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学率”这三个字,捆绑着万千家长和学生,裹挟着众多老师和校长,同时也备受领导们的关注。这不,我的一位朋友,因为发表“振聋发聩”的文章“被沟通”了,他虽第一时间选择了删除作品,但经过反复考量又再次发表了出来。

按照他的话讲,他只想把自己的观点抛出来,看看学校、老师、家长会有什么样的反响。

一、来龙去脉

事情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开学前几天,某区领导给教育系统的领导们和校长们开了一个“关门会”,在会上抛出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有哪些初中学校升学率方面的指标上不去,校长免职!而且,不要强调学区因素、历史因素......”

我这位朋友得到消息之后,接连使用16个字形容校长们闻听此语之后的表现,分别是“人人自危”“瑟瑟发抖”“委曲求全”和“担惊受怕”

与此同时,他从这种现象中做出了两个假设:一是如果“不提高升学率就把校长免职”的说法向社会公开,大部分家长会大加赞赏;二是如果高层只用升学率评价校长,从校长到老师一定会人人盯着升学率

令他担心的问题是:片面追求升学率,是在强化“窝里斗”,加剧内卷,基础教育阶段被过分打了鸡血的孩子,很难在高等教育阶段和走入社会之后获胜。长此以往,教育规律得不到尊重,孩子、家长、老师、学校,乃至国家,都要受到负面影响

从头到尾通读了我这位朋友的文章,我心中也有不少感慨,借此机会“抒发”一下,你不妨花几分钟看一看,判断一下我说的有没有道理。

二、六点看法

看法一:文章删除了,问题就不存在了吗?

实事求是地说,我这位朋友的言辞中,并没有什么出格的地方。仅仅是针对“把升学率跟校长职位挂钩”这种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文中既没有人身攻击,也没有上纲上线。往小里说,是发发牢骚,往大里说是对时下的教育环境表达不满。

君不见,喝茶聊天也好,喝酒吹牛也罢,只要是社交场合,只要参与者里面有一位以上身背“家长”的标签,教育问题就会被拿出来探讨,有人说问题,有人聊困扰。

有一篇文章“横空出世”,让大家借机会畅所欲言,本不是什么坏事。即便文章删除了,讨论也不会停止,问题依旧存在,困扰也没消失。平心而论,它们只是被暂时掩盖了而已。

看法二: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如果不够专业,最好在发表言论前咨询一下专业人士。

长久以来,“外行指挥内行”的现象一直是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三百六十行,每一行都有自己的行事规则和基本逻辑,外行想成为内行并不容易,否则就不可能有“行行出状元”这么一句话,教育也是一样的。

当一位领导把升学率与校长职位关联的时候,很容易被教育工作者视为“外行”。这既不利于教育工作者遵循教育规律教书育人,也不利于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之间进行沟通。开口之前,先倾听一下教育工作者的心声,也许是个不错的解决办法

看法三:升学率的确重要,但升学率跟教育是不能等号的。

从字面上分析,“教育”这个词可以被“粗暴”地划分为教学和育人,考试是教学的一部分,成绩是考试的一部分,升学是与成绩相关联。用一句并不那么确切,却很能说明问题的话来叙述,就是:教育大于教学,教学大于考试,考试大于成绩,成绩影响升学。这个逻辑并不难理解吧?

看法四:教育的结果无法迅速呈现,也很难量化。

在某些行政部门看来,教育的结果是可以用升学率数字来直观呈现的,可问题在于,按照这个逻辑去思考和行动,多少有“简单粗暴”之嫌。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三观,如何说话办事,给身边的人、组织乃至整个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这一切都可能与教育相关。这样的影响,是没法与升学率直接挂钩的。

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事例:学生刚刚毕业的时候,不知天高地厚,对老师嗤之以鼻,直到毕业后多年,才体会出年幼时老师的谆谆教导有多么珍贵,才发自内心感激多年前老师的栽培。这不就是教育结果“缓释”的最直接体现吗?

第五,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什么是赢?

优质幼儿园、重点小学、著名中学、一流大学,在很多人眼里,孩子如果走过这样的一条道路,便是“教育成功”的体现,便是“赢了”,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在我看来,一个孩子从小树立良好的三观,逐渐建立比较明确的自我认知,拥有内在的进步欲望,走入社会的时候,在保障基本物质所需的基础上,能够勇于追逐自己设定的目标并为之而努力给予社会正面的影响,这才是“教育成功”的体现,这才是“赢了”。

我必须要承认,与前一种观念相比,我的看法显得“不接地气儿”,更“虚”,更不好“量化”,更难以给人带来直观感受,更难以被接受

很多人一定会说,就现在这个应试教育的状况,按照你的想法培养,孩子能有好前程吗?对此我只想说,我的想法看似很“虚”,但你看看身边那些身上带有我所说的这些标签的学生,哪一个成绩很差、烂泥扶不上墙?只知道追求成绩,为了分数而学习的学生,有多少在中学、大学、职场遭遇挫折而导致抑郁?

第六,家长能做点什么呢?

近些年我接触过的家长非常多,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特别爱唠叨一句话:在任何时候,培养孩子都得有两个目标,一是脚踏实地,解决眼下的问题,比如成绩,比如叛逆,比如升学;二是仰望星空,为了30岁的时候培养孩子。你希望孩子在三十岁的时候具备什么能力,具有哪些美德,就从现在开始潜移默化地影响他,手段包括但不仅限于你自己的学习、成长和蜕变。

有人可能会问,那么30岁之后呢?我想说的是,从上学方面看,30岁大概是博士毕业的年龄;从上班方面看,30岁大概是事业开始稳定的年龄。从30岁往后,孩子大概率不会唯你马首是瞻,孩子的人生从此时开始便是你从小的家庭教育、社会和学校教育、他自身经历综合形成的一种“水到渠成”的结果了

一篇文章惹麻烦,先删后发敢担当,若由你来做裁判,是非功过怎评说?

看看我这位朋友的文章,你认为他该不该先删再发?你是否支持他的观点?

听听我的感慨,你认为我说的有没有道理?你赞成哪一点,反对哪一点?

关注我,看更多教育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