湘军抗击太平军的这十几年,由于性格、朝廷猜忌防范等原因,曾国藩在官场上的敌人并不少,比如湖广总督官文,就跟曾氏兄弟很不对路。而这些还仅仅是在湘军外部。更让曾国藩不得不忌惮的是,湘军内部不服他的也有人在,比如左宗棠、沈葆桢等。

再次,湘军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在攻下天京裁军之后,曾国藩手中大概还握有12万的湘军,但这十二万里面,左宗棠、沈葆桢两人率领的兵马占了近一半,倘若曾国藩起事,左宗棠、沈葆桢两人倒戈相向的可能性很大,而且即便不倒戈相向,以左宗棠、沈葆桢两人与曾国藩当时的关系,也不会拥护曾国藩。所以,除去左宗棠、沈葆桢两人的所部人马,曾国藩实际可以调动的湘军人马,只剩下弟弟曾国荃的“吉”字营和彭玉麟率领的水军,合起来大概六七万人。而单靠这六七万人,想要和清廷对抗、战胜清廷,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别说攻下北京,恐怕想突破长江、到达黄河都很有难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左宗棠

第四,李鸿章率领的淮军在当时的情况下并不一定会成为曾国藩的可靠盟友。李鸿章的淮军当时驻扎在苏州、常州一带,如果单论战斗力,李鸿章的淮军是有的,尽管李鸿章是曾国藩提携起来的,但淮军并不见得会听命曾国藩。从私交上说,曾国藩与李鸿章有师生情谊,曾家和李家也确实是世交,但李鸿章是一个颇有政治头脑的人,在这样关系家族命运的大事上,必有自己的独立判断,未必唯曾国藩之命是从。一旦湘军举起反旗,李鸿章的淮军极有可能采取坐山观虎斗,两不相帮的策略,至少在战争初期很可能采取这样的策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慈禧太后

因此,一旦湘军举起反旗,起兵北上,成功的可能性是不大的。而从曾国藩的个性性格、修养、经历来看,能建立这么大的功业,他必然是一个胸中有万千丘壑的人,对时局的洞察必然是远非常人能比的。

这也就理解了为什么曾国藩率领湘军攻陷天京之后,第一时间要向清廷上奏折,主动提出裁撤湘军,他清醒地知道,唯有如此,才能保住自己和家族的功名、富贵乃至自己一生孜孜以求的圣贤之名。这其中的万般算计和考量,也是深不可测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