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悬殊的胜负都来自全局或局部的攻守失衡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

1950年底,李奇微被从美国陆军参谋部调至朝鲜半岛,接替刚刚因车祸丧生的沃克,担任美第八集团军司令,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真正对手,来了。

此时的美军上上下下已经被志愿军打懵,“联合国军”司令麦克阿瑟脑中已经有了撤往日本的想法,美军士兵更是对志愿军毫无办法。

志愿军吃苦耐劳,不怕牺牲,战术灵活,擅穿插渗透,擅夜间突袭,当时没有夜航系统,美军在夜晚遭遇志愿军突袭时不能呼叫空军支援,面对神出鬼没的志愿军夜袭,美军常常乱作一团。

美军对于夜间突袭的志愿军没有办法,这便是一种攻守失衡。

志愿军在前两次战役中常常使用诱敌深入的战术,志愿军将轻敌冒进的美军分割包围,而后集中局部优势兵力对美军进行围歼,这也是局部的一种攻守失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狂妄自大的麦克阿瑟一开始认为美军对志愿军将是一场屠杀,根本不需要战术,等到两次大战失败后心态崩溃,认为美军除了扩大战局或使用原子弹外毫无办法,这种极端的心态让他不会去研究这种攻守失衡,但是麦克阿瑟不会,不等于别人也不会。

攻守失衡与磁性战术

李奇微知道,美军的武器装备远强于志愿军,双方的攻守失衡只能来自于志愿军更加顽强的战斗意志和更加灵活的作战技巧。

李奇微开始想方设法去弥补甚至逆转这种攻守失衡。

他视察每一个阵地,告诉美军士兵要学习对手志愿军的吃苦耐劳精神,为了鼓舞士气,他的肩膀上一直挂着一颗手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奇微开始研究志愿军,他发现志愿军虽然作战勇猛,战术灵活,但是后勤补给能力远远逊色于美军,武器弹药和口粮常常只能随身携带,只能坚持一个星期左右。

于是李奇微打算以“磁性战术”应对志愿军的“礼拜攻势”,具体做法包括:

1.如果志愿军攻势太猛,美军可有序撤退,但不要与志愿军距离太远,可以借助飞机坦克火炮层层抵抗,对志愿军进行长期消耗。

2.如果担心志愿军发动大规模夜袭,可先行撤退30公里,等待天亮再与志愿军决战,至于为什么后撤的距离是30公里?那是因为30公里是志愿军一夜急行军的极限。

3.志愿军虽然战斗力强悍,但是武器装备明显不及美军,且弹药有限,所以美军如果被志愿军包围,不能自乱阵脚,可以先依托坦克与装甲车进行抵抗,然后呼叫空军进行空中支援。

4.志愿军的一轮攻势达到一周左右时,可以尝试进行反击。

李奇微要求美军要像磁铁一样黏住志愿军,这种战术很讨厌,但是确实管用。

这种的战术思想,让志愿军擅于夜袭优势被削弱,志愿军对美军的攻守失衡也开始被削弱。

除了这样的战术外,李奇微吸取了麦克阿瑟轻敌冒进的教训,他尽量让美军保持整齐的队形稳步向前推进,不给志愿军留下穿插渗透,分割围歼的机会,双方的攻守失衡进一步被削弱。

在这样战术的指导下,美军先放弃汉城再发起发起,志愿军发现攻击达到极限后也开始有序撤退,于是,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的整体呈现出美军稳步进攻,志愿军且打且退的局面,双方都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攻防,所以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攻守失衡,局部战役上双方也是各有胜负。

