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街走碎步,美女遇套路。

所买六块糖,价超四百五。

店家喊冤枉,似有难言苦。

明码物实价,高价门面租。

嫌贵可少掏,话暖人情铺。

前后捋一捋,认清赢和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一首打油诗,也是一起因购买商品发生的纠纷事件。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表面上看,双方都很有理。这让远离事发地的我们真的一头雾水。要想看清真相,这需要我们从头到尾看完整的故事。

2月2日,重庆,蒋女士带着儿子去重庆磁器口逛街路过一家糖果店,品尝后选了4块牛乳派让店家称重算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店家却表示先切再算,并建议蒋女士再选一块,可以送一块。店家切完后称重,6块糖总价居然高达466块钱。店家称,这个糖是现切现卖的,12.8元/50克,按克称重计费。

4日,糖果店回应6块糖卖466元,老板称产品所用的原料很好,且景区门店租金高,所以成本较高,售价128元/斤,明码标价,顾客如果对价格有异议,少要一点也没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起在的。老板的话也很暖:交情不在人情在,可以吃亏少要点。不难看出,糖的价格确实高,但老板他们也没办法:原料是进口货,景点的门店租金高,再加上杂七杂八的开支和些许利润。这个糖的价格就是这样了。

对于糖的价格,小编没资格说多少合适,毕竟咱是门外汉,内情不了解。就事论事,咱们就看看蒋女士遇到的这个事。

根据蒋女士的讲述,大致情况如下:

母子二人路过那家店的时候,该店的工作人员给孩子一块糖吃。蒋女士便问对方这糖多少钱(价格如何)。他没有直接回答蒋女士的问题而是说:我这边先给你切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老板口中的“明码实价”。蒋女士也确实看到了一个标签,标签上写的是12.8元。只不过标签旁边放了一个试吃的碗。好巧不巧的是,这个碗刚好把后面的那个50g给挡住了。

被告知价钱后,蒋女士嫌贵不想买。对方告诉她,这糖现切现卖,不能退。切都切好了,要是不买的话好像不合情理。一番口舌之争后,蒋女士最终还是买单了。

其实,蒋女士买的这六块糖按重量的话就是3.4斤多一点。按块算的话,这价格确实咬手。

对于糖果这类商品,人们对克数没啥概念而是对数量敏感。对称重来说,人们对斤数敏感对克数比较陌生。店家就是利用这个信息差来“消费消”费者。蒋女士就是这样被“消费”了。

不妨试想一下,当你来这里买糖时,没有克数概念的你很可能以为几块糖就是几十块钱。但实际上,一块糖可能就是500克,那价格上就差了10倍。店家也知道这个价格,但他就是不说。他只说切完才能算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加上老板的“特别有心”,那些“明码实价”的标识被明明“雪藏”,你根本无法获得商品的价格信息。

最后就造成了蒋女士遇到的局面。出来玩的人本来就是出来找开心的,谁也不愿意因这点小事闹得不愉快,所以大多数认栽上套了。

要说蒋女士是特殊情况的话,小编看一下该店铺大众点评上的言论,发现吐糟者甚多,大多都是被套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真的要是诚实买卖童叟无欺,店家应该考虑到消费者的认知。他们应该第一时间告诉对方商品价格,然后普及一下一块糖多少钱的常识,等对方确认购买后再切。

一句话,这种“明码实价”就是一种套路。它不但可以套牢消费者,还可以应对有关部门的检查(我明码实价了)。再搭配上店员试吃糖果的引诱以及“现切现卖”的路子,你不上当的概率很小。

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重视这类的“明码实价”并加强管理。“消费者是上帝”的口号确实很好听,但忽悠套路“上帝”的行为让人很难恭维。不要让消费者用脚说话,否则,长此以往对景点的发展没啥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