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源于他对诗歌创作的高标准严要求,尤其是杜甫心系百姓,用他的作品反映当时底层人民的喜怒哀乐,以自己的苦难与百姓共情,写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千古名句。他笔下的“三吏三别”被称为“诗史”,而杜甫因他的仁民爱物之心,以诗歌作品记录时代、反映生活,被称为“诗圣”。

现在回过头看看看我们当代“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专家们的惊人之语。

清华大学的主任许先春重新定义什么是中国的低收入群体——拥有可以出租的闲置房产和私家车,并建议低收入家庭用闲置房产租金和私家车拉活的方式增加收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京师范大学李建革教授表示,低工资是中国的优势,现在老百姓工资太高 ,应该降到合理水平。而且老百姓应该把钱花在公务员身上, 只有公务员生活好了 ,才能更好的为老百姓服务 。

还有厦门大学某教授提议,年轻人谁不生孩子就罚谁。

起初大家听到还表示一下气愤,现在已经见惯不怪了。

可是近日,又有专家在社交平台发声:成年人有权做个“废物”。这位就是数字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储殷教授,他说,我们不希望孩子们变成废物,因为他们还有未来,需要多读书、多成长。而过了35岁以后的成年人,其实做废物还蛮舒服的。中年人要安于做个废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褚教授拥有数百万粉丝,所以这一番言论引起热议,还获得相当一部分人的追捧,可是很多中年人表示,不是谁都有资格当“废物”的,尤其是在当废物中体会出那种舒服。

我想褚教授的本意是想说,35岁以后,人到中年,没有必要把自己逼得太紧,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

褚教授的初衷是好的,可是褚教授犯了与以上几位教授同样的毛病——体制内的人享受着体制带给他们的安全无虞,严重脱离生活,不了解民生,不知大众疾苦,所以才敢大放厥词。

记得有一部根据谌容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人到中年”,因为真实再现了中年知识分子奉献事业和忙碌辛苦的生活境遇,因为真实所以打动人心,获评“金鸡奖”。

现在大多数、尤其是底层百姓中的中年人依然辛苦,甚至是艰苦,尽管在这些专家眼里他们就是“废物”,可即便如此,他们也在拼着命的把自己这个废物进行开发,进行废物利用。

有一句话说中年人辛劳却“无枝可栖”,他们没有条件、没有资格停下来,让自己躺平做个悠闲舒适的废物,因为他们生活在夹层里,上有老下有小。现在的中年人普遍是晚婚,三十几岁的年纪才有了孩子。在他们三十五岁的时候,可能孩子还正嗷嗷待哺,或者上幼儿园和上小学。中国的教育成本有目共睹。当然了,专家们除外,因为体制内有其特有的优势,尤其是名校、名大学的专家们,据说在谈婚论嫁时,体制内的身份自带100万元的身份资产——将来的孩子在就学时从小学到高中无需学区房和择校费/共建费。

在教育投入上的差距这是普通老百姓望尘莫及的。在养老金问题上,体制内的人无需缴纳养老金同样退休后获得高保障,这又是普通百姓干眼馋也没有用的。再加上老人的健康问题,也是压在成年人肩头的重担。

俗话说,身无重担轻飘飘。这些专家们之所以大放厥词,就是他们享受着体制带给他们的优势和保障,不知民间疾苦,严重脱离社会脱离生活,闭门靠文字堆砌论文造成的。看到他们的言论,也难怪大家都说,现在很多所谓的学术论文就是在屎堆上拉屎,完全是恶臭的垃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不需要付出辛苦就可以衣食无忧,中年人也不会拼搏加上焦虑地折腾自己;如果不加调研就信口开河需要负责任,那么这些所谓的专家也就不敢如此大胆地胡言乱语了;如果体制内不给这些所谓的专家那么多庇护,让他们不需要付出辛苦就可以名利双收,他们也不敢如此不要脸。

中年人,爱护自己身体是应该的。为了现实的生活,还是继续奋斗吧。即便活成了废物,那就对自己狠狠地废物利用吧,因为我们被需要。

#原创#

#每日打卡#

(文中图片取自网络,侵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