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兵打仗之人既有传统的战术可循,又得时常险里求生。只有将兵法运用到极致的将军才能做到用兵如神,像平庸的将领很少会选择去冒险。而在朝鲜战场上就有位将军做到了用兵如神这一点,他利用敌人的心理反套路敌人,虽然过程非常冒险但却仅用十几分钟就拿下了胜利!

就连苛刻到极为挑剔的“军神”刘伯承都说给他打了满分,他就是吴信泉,湖南平江人,在抗日战场上担任过新四军旅长,解放战争中担任四野军长,也担任过最好指挥官。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最杰出的军事指导员,就是他创造了这场有惊无险、反其道而行的战争,并取得了 战争的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样他一生中最引以为傲的就是飞渡临律江,那时是抗美援朝时期,他担任志愿军第39军军长、第39军军长兼政治委员、西海岸指挥部副司令等。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此次战役中让刘伯承得到满意的“神奇”之处!

吴信泉一生中引以为傲的战役——飞渡临律江

1950年12月,在彭德怀的指挥下我军成功地打完了第二次战役,本该是一件高兴的事情但敌人却是如此的狡猾。我方志愿军虽然在战场上取得了胜利,但大多数的战士们都处于疲惫不堪的状态,还没有来得及地进行休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敌军就是认定了我军的状态不佳,因此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利用“先停火,后谈判”的假话为自己赢得时间补充兵员,实则只是在拖延时间。等到他们的援兵到了,战争随时都有可能会一触即发。

果不其然,第三次战役迫在眉睫,因为我方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两战告捷,而联合国军也因为打不过我方被赶回“三八线”以南,他们在第一线展开了8个南朝鲜师,美英主力部队则在退守在第二线提出“先停火、后谈判”的套路,企图养兵蓄力择日再战。

双方形成了对峙的局面,但一直这样下去也不是一个办法,摆在当下的就是如何打破美军的“白日做梦”。他们以为自己的计划可以为自己赢得时间等待援兵,事实上美军的这点小伎俩是无法将我方骗过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方志愿军虽然知道敌军此地是带着阴谋来谈判的,但我方并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他们耗着。因为当时我军也面临着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经过两次战役,我军部队疲惫不堪、伤员不断增加。不仅如此时近冬季我方冬装匮乏、弹药不足,如果想要以此状态展开第三次战役战场获利的可能性非常的少。

因此彭德怀总司令曾经在电报中向毛泽东指出了这些问题,并提出:“不过‘三八线’,部队就地过冬整修的建议。”当时,毛主席是站在国际高度上看待问题的因此断不能暂停进攻的,所以他在第一时间就驳回了彭德怀的意见。

请不要提出过冬休息的口号”,此后毛泽东又命令彭德怀立即发起第三次战役,要以最快的速度突破“三八线”。虽然,彭老总的心里想法和主席的不默契,但军事行动必须服从于政治安排。所以,彭德怀总司令二话没说就开始部署“第三次战役”,打算继续向三八线以南推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0年12月22日12时,志愿军总部正式下达了部署第三次战役的命令,其中指出:“坚决以歼灭临律江东岸迄北汉江西岸地区一线布防之南朝鲜第一、第六、第二以及第五师一部为目的,兵分左右两路纵队向南突进。

以第三十八、第三十九、第四十、第五十军配属六个炮兵团为右纵队,统一由志愿军副司令员韩先楚指挥,担任攻歼东起永平(含)西至高浪浦里地段南朝鲜第6师、第1师。而摆在他们面前的却是一个大难题,因为如果想要完成这一个任务,第三十九、第四十、第五十军就必须面临着强渡临津江这一难题。临律江是什么地方,为什么会被说是一大难题呢?

临律江是汉江的支流,其位置在汉城以北的75公里处,中游江面刚刚在三八线上,因此这里才被志愿军当作即将突破的地方。但临律江的险可不是闹着玩的,它的江面宽100-150米,深约1-2米,其南岸的高度为70-10米的悬崖峭壁,说这里是“天险之地”应该不过分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志愿军要面临的就是在这里完成熟悉地形、掌握敌军的兵力部署以及火力配备等任务,究竟难不难光是想想就觉得堪比登天了。大家此时心里都没有底,因为谁也不知道在这里会发生什么,就连一点优势都沾不到边。

这时,39军的军长吴信泉决定先人一步开始计划,于是他命令116师师长汪洋:你师第348团提前出发,从驻地平壤出发到九化里以南,执行突破临律江的侦查任务。就这样,348团接到上级的命令之后,立马开始实施从平壤出发急奔临律江。

