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阿正

编辑:Mark

出品:红色星际(ID:redplanx)

头图:文远知行测试车辆图片

2022年10月,自动驾驶初创公司Argo AI宣布倒闭、并解散相关团队。Argo AI成立于2016年,2017年被福特以1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2019年“收而复拆”,为其引入大众26亿美元的投资,估值一度达到70亿美元,员工人数达到2000人。

这样一家背靠福特和大众两位大佬的公司,因为迟迟无法实现商业化,在资金烧完后不得不关门解散,除了部分员工被两大公司接收外,其他人只能自谋出路。

而最近,有消息称Alphabet旗下的Waymo正在推动裁员计划,此前,Alphabet裁减了6%的全球员工,约12000人,其中就包括Waymo团队的一部分员工。

此外,Nuro公司去年也宣布裁员300人,占到了公司总人数的20%,裁员比例如此之大,也是因为资金的问题。为了冲散裁员的阴影,该公司称资产负债表上仍有10亿元美金,并且与外卖巨头Uber Eats达成了为期10年的合作。

不过10亿美金这点“口粮”对于一个自动驾驶独角兽公司来说,也吃不了多久。比如Cruise,2019年一年就花掉了10亿美金。

就连有“Robotaxi全球第一股”之称的Aurora也传出消息,准备通过裁员、高管降薪、出售资产、减少福利等方式节省开支,其首席执行官Chris Urmson甚至指出,或将公司私有化以及分拆或出售资产给苹果或微软。

国外公司一系列的事情让自动驾驶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这股寒流在国外刮起,对国内的公司和资本市场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022年国内的公司也开始各种员工“优化”和“瘦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转变

这一次的寒流起因与2019年有点类似,自动驾驶落地的预期被推迟,但是作为一批才成立3年的自动驾驶小公司,投资人的容忍度还在,毕竟这是一个万亿市场。但是2022年的再次推迟,投资方对于技术上的狂热最后还是被落地难的现实浇醒。

比如Argo AI的倒闭,就是因为其背后的大佬“清醒”了,福特首席执行官吉姆•法利曾表示,“对福特来说,开发优秀的、差异化的L2+和L3功能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从而真正服务于福特的车主。”

大众集团首席执行官Oliver Blume也表示,“我们的目标是在尽可能早的时间为客户提供强大的功能,并使我们的开发尽可能具有成本效益。”

二者的观点都很清晰:L几不重要,落地最重要。国内的市场看法也是一样。

国外的企业开始将目光转向高级辅助驾驶领域,而国内的企业也开始了“降维打击”的道路。

百度Apollo作为国内自动驾驶的领头企业,2019年就推出了纯视觉的领航辅助驾驶,而且从百度的营收看,三大业务中,智慧交通业务达到数十亿元,辅助驾驶业务达到数亿元,而L4自动驾驶业务营收较少。

文远知行2022年5月也开始与博世合作开发L2+/L3高阶智能自动驾驶产品和服务,据称预计在2023年量产上市。

小马智行也在2022年成立了乘用车智能辅助驾驶业务(POV)部门,主动向L2++“降维生存”,据称这也是其未来发展的重点之一。

元戎启行、轻舟等其他的自动驾驶公司也都在纷纷向L2++/L3等高级辅助驾驶领域进行“降维打击”,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能够让投资人看到自己的造血能力,在新业务上吸引更多的投资,让自己能够活下去。

就连Aurora联合创始人都表示,“我不回避公司可能需要筹集更多资金的可能性。”可见对于烧钱速度极快的自动驾驶公司来说,持续的引进资金就是延长公司的生命线。毕竟账上现存的几亿、十几亿美元,就算精打细算也不过能撑三五年左右而已。

另一方面,也是重要的一点,这或许是当前自动驾驶公司最好的选择。面对大规模落地可能性较大的辅助驾驶技术,自动驾驶公司具有技术上的优势。

很多主机厂逐渐的意识到,L4公司在城市领航辅助驾驶项目上还是有很多的技术优势,更愿意把L4公司作为高阶辅助驾驶的首选。

当前除了特斯拉、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财大气粗的华为外,有能力把城市领航服务落地的公司几乎还没有。而城市领航对于技术的要求很高,从某个角度来讲,就是向L4过渡的一个阶段,因此自动驾驶公司降维做高阶辅助驾驶就会显得更容易一些,也就是行业内所说的“降维打击”。

城市领航服务虽然没有出租车行业市场成熟和规模大,但也是一个近千亿的市场,对于资本市场而言,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特别是对于估值还不是很贵的公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元戎启行测试车队图片)

2022年下半年,市场也传来了喜讯,元戎启行和轻舟智航相继完成了B+轮融资,虽然目前阶段高级辅助驾驶落地的寥寥无几,但是投资人好像对于未来的市场还是很期待。

但对于自动驾驶公司而言,工程能力是比较缺乏的,而工程能力与工程经验是强相关的,一位业内专家表示:“在汽车行业,工程能力更多取决于自身过去经验的积累,短时间很难去弥补,只能靠量产项目去堆。”自动驾驶公司的员工要做到这些,需要拿到项目去进行磨练。

如何让车企买单也是一个问题,车企都希望自己能够拥有主导权,比如上汽曾提出的“灵魂论”,车企不希望自己变成一个代工厂,把“灵魂”完全交给自动驾驶公司。

而且作为一个不靠传统硬件卖钱的商业模式,高阶辅助驾驶还需要更多的探索。

虽然现在看起来辅助驾驶开始风风火火的落地了,但是真正的利润是十分微薄的,一套软件系统不过千把块钱(太贵了客户也不会买账),那么这样的落地如果不能达到一定的数量,能给公司带来的利润也是十分有限的,毕竟现在95%以上的Tier 1都是靠卖硬件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路在何方

从开始的高喊技术领先,到现在的主动降维,自动驾驶公司之所以被迫“越来越务实”,日子过得越来越难,症结究竟在哪里?

