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同时也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满清从诞生到消逝的二百多年里,留下了太多的谜团。

从清朝初年的“四大疑案”到清朝末年的“四大奇案”,满清王朝似乎一直不缺乏话题度,而这其中最具热度的话题之一,便是那300万八旗兵,究竟是如何统治了3亿汉人数百年。

01军事领域的实力

悠悠历史长河中,先后出现过多个少数民族统治汉人的朝代。

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五胡乱华,到了蒙元时代,元朝统治者又人为将天下百姓分为四等,南方的汉人一夜之间成为了最低下的存放。

这些王朝的种种举动,引起了汉人的大规模反抗。隋文帝振臂一呼,结束南北分裂局面,数百年后,朱元璋等汉人又再次率义军反抗少数民族的统治,将元顺帝赶出了中原。

令人意外的是,其他少数民族王朝中难以避免的汉人起义问题,在清朝几乎不叫个事儿。

纵观整个清朝时代,除了昙花一现的白莲教起义与太平天国起义外,再没有天下皆知的大规模汉人武装反抗事件出现,清朝末代皇帝宣统,也没有像其他少数民族王朝的末代帝王那样,被汉人起义军逼得四处逃命,狼狈不堪。

那么,3亿汉人被满清300万八旗,统治了276年,为何不反抗?

说来汉人不反抗满清八旗的统治,主要有四个原因。

第一,满清八旗在清朝早期的战斗力强大。俗话说:“八旗不满万,满万不可敌”,早期的女真人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常年狩猎骑马,这使得满清八旗的士兵们,个个骑射功夫了得,最终靠着武力值,从马背上得来了天下。

反观汉人,素来重视读书科举,忽略了军事体力的锻炼。更何况明亡之后,南明小朝廷各自为政,汉人百姓经历了数年离乱,人民迫切想要一个和平的环境修身养息,而大一统的清王朝刚好符合人们的期待,因此汉人百姓便没有动力去推翻清朝。

其次,汉人在清朝没受到明显歧视。清军入关后,顺治皇帝多次减免赋税,藏富于民。与此同时,汉军八旗日益壮大,汉人得以与满人一样,拥有为国效力的机会,这无疑加深了汉人对清王朝的好感。

到了康熙时期,康熙继续推行减免赋税的政策,还鼓励科举,尊重汉族文化,从而进一步获得了汉人百姓的拥戴。

02文化领域的举动

有道是硬币有正反两面,清朝皇室对汉文化的关注也有利有弊。

一方面,皇室对儒学的推崇,让许多满人在不知不觉中汉化,而随着清王朝对汉文化的了解不断深入,满清统治者很快发现了舆论思想的重要性,于是,以乾隆为代表的帝王们,开始在文化领域实现高压统治,这也造成了汉人不敢反抗的第三个原因——高压政策。

乾隆时期,满清王朝为了从思想上彻底杜绝汉人的反抗,开展了一场祸延数万人的文字狱。许多读书人仅仅只是因为某篇文章中的某个字句无意间犯了忌讳,就惨遭灭顶之灾。

在这样的高压政策下,读书的文人谈文字色变,纷纷改行干起了历史文献校对考据之类的工作,很少有人敢于主动表达思想,文化传播的土壤也就这么渐渐荒废了。

如此一来,平民百姓接触前沿文化思想的机会越来越少,而文化传播的阻塞,也让百姓们失去了独立思考性。

他们不再考虑满清统治是否合理,也不敢再传播推翻满清王朝的思想,社会层面无法形成反抗满清统治的统一认识,自然也无法形成大规模的起义浪潮。

文化领域的高压统治,固然造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但清王朝在文化方面的另一个举动,却也得到了汉人的认可,而这就是汉人不反抗满清统治的最后一个原因:科举制度。

早在顺治时期,清王朝就大力推行科举制度,给予汉人入朝为官的机会。

在顺治当政的短短十几年时间里,数不清的汉人通过科举实现了阶层跃升,满清的也因此赢得了汉人士大夫的认可,夯实了统治基础。

康熙时代,科举制度进一步向汉人倾斜资源。康熙甚至推出了三禁政策,其中一条禁令便是禁止满人进入科举前三甲。

因为康熙觉得满人的上升通道很多,而科举是汉人为数不多的改变命运的机会,朝廷理应让更多的汉人通过科举考试,实现人生逆袭。

康熙的这一政策获得了汉人百姓的拥戴,也让天下读书人看到了希望。此时清王朝问鼎中原已有数十年,往事早已随风而去,而科举前三名录取汉人的政策,却在汉人士子间产生了极大的舆论效应。

士子们对清王朝的这一“德政”自然交口称赞,渐渐地,民间百姓也觉得清王朝似乎跟从前的少数民族王朝不一样,大家对满清的好感就这么直线提升,汉人百姓反抗满清统治的想法,也就不再像从前那么强烈了。

由此看来,清王朝坐稳江山的原因,一方面是满清一直用小恩小惠笼络汉人百姓,另一方面则是满清王朝在文化领域实行高压政策,及时阻止了反清思想的出现及蔓延。

而更为核心的原因,则是天下百姓无论满人汉人,都希望能有个稳定的外部环境,家家户户安居乐业,满清结束明末乱局,建立大一统王朝的做法,恰好契合了人民的愿望,江山自然也就长治久安了。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无法核实版权归属,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作者:梨院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