348团经过7天的时间终于到达了临律江地区,他们分成6个连的兵力进行分布式的侦查,在此期间他们的收获也是蛮大的。他们在侦查的时候被南朝鲜1师的警戒部队发现了行踪,因此的348团直接一不做二不休将他们部队给灭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顺便还将有利于侦查的地点都控制了起来占领先机,多次打击敌人的侦查部队,让他们有苦说不出。而且,在战斗的过程中我军还俘获了5名敌人,通过电报军长吴信泉那边也第一时间获取了348团侦察的具体情况。

因此吴信泉基本上掌握了南朝鲜1师的兵力部署以及火力配置的情况,但是我方这边在准备备战的时候,敌军也在为了作战做准备。吴信泉通过侦察员的情报发现,南朝鲜1师正在派出侦察部队打探我军的部署情况。

不仅如此他们还打算凭借着临律江的地形优势加固阵地,而吴信泉得到敌军的大致部署后很快就洞察其奸:他知道南朝鲜第1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守住麻田、议山公路,为了防止我军会从此初突破,他们会沿着公路突进经积城、马智里,威胁东豆川侧后,甚至直插汉城。

因此白善烨的部署下他会重点防止我志愿军从左翼突破,把预备队第15团放在沿积城——马智里公路两侧,之后利用这条线的高地构成第二道防御阵地。这样不仅可以很好地控制积城——马智里公路,还可以有效地做到阻止我军向其纵深发展,全力阻止我方志愿军过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做他一方面利用临津江水阻隔远程炮兵的射击,又可以阻止我志愿军后续部队的继续跟进,另一方面严令左右两翼第11、第12团跟踪侧击,后将我军的突击部队歼灭于舟月里以南、积城以北区域。

总的来说,白善烨这个指挥官不仅考虑到了如何阻止志愿军过江,也考虑到一旦前沿战斗失利就利用地势在后方设下埋伏等着对手钻进来。他的心思缜密起来,那确实是难以发现漏洞,而且不得不承认的是白善烨这个人用兵确实是有一套的,但遇到吴信泉还是稍微有些逊色的。

此时,南朝鲜第1师正在拼命地加固在朝鲜战争爆发前的防御阵地,时间到了12月下旬的时候,南朝鲜第1师已经在临津江南岸形成了纵深约9公里的三道防御阵地,甚至在沿江陡崖上也有一道连续堑壕,并且在各个高地上均构筑有堑壕、土木火力发射点等防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阵地前沿都有2-3道的铁丝网拦截,守备要点均筑有明暗地堡,同时还有交通壕和隐蔽部的存在。武器装备方面他们也是下足了功夫,有轻重机枪、无后座力炮、火箭筒等,为了阻止志愿军渡江,他们也是无所不用其极昼夜以炮火封锁江面,破坏江面的冰层。

甚至在临津江南北两岸地区,南朝鲜第1师还设有大片的雷区,混合布设各种地雷,每天上午的时候还会安排小分队偷偷的渡江,侦查我方阵地前沿实施侦察,直到黄昏的时候才会离开。

美军的飞机也会时不时地在临津江的上空飞行,说白了就是在观察我方志愿军的动向和战术部署,但这种行为对于我们而言无疑是一种挑衅,因为就连联合国军新上任的第八集团军总司令李奇微也绕着临津江进行飞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军因为在空中并不占优势,因此只能看着他们飞,但心里想着的都是迟早有一天把你打下来。再来看看当时朝鲜半岛的环境,冰封雪原,整个地区就好像是冰雪的世界一样。在那里最低的温度可以达到零下25℃,并且地上面时常会积起20—40公分厚的积雪。

此次强渡临律江对于吴信泉的考验还不止这点,敌军航空兵每日都会准时出现在我军上空,并且轮番进行侦察、轰炸、扫射,甚至为了防止志愿军在夜间展开行动,“联合国军”们在每天晚上6点之后,就会使用照明弹、照明雷、夜航机、探照灯等设备,对这临津江以北浅近纵深实施无死角的监视。

敌军如此谨慎我军应该如何进行突破呢?当时气温严寒,我军要想在这个时候修筑公路、工事、运输物资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并且因为气候的原因,连一个遮挡物都没有,我军想要伪装起来的几率小得可怜。

