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各路专家高频率地出现在讲座课堂,出现在专访节目,出现在新闻采访,出现在新信息发布会。群众开始察觉到异样,开始质疑专家的言论,开始怀疑专家还是原来求真务实的专家吗?

专家应该是针对社会上一些普遍的现象和普遍的问题,发表切合人民群众实际,对百姓生活感同身受的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需要切实可行,而且是可以解决大部分群众的困难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不知从何时起,专家的言论和建议变得让人感觉荒诞不羁,变得让人感觉啼笑皆非。

针对交通拥堵,复旦大学特聘专家黄有光:油价还是太低,汽油涨到23块一升才合理。这样就可以“完美解决”城市中的交通问题,同时还能够大幅提升我们的居住环境的质量。

针对人口比例失衡,黄有光更是抛出一妻多夫制,真是一个擅长提解决方案的专家教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针对如何保护股市中的散户,经济学家陈浩表示中国人现在平均家庭资产300万,都是合格的投资者,哪有散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针对低收入人群的收入问题,原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经济学家许宪春提出可以让他们用自己的私家车去拉货,然后将自己的闲置房租出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济学家樊纲:“中国的房地产没有泡沫,为什么呢?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每年上涨1%左右,可是居民收入涨幅高达6%左右”。

经济学家管清友说:“年轻人不要在通勤上花过多时间。长时间通勤的要害在于把时间浪费在路上。与其花2小时上班,不如在公司附近租住,把时间用来投资自己、充实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专家学者语出“雷人”弱化其公信力。此前有一项调查结果就显示,专家学者在公众心目中的信任度低至14%。这一冰冷的数字启人深思。专家当然有发表自己观点的自由,但这些观点不能凌空蹈虚,与现实严重相悖;学者也可以不为老百姓说话,但不能损害弱势群体的利益,挑战民众的常识。

在普通大众的认知里面,专家的发言是有权威性的,是代表着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基础,他们的言论是有权威性的,科学严谨的。因此他们的话语是有启示和引导作用的,如果专家变成哗众取宠之辈,那带来的后果将会是这样,每当想到这里,我都会不寒而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高在上的专家学者可以不用担心衣食住行,可以不用操心长辈子女教学医疗,但是这些却是普通群众的生活重心。

有些专家的言论和建议已经越来越脱离民众,越来越远离百姓生活,这是非常可怕的。专家为何经常语出惊人,不外乎以下几点:

首先,专家已经丰衣足食,在大众面前亮相,只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既然被捧为专家,一定程度上在某个领域是有特殊成就的,或者学识比较高深,不说大富大贵,生活条件肯定是高于大部分普通人,因此高高在上的他们,很少会顾及到与他们不存在交际的劳苦大众的实际困难,谈何感同身受?因此请他们来治病,看似对症下药,其实就是庸医配药,配了一大堆价格昂贵,而只是用于养生的药方,让已经病痛缠身的患者哭笑不得。

其次,专家的言论和建议是带有一定的引导作用的。很多人因为知识储备和认知高度,对于一些新鲜的事物往往充满疑惑;对于生活中遇到的困境往往束手无策,因此就会寻求专家的帮助,因此专家成为了他们的救命稻草,往往因为自身的局限性,就会对这些建议言听计从。至于后果,大众往往只能打掉牙齿往肚子里面咽,专家不用承担任何责任。因此为了迎合某些利益,专家就会大放厥词,犹如童言无忌一般,不用担心任何后果与影响。

最后专家已经不再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了。随着专家在大众面前闪亮登场,就意味着他们已经与群众产生了距离感,为群众解忧与呐喊,不能让自身的地位得到提升,财富得到增长,而且还会受到其他人的排挤,因此得不偿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专家的建议越来越不受待见,专家的言论越来越荒诞不羁,就是这样慢慢形成的,而专家与人民之间的距离感也在不断的拉大,而失去群众基础的专家还能蹦跶不久呢?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