志愿军与美军各有优势,彭老总与李奇微也都是名将,如果双方都有组织地摆开阵势进行对决,战场上不会出现大规模的攻守失衡,也就不会出现悬殊的胜负。

所以第四次战役的结果是双方谁也没占到太大便宜,但是,在之后发生的第五次战役情况却发生了明显改变。

第五次战役中,志愿军一度深陷险境,幸亏有两支志愿军队伍拼死挡住快速进攻的美军,一路是在铁原阻击美军的第63军。

而另一路则是第20军的第58师,他们阻击美军的地方,叫华川。

“狠人”与猝不及防的反击

1951年4月下旬,志愿军的一线作战部队达到3个兵团,再加上朝鲜人民军的3个军团,总兵力达到60万,与“联合国军”相比,兵力上占据优势,于是,志司决定主动发起一次进攻,争取消灭美军几个师,于是,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正式打响。

在志愿军发起进攻之前,美军内部发生了一件大事,原“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因为反复扬言要对志愿军使用原子弹等一系列问题,被美国总统杜鲁门解除职务,接替他的人正是在第四次战役中与志愿军交手的没第八集团军司令李奇微。

李奇微务实且谨慎,十分不好对付,李奇微升任“联合国军”总司令后,他的第八集团军司令的职务由范弗里特接任。

范弗里特是个不折不扣的“狠人”,与李奇微一样,他打仗十分务实,且范弗里特身上有一股子野蛮、粗鄙的劲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范弗里特

但范弗里特绝不是个莽夫,他狡黠而果敢,在第五次战役中,让志愿军陷入险境的正是此人。

第五次战役打响后,志愿军一路前进,美韩军且战且退,志愿军也取得了不错的战果,但是,受困于后勤,战役进行到1951年5月21日时,志愿军进攻已达极限,只能停止进攻,准备有序撤退。

到目前为止,双方仍未出现大规模的攻守失衡,如果志愿军有序撤退,那么第五次战役就会大致重复第四次战役的过程,但是,“狠人”范弗里特却抓住了志愿军的漏洞。

当时,在进攻到撤退的转换过程中,志愿军完成这一过程的速度稍慢,担任运动防御的断后部队,有些未能马上进入防御阵地,有的虽然已经进入防御阵地,但是未能控制周围重要的公里等交通线。于是,志愿军各部之间短暂的出现了缝隙。

这个短暂的缝隙,造成了志愿军与美军之间一瞬间的攻守失衡,但这个稍纵即逝的攻守失衡却被范弗里特牢牢的抓住。

他命令美军集中4个军13个师的兵力,实施全线反扑。以摩托化步兵、炮兵、坦克组成的"特遣队"为先导,在航空兵掩护下,主要沿汉城至涟川、春川至华川、洪川至麟蹄公路,多路向北推进。

范弗里特利用美军机械化部队行进速度快的优势迅速对撤退中的志愿军实施分割包围,介于志愿军在战争前期常常使用该战术,让人难免有些怀疑,范弗里特此举是学习了志愿军。

美军分3路进攻志愿军。

西线美军第1军向志愿军第十九兵团64、65军发起攻击,中线美军第9军向志愿军第十九兵团63军、第三兵团展开反攻,东线美军第10军向志愿军第九兵团发起大规模反攻。

美军各部以强力装甲部队为先导,组成一支支装甲特遣队,对撤退中的志愿军各部之间的空隙穿插分割,企图切断志愿军退路,分割包围志愿军于撤退途中。

按照范弗里特的构想,3路美军中,向春川、华川突击的美军第9军是重中之重,因为中路美军一旦取得突破,美军就可以分开东西两路志愿军之间的联系,并分别对两路志愿军进行分割合围,一旦美军这一战略构想得逞,志愿军将受到十分重大的损失。

由于美军行动太快,当时志愿军的多支部队都对局势发生的重大变化不甚了然,20军58师亦是如此,当美第9,第10军准备联手对志愿军形成合围之时,58师正按照命令通过华川向北撤退。

没有命令的阻击

1951年5月27日晨58师大部已经通过华川,但在队伍后面的师长黄朝天从附近的密集炮火判断出:附近有美军,志愿军的撤退队伍可能被正在被美军分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8师师长黄朝天