这下可就有点犯难了,敌军已经准备就绪随时都有可能对我方发起进攻,而我军此时面临的问题一波接着一波,还没来得及解决当下的问题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吴信泉这次可是真的走到了一个“死胡同”里,再不想出解决的对策很有可能就会被敌人解决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2月25日,在“三八线”以北的军部所在地石里,第39军在当晚召开了一次党委会,在此次会议上吴信泉先是宣读了中共中央军委毛主席在12月4日、6日、13日关于“向三八线进击”的电报精神,后又开始和各军师长们研究飞渡临律江战略部署的问题。

本来吴信泉是准备让第116师和第117师各配属一个炮兵团,并肩作战。但是,116师军长汪洋提出了一个新奇想法后,彻底改变了吴信泉对战事的看法。他的主要意思就是,用2个团在“东段”(右翼)上进行突破,并且由116师主要负责这一任务。

说白了,这是一项铤而走险略带疯狂的计划,稍有不慎很有可能就会被敌军包围。果不其然,汪洋的提议很快就被大家一致否决了,只有一个人站出来力挺他的想法,他就是军长吴信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决定由116师担任此次主攻的任务,而117师则作为助攻,执行穿插任务,115师则为预备队伍。见有人还有异议,他便说道:“白善烨一直担心我们志愿军会在他的左翼(西段)强渡,我们何不来个将计就计,就在他的左翼弄出一点动静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之后再来个出其不意、声东击西、反常用兵!

很快吴信泉就将这个计划通过电报的形式上报韩先楚,韩先楚看后没有作出任何改动直接同意了这个战略计划,而且在后来的时候不难看出来彭德怀总司令也很认同这一想法。战役发起的时间很快也确定下来了“1950年12月31日下午17时”,右纵队4个军担任歼灭南朝鲜1师、第6师的任务,而39师则左右开弓。

在会议中提出的“出其不意”的前提就是在敌人没有发现的情况下,因为如果敌人一旦发现了我军的部署计划,那简直就是“灾难现场”了,那些渡江的志愿军很有可能就会成为敌军的活靶子,后果如何相信已经不需要过多详细的介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39军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土工作业迫近战术。这可是39军的老传统了,依靠着这一技能成功地组织了靠山屯、昌图、彰武、义县等地的攻坚战。因此说土工作业是39军攻无不克的“法宝”也不夸张,因为事实就是如此。

土工作业的“险”和“奇”

但是,这次的土工作业和往常有很大的区别,之前土工作业都是在极其隐蔽的地方的进行的,而现在在朝鲜战场上必须终日在敌人航空兵侦查的情况下进行,其难度确实比以往都要大的多。

特别是开挖作业需要寻找合适的地形地貌,并且挖后土石的处理工作也不能落下,对此吴信泉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如果早上开工会增加暴露的可能性,太晚了就会影响我军发起战役的时间,因此必须要想出一个万全之策应对。

所以,在土工作业开始之前吴信泉就告诉116师要精准的计算时间,并且对开挖的阵地也需要进行仔细地观察绝对不能出现一丝的纰漏,在战斗开始的前三天我军终于有了动作,116师组织了二分之一的志愿军战士进行土工作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土工作业不愧是39军的“法宝”,仅仅几天的时间他们就创造了奇迹,究竟是怎样的成绩才能被称之为奇迹呢?116师在距离敌军150米-300米、正面宽2500米、总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的地域,构筑了316个隐蔽部、3000个防炮洞、18个营团指挥所、50个弹药器材储藏室、以及80个炮兵发射阵地。

不仅如此,这里还可以容纳7个步兵营、6个炮兵营以及8个炮兵连,约8000人左右,就想问问这样的数据算不算奇迹呢?能在敌军眼皮子底下将任务进行得这么顺利的还要看我方的志愿军战士!

12月29日,吴信泉、徐斌洲等军长来到116师检查的准备工作,他们看了之后都非常的满意。准备工作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现在就只需要等待合适的机会了,次日吴信泉命令116师所有部队都转移到地下。

就这样,一夜的时间地面上没有一兵一卒,所有人都转入到了地下,最关键的是他们还保留了地面上完整的地貌,随后一场大雪将116师隐藏的很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2月31日,116师各团的司令部参谋进行了检查,密密麻麻的交通壕和电话线都全部用冰雪做好了伪装,炮车也用雪进行隐藏。现在天才微微亮,这意味战士们必须熬过这个白天,在这个白天里他们不能让敌人发现,更不允许暴露自己的位置。