首先是需求,自动驾驶在当前的市场上是否有这么大的需求呢?出租车的市场是存在的,但是是否使用无人出租车,其实对于用户而言是无感的。无人出租车并不是一个革命性的产品,而是一个替代性产品。

之前普通大众只是在科幻电影里想象一下而已,突然面对这样的技术,除了科技尝鲜者,大多数人还是持谨慎观望的态度。

而且国内的公共出行体系已经比较完善,这对于呼声很高的Robotaxi来说,至少目前的市场需求是不那么强烈的。

就如原轻舟商务副总裁郝景山所说:“Robotaxi在美国的需求比在国内大,国内的轨道交通、网约车、出租车比较多,对于Robotaxi的需求并没有那么大,而且取车、放车也不是很方便,所以在中国Robotaxi落地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另外一方面是技术,以前是大家不断的鼓吹自己的自动驾驶技术如何先进,似乎谁的技术等级越高、越超前,就越受资方的青睐,然而随着几年的市场验证,自动驾驶公司和投资人都慢慢的清醒了过来。

长尾问题的存在,让这个技术始终无法得到更大范围的泛化,为了打破这个循环,自动驾驶公司开始了降维,开始发力更大规模数据量的城市领航系统。

特别是随着最近爆火的ChatGPT,让所有公司认识到,只有足够大的数据样本,才能让自动驾驶水平真正的达到人类的水平。

就如毫末智行CEO顾维灏所言,“AI模型的演进发展基本上是按照一个线路,先在NLP上做,然后在语音识别上,最后拓展到图像识别,像自动驾驶更多是在图像识别上做这些事情。ChatGPT开始在业界引起关注,核心原因在于其参数规模暴涨到1750亿,并实现了能力的突破,基本达到了人类的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毫末智行人驾自监督认知大模型图片)

对于那些没有能力做降维的自动驾驶公司而言,除了扩大车队规模,取得更多的商业化订单外,智能网联项目或许是一个选择。

车路协同是国内市场的一大优势,曾经被称作在国际市场上实现“弯道超车”的最大希望。而2022年车路协同领头公司的表现确实十分亮眼,蘑菇车联连续拿下了四川、无锡、北京、湖北等多个项目,累计签约金额已经突破100亿元。百度的智能网联项目订单也突破了100亿元,截至2022年三季度,以累计合同金额超过千万元人民币订单计算,百度ACE智能交通解决方案已经被63个城市采用。

不过从另一方面看,依靠智能网连区、车路协同等手段来实现造血虽然可以让公司生存下去,但是也分散了精力,使得单车智能的发展更加缓慢。

国内车路协同的优势能否帮助国内企业成功过渡还有待市场的验证。而且车路协同领域除了蘑菇车联等少数公司表现强劲外,一些公司也出现了问题。

最近有消息称,百度智能驾驶事业群目前正在进行裁员,其下属的车路协同、智能网联和智能交通业务部裁员比例较高。此前,在2022年底的全员会上,李彦宏曾表示,“百度很多新业务都在亏钱,但随着时间推移,大家觉得亏钱是理所应当的”,他指出,这是忽视了商业的本质。

而这样的问题不止百度一家,许多做车路协同和智能交通的公司都面临商业化的问题。

此外有业内人士表示,“智慧交通主要是承接政府项目,前期这个概念炒得很热,政府花了很多钱建设各大先导区,但最终发现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车路协同到目前还没有找到任何可收费业务,此外,受到大环境影响,“今年各大政府对这块投资都犹豫了,很多项目延期甚至直接取消。”

可见这一领域也并不是那么好做,虽然有蘑菇车联的强劲表现,但是如何真正的从落地到实现盈利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些已经不是技术范畴的问题,所以想要大面积铺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那么,如何在这次寒冬中完成蜕变呢?

从自动驾驶公司动作来看,虽然纷纷选择了“降维打击”,但都没有完全放弃自动驾驶业务,“转变”的目的是让自己活下去,而不是彻底放弃自动驾驶。因为不管是辅助驾驶或是车路协同其实也都有自己板块存在的问题,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动驾驶公司的症结问题。

这样做可以实现一些商业化造血能力,同时给投资人继续砸钱的动力。不过如果在新的道路上无法做出成绩,恐怕会陷入又一轮的低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禾多科技行泊一体方案图片)

即便是在新的道路上把技术做好了,面对这个行业现有玩家的竞争也会十分激烈,加上车企对“灵魂”的顾虑,最终能够在市场上占到什么样的位置还很难说。

所以对于想成为伟大的公司而言,基本每一步都不能出太大的差错。自动驾驶公司最终的出路应该还是在L4上面,只有把这个“内功”练好,真正解决技术上的问题,才有可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当然,这也是非常艰难的事情,就如Waymo第一任CEO约翰•科拉菲克(John Krafcik)所说的一样,“(自动驾驶)这是一项非同寻常的苦差事。我想说,这比发射火箭更具挑战性……因为它必须一遍又一遍地安全地进行。”

要做好自动驾驶,把技术打磨到完美的程度,未来的路还很长,自动驾驶公司需要继续坚持去做,才有可能让当初的期望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