此时,58师接到的命令是通过华川向北撤退,这个命令很容易执行,只要按照原来的路线,以正常的速度,58师很快就会通过华川,美军的包围圈也兜不住58师,58师会很安全,即不会与装备精良的美军交手,也不会受到上级的指责,因为他们是在正常执行命令。

但是,如果58师继续北撤,后面的兄弟部队,可就危险了。

58师身后,有第九兵团的其他部队,华川是第五次战役的后勤中心和交通枢纽,里面有不能快速转移的兵站、医院、伤员和物资,一旦华川被占,这些兄弟部队处境都将十分危险,且拿下华川后,美军的机械化部队就可以快速的向金城地区推进。

怎么办?这是摆在58师面前的一个问题,师长黄朝天和政委朱启祥很快判断出的形势的严峻,随即下令:停止北撤,收拢部队,就地阻击美军,掩护后续部队转移。

这个决定可不是那么好下的,因为58师是临时改变计划,在华川地区对美军进行阻击,没有像样的防御工事,粮草弹药也不足,大概率也不会有后援。

但是形势已危如累卵,58师不能有丝毫的犹豫。

向华川扑来的美韩军有美第7师,第24师,韩军第6师,共计约2.8万人,而58师并不满编,此时能够直接参战的只有约7000人。

按照上面的理论,华川一地的局势来看,双方毫无疑问处于一种攻守失衡的状态,但是为了不让全局的更大的规模攻守失衡出现,58师只能选择顶住。

美韩军优势巨大,有远多于58师的飞机、坦克、火炮,而58师能够用来弥补这个巨大劣势的只有勇气、热血、牺牲和汗水,以及智慧。

敌众我寡,敌强我弱,但是仗得打,要尽可能迟滞敌人,拖住敌人。

此时,美第7师先遣部队已经进占华川,58师只能边打边部署了,58师很快做出反应,以第173、第174团为第一梯队,第172团为第二梯队,同时以第一梯队的部兵力抢占华川以北要点,迟滞美军行动,掩护师主力迅速展开。

58师兵力不及敌人,想坚守尚成问题,但是师长黄朝天作为身经百战的老将,深知攻守之道,一味坚守就是守死,防御战也必须结合进攻。

志愿军擅夜战,58师趁着夜色以一个加强连一举歼灭了美第7师的先遣队,重新占领华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阻击战打响前,58师的官兵就开始紧锣密鼓地抢修工事,时间有限,工事修建先前沿后纵深,兵力、武器装备有限,为了让不多的士兵和武器都发挥出最大的优势,58师采取兵力前轻后重,火力前重后轻的方案。

27日美韩军向华川发起的进攻均被58师打退,到了27日晚间,志司对58师下达的在华川阻击美军的命令终于传至阵地上,而此时,58师已经自发阻击美军将近1天。

面对近在眼前的重创志愿军的绝佳机会,美韩军又岂会放任这样的好机会白白溜走,28日,美第7师、第24师,韩第6师借助空中优势及炮火优势向58师前沿阵地发起猛攻,58师死战不退,战况十分惨烈,仅仅一天的恶战,一线的173团和174团就承受了巨大的伤亡。58师被迫调上预备队172团加入战斗。

29日,172团加入战斗后,立即与174团一同向美韩军发起反击,并一举夺下多个高地,173团也发起反击,并救下数支经华川向北撤退的兄弟部队。

30日晚,后续部队全部通过华川跳出了美军的包围圈,范弗里特的计划失败了一半。

为什么说是一半,因为此时的第九兵团大部虽然已经跳出了包围圈,但是还没有构筑起坚固的防御阵地,若美军快速通过华川继续追击,仍可扩大战果,但是已经坚守3天的58师又岂会给美军这样的机会。

