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文明,所以文化也是多姿多彩的,比如说各种各样的俗语,彰显了古人的巨大智慧。

其中就有这样的一句古语,那就是:“双春闰月年,三人要躲春”,也就是说在立春这样的特殊时期,有三类人是要躲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人智慧,双春闰月

24节气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很大程度上凸显了古人的智慧,所以它才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是我们中华民族和世界的宝贵财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4节气是中国人民发明的,蕴含了很多有用的知识,不仅包括天文,更包括地理,农耕水利等等。

2023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份,包含闰二月,闰二月是非常罕见的,上一次还是2004年,如今是2023年,隔了差不多20年,这也就意味着今年会有两个立春

立春意味着春天的到来,同时也意味着人们熬过了漫长的寒冬,终于迎来了春暖花开的日子,所以各地也会有各种各样的习俗,来欢迎这个节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巧的是,今年的立春正好处在元宵节前后,所以大家可以好好庆祝一番。

在北方,立春这个节气可能不被大多数人重视,因为即便过了立春,北方的天气还是非常寒冷的,没有任何的生机,总得再过几个月,才会有春天的气息,逐渐回暖。

但是南方就不一样了,只要立春这个节气一到来,就会感受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气息,在还很短的一段时间之内,就会迎来桃红柳绿的春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人总是会跟着节气的脚步逐渐移动,在什么季节里做什么季节的事情,井然有序,不违农时。

而且在古代,由于我们是农耕社会,所以我们遵循的一直都是农历,而不是公历,公历是西方人的发明,但是农历却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历史悠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我们在进行农作物耕种的时候,就会发现跟上公历走是一点也不科学的,反而我们需要跟上农历走。

俗语躲春,有何说法

因为2023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份,会有两个立春,因此也就衍生了这样的俗语“双春闰月年,三人要躲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躲春其实意味着一个人犯了太岁,这是非常不吉利的,因此人们就要从一开始进行干预,躲春就是为了打破这种不吉祥的事情。

三人要躲春,也不是指三个人,而是说三类人,那么第一类人,就是属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些特殊属相的人,比如说属龙和属兔的,在2023年的立春时节,就需要躲春,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就会给自己或者是给自己的亲人带来麻烦,所以大家在这一天都会采取一些行动。

“躲”字就说明了这一天要躲在家里,尽量不要外出,就可以避免祸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类人就是岁数中带九的人,比如九岁、二十九岁、十九岁等等,都是特殊的数字。

第三种就是数字九的倍数,比如十八岁、二十七岁等等,也需要躲春,祈求好运。

这样的俗语和习俗也已经代代相传好久的时间了,不难看出人们对节气的重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在古代,一个人想要平安生存下来是非常困难的,也是需要足够好的运气,即便是能够出生在那些富贵家庭中,能不能够生存下来,还是一个定数,需要看造化。

而对于那些生活在普通甚至贫寒家庭中的人来说,就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人的寿命普遍都不会很长,处在封建时代中,不仅每天要面对艰难的劳动,还有一系列的徭役等等。

再加上没有成熟先进的医疗条件,所以他们不会生长到很老,过早离世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因此,大家就会祈求平安,自然也就延伸出了这些俗语。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耕社会,讲究的是家人团聚、天人合一,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许我们的古人并没有那么大的志向,也并没有赶上工业创新的年代,对于那些小家庭来说,能够过上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长幼有序,父慈子孝,夫妻和睦,这就是很难得的盛世光景了。

所以中国人从小就特别重视这些俗语和习俗,并且一代一代传下去,直到如今。

保护传统,民族瑰宝

也许在一些人看来,这些俗语是没有任何的科学依据的,我们也没有必要那么多的讲究,甚至有些人在看到这些俗语的时候,还会嗤之以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这些俗语和习俗毕竟代表了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朴素心愿,我们也应该表示理解。

很多年轻人都说如今的春节已经越来越没有年味,这是一种客观的说法,我们也没有办法完全否认。

毕竟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生产力的爆发式增长,社会生活节奏加快是一件无法避免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春节作为一种延续了几千年的节日,依旧是有存在的价值的,对于那些传统的习俗,我们也不应该漠视,而是要学会保护。

我们在不保护的同时,有的国家已经抢先一步,提前开始保护了,比如说韩国。

今年春节最大的争议就是到底是春节快乐,还是中国春节快乐,在大英博物馆,官方甚至可以明目张胆写出韩国春节快乐,这是对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极大的侮辱和挑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中也就射出中华文化的保护和发扬之路还是非常艰巨的,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努力。

一再压缩的春节假期、长时间的通勤返工路等等,都是人们感受不到春节的快乐,感受不到年味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我们的官方在呼吁我们要保护我们传统节日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在某些方面做出一定的改变?这样人们才能更好享受这些节日大家的快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制造这些俗语之外,古人还制造了很多日常生活中中的俗语,比如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都是很重要的指导法则,能够在生产生活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除此之外,各种风俗也是古人很著名的代表作,集中了他们所有的智慧和力量,即便跨越千年,依旧在熠熠生辉。那么大家有何看法?欢迎留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