但是,部队的人这么多尽管纪律再严格,难免会有人不小心暴露位置,因此为了转移敌人的注意力,他们准备好步枪,时不时的就会进行零星的射击吸引敌人。团结才是力量,光有一个116师要想圆满地完成任务,还会很具有挑战的。与此同时,第39军的115师和117师分别派遣了一个营的兵力在砂尾川、石湖方向安排了佯攻,配合116师的行动。

下午五点是一开始定好的进攻时间,可是第116师的师长汪洋提出了意见,因为他发现敌军在16点40分的时候会在我军上空低飞侦查,是攻打航空兵最好的机会,并且那时的天还更亮,方便我军进行瞄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信泉听后也觉得是个不错的提议,当即就汇报给韩先楚,韩先楚对此并没有意见同意提前进攻。就这样时间很快就到了16点40分,第116师接到命令准备开炮,一发一发的炮弹准确无误地射向敌人的阵地。

一时间敌人还没有回过神来,我军就已经将他们一些重要的工事和火力点悉数摧毁,这时116师的突击部队趁着敌人还没有反应过来,当即就用最快的速度将江岸的地雷全部排除。17点3分,为了迷惑敌人116师346团在左翼发起了进攻,五分钟后4个连队就突破了临律江。

他们突破了临律江后,用最快的速度到达江面的南岸,消灭江边敌军残余的火力点。就这样,我军成功地拿到了战场上的主动权。17点14分,第115师也从右翼突破,紧跟117师过江,并且迅速地切断了南朝鲜第6师最后的退路。

此时,南朝鲜军依旧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还处于一种懵的状态,说实话我们要的就是你们啥都不知道,直接用实力和智慧碾压你们。这时,四周都响起了我方志愿军冲锋号的声音,几乎在一瞬间南朝鲜溃不成军,全部都只顾着逃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捷报传到吴信泉这时,他不禁高兴道:前前后后不过十几分钟的时间,4个突击队就成功强渡临律江,打开了战场上的突破口,真是“飞渡临律江”啊!

要说此战最懵的还要说白善烨了,他在后来的回忆中说道:“四周响起了锣鼓和冲锋号的声音,密密麻麻的大军从前后猛地袭来,我方的士兵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在整个战争期间,让我感到最糟糕的只有这一次。”这就是我方志愿军的实力,看谁还敢小瞧我们。

1951年1月2日,南朝鲜部队全部溃退,美军也被我军的阵势吓到了紧随其后。我军自然是不会放任着他们到处乱奔达的,因此39军军长吴信泉当即就派第116师乘胜追击,务必要将他们歼灭。

就这样,第116师一夜疾行15公里,在途中将南朝鲜的第1师的2个团击溃,同时又歼灭了美军第24师第21团一部,歼灭英军第29旅2个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月4日天刚亮的时候,348团和347团3营和师部行至牛耳里。当天下午,348团副团长周问樵率领前卫部队,率先进攻汉城,并且成功占领了南朝鲜总统府!

对于吴信泉这次指挥的战役,志愿军副司令员陈赓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将“飞渡临律江”战役总结为“三险三奇”大致的意思是:

其一:此次的突破口选的很“险”,同时也选的很“奇”。在吴信泉的指挥下却将一步险棋下得如此的稳,最重要的是他利用“敌人觉得志愿军不会从右翼进攻”的心理,反其道而行将敌人套住,一招声东击西将敌人耍得团团转。

其二:进攻阵地选的还是出奇的“险”。吴信泉不计后果地将8000余人的攻击部队采用“土工作业”的方式隐藏在河对岸。这个过程非常考验战士们的默契,一旦被发现那就不得了了。而敌人不仅没有发觉,就连美国统帅李奇微都没有发现端倪,这招才是我军制胜的关键一步。

其三:炮兵阵地选的“险”,吴信泉敢于大胆地将五十余门火炮放在距离对岸的300米的前沿进行炮击,丝毫没有一丝担忧会被敌军发现,并且准确地将敌人筹建许多的阵地摧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5年,全军最高学府“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的学员们在研究和学习一些经典的战役。在他们讨论到由吴信泉领导的“强渡临津江”时,对于突破口的选择引起了他们激烈的争论,各有各的理由,大家争论得火热朝天。

院长和刘伯承元帅听后赞不绝口地说道:“39军的这个突破口选得好,应该打个满分!”后来,总参谋部、军事学院出版了《第116师高浪浦里东南地区进攻战斗总结》,以此作为师进攻的典型战例供院校和部队学习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