兄弟部队已经陆续跳出包围圈,58师不必非得死守前沿阵地了,可以在更广的防线上有更大的闪转腾挪空间,58师遂采取了层层退守的方针想尽办法迟滞美军,拖住美军的脚步。

6月2日58师放弃前两道防御阵地,转入团预备阵地,继续抗击美军,此时,美军已经对华川进攻了7天,但是只前进了4公里,但此时58师同样遭遇了巨大的损失,同时,58师又遇到了一个新麻烦:58师断粮了。

但美军的攻势仍然不减,我58师将士忍受着饥饿仍与敌人周旋,战至6月5日,已经断粮3天的58师放弃团预备阵地,撤至最后的师预备阵地,此时,58师官兵已经到达极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便形势已经危机至此,黄朝天师长仍能灵活运用以攻为守的战术,在6月6日向美军发起大规模反击,这次反击鼓舞了士气,挫败了美军的攻击嚣张气焰,打乱的美军的进攻的脚步,很好的迟滞了美军。

此后3天,美军又向58师阵地发起数次进攻,但均被58师官兵顽强挡住,6月8日晚间,60师接替58师阵地,58师圆满完成阻击任务。

至此,58师身后的兄弟部队已经构建完了防御工事,美军与志愿军之间的攻守平衡再次建立,美军即使继续前进也占不到什么便宜了。

华川阻击战是抗美援朝第5次战役中58师全体官兵在没有接到命令的情况下为了掩护兄弟部队撤退而自发进行的一场阻击战,其极大程度上迟滞了美军,为了志愿军重新构建完善的防御工事争取了宝贵时间。

虽然不及西线上的铁原保卫战有名,但华川阻击战同样意义非凡。

志愿军官兵通过华川、铁原两场以少敌多的阻击战向美军证明了一个道理:即使美军在武器装备,甚至兵力上占尽优势,即使美军指挥官指挥得当,抓住志愿军的一些破绽,创造出一些局部甚至全局的攻守失衡,中国人民志愿军仍能以顽强的意识将这种攻守失衡抹平。

志愿军不同于日军

在与志愿军交手前,美军的上一个对手是日军,日本同样是东亚国家,日军同样悍不畏死,甚至很多时候明知是死,也要来一次“万岁冲锋”,于是,包括在几年前的太平洋战争中击败日军的麦克阿瑟在内,美军中的很多人认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作战风格应该与日军差不多。

在打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美军方曾这样总结他们的对手日军:日军只知道机械服从,没有独立的思维,当战场形势与他们预想的一致时,他们的组织性很好,但是一旦局势与他们预想的不一样,他们马上不知所措。

英美方面将日军这种作战风格形成的原因归结为东亚地区的儒家文化抑制个人思维,让战争中的军官和士兵缺乏想象力,所以虽然悍不畏死,但却难以应对战场上的变故。

然而,事实证明,他们错了,将日军的作战风格延伸到所有东亚军队,尤其是延伸到志愿军身上,实在是错得离谱。

华川阻击战,58师将士以一场没有接到命令的阻击战告诉美军:志愿军的勇敢与日军那种在军国主义思想洗脑下的勇敢不同,志愿军将士身上有着一种大局观,为了保家卫国,为了战争的胜利可以舍生取义,这与日军那种对天皇的狂热效忠是截然不同的。

不同的出发点决定了不同的结局,以狂热的军国主义思想支撑的日军虽然可能在短期内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但其战术注定死板,随着时间的推移,终会成为强弩之末;而以保家卫国信念支撑的志愿军,则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一个个好的战术,一个个战场上的神来之笔会如泉水般不断涌现,这也是美军能够战胜日军,却无法打败志愿军的根本原因。

从长津湖,到三所里,龙源里,到横城,到铁原,华川,到上甘岭,中国人民志愿军一次次向世界证明:如果中国军队已经被组织起来,如果中国军队已经下定决心要与一个对手决一死战,这个对手一定不会好过,即使他们是世界上最强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