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的八旗军由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在清太宗皇太极手上进一步成型。顺治元年,也就是1644年,清军正式入关,在与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合围、击败李自成的大顺军之后,定都北京。

但作为从关外起家的少数民族政权,满清最高统治者面临着一个很大的治理难题,那便是彼时明朝刚亡,汉人尚未从心底认可他们这些从白山黑水来的女真人。

因此,如何依靠有限的军事力量维持住国家的正常社会秩序,便成了满清最高统治者面临的一个突出的难题。因为在满清最高统治者的心中,对汉人是忌惮防范的,生怕哪一天又被汉人赶出关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八旗军

所以,满清政权不得不在军事上采取措施防范汉人,这些军事力量的中坚便是从关外带来的八旗军。

清军入关时,八旗军总数大约在20万左右,这支队伍是满清皇族最信赖、最可以倚重的力量。但毫无疑问,20万人要做到在全国各地进行面面俱到的驻防,显然是不现实的。

那么,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这20万八旗军的作用呢?

思来想去,满清最高统治者决定将八旗军一分为二,一个是禁旅八旗,另一个是驻防八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八旗军服

至于为什么叫禁旅,为什么叫驻防,主要还是依据驻防的地域不同进行划分。禁旅八旗主要是拱卫京师,驻防八旗就是将八旗兵派往各省驻扎。

从重要性来说,禁旅八旗无疑比驻防八旗更重要,因为其主要负责拱卫京畿。

从人数上说,禁旅八旗的人数占了八旗兵总数的一半以上,规模常年都稳定在10万人以上。

从防御方式上看,禁旅八旗主要通过守卫北京各个城门的方式,卫戍京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镶白旗

按照《钦定八旗通志》的说法,左翼四旗中,镶黄旗守安定门,正白旗守东直门、镶白旗守朝阳门、正蓝旗守崇文门。

右翼四旗中,正黄旗守德胜门、正红旗守西直门、镶红旗守阜成门、镶蓝旗守宣武门。

而禁旅八旗之外的八旗军力量则是驻防八旗,驻防八旗主要负责驻守北京城以外地区。

驻防八旗又按照守卫的区域不同,大致分为畿辅驻防、东三省驻防、各省驻防、新疆驻防几大板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镶红旗

畿辅驻防主要是驻扎在北京城周边,对于清朝最高统治者而言,自身的安全最为重要,因此,对畿辅驻防也最为重视。

畿辅驻防是驻防八旗中布局最早的。早在顺治入关的时候,畿辅驻防就开始布局,一直到康熙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674年,畿辅驻防基本成型。畿辅驻防就成为了满清王朝除了禁旅八旗之外,拱卫京师的第二道防线。

那么,畿辅驻防的兵力密度有多大呢?

根据嘉庆时期颁布的《大清会典》显示,畿辅驻防共设置了25个驻防点,分别布置于直隶中北部以及长城沿线各关口,八旗兵人数多达近9000名,从人数规模、士兵密度上,远远大于其他的布防区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镶黄旗

而且考虑到忠诚度和可靠度,畿辅驻防的八旗兵几乎都是满、蒙籍的兵士,八旗汉军不参与畿辅驻防。

因此,从驻防时间、兵力构成角度看,在满清最高统治者的心目中,畿辅驻防无疑是最重要的。

除了京畿之外,驻防地方的八旗兵还被派往顺德、济南、德州、临清、徐州、潞安、平阳、蒲州等地,后来逐渐扩大到各省的重要城市。

这里的八旗驻防军不包括东三省驻防和新疆驻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镶蓝旗

八旗驻防军从级别上看分为三个等级,八旗将军、八旗都统、八旗副都统。

设立八旗将军的驻防地点有九个,浙江杭州将军、江苏江宁将军、湖北荆州将军、四川成都将军、福建福州将军、广东广州将军、甘肃兰州将军、陕西西安将军。

值得一提的是,八旗将军的级别很高,是从一品衔,高于没有加尚书衔的总督,也算是封疆大吏。

这九个八旗地方将军与东三省的盛京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是不同类型的将军,毕竟对于满清政权来说,大部分区域处于关外的东三省具有特殊的意义,需要单独来讲。

图片来自网络:正白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正白旗

设立八旗都统有两个,热河都统和直隶张家口都统。驻防八旗的都统级别同样很高,是从一品衔,与驻防将军是同一个级别。

设立八旗副都统的有四个,甘肃凉州副都统、直隶密云副都统、山海关副都统、山东青州副都统。驻防八旗的副都统是正二品衔,低于八旗将军。

可以说,以上十五个地方是清代八旗驻防军防守的重点区域,都是枢纽城市或者水陆要津,可以说是皇帝最为重视的地方。

那么,除了这十五处地方之外,八旗兵在其他地方就没有驻军了吗?也有,不过级别和兵力部署上就不像以上者十五个地方那么受到重点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正红旗

在副都统以下还设置城守尉和防守尉,比如直隶保定城守尉,永平防守尉。当然,城守尉和防守尉的级别也不低,城守尉是正三品,防守尉低一些,为正四品,级别上低于都统、副都统,一般受都统、副都统辖制。

总体看,各省驻防主要集中在全国枢纽城市、水陆要津,这部分八旗兵总人数在4.5万人左右。驻防八旗的主要作用是维护社会秩序,提防监视汉人,如果遇到战争,驻防八旗会被就近调遣参与作战。

讲完各省驻防,这里顺带说一下八旗军的东三省驻防和新疆驻防。

东三省驻防,相比于各省驻防,兵力更加分散,由于满清龙兴于关外,因此东三省在满清最高统治者心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在东三省驻防的八旗军总兵力在3.5万左右,主要分布在盛京、吉林、黑龙江,其中,盛京驻防的人数最多,吉林次之,黑龙江最少,兵力密度总体上呈现南重北轻的格局。

新疆驻防设置的时间最晚,是在乾隆年间消灭准噶尔汗国后设置的,总兵力在1.5万左右,主要控制北疆和入疆要道,卫戍点分别为:惠远城、惠宁城、塔尔巴哈台、吐鲁番、巴里坤、乌鲁木齐加锡伯营、索伦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正黄旗

总的来说,驻防八旗对于维持满清在全国的统治秩序,开疆拓土,平定叛乱等方面都发挥了汗马功劳,比如康熙年间发起的对准噶尔的战争、乾隆年间发起的对大小金川之战等,都少不了驻防八旗的身影。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同时由于久疏战阵、过于富庶安逸,驻防八旗军的战斗力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特别是南方地区,衰退得极其厉害。

比如,康熙末年,军机大臣讷亲曾向皇帝报告江宁、杭州、荆州的八旗军情况说,“观其弓马骑射,步射尚可也,骑射甚生,其中竟有不能之人。由此可见,平素该管之人不甚训练骑射,兵丁远离马匹,无从学习”,也就是说,江宁、杭州、荆州的八旗军已经出现了完全不会骑射的情况,

雍正末年,对西北用兵时,雍正皇帝怒斥江宁、荆州八旗说,“江宁、荆州满洲官兵全然不知行兵之道,马匹、牲畜损伤过多,不耐寒冷劳苦,复有迷失兵丁种种罪愆”,也就是完全不会打仗,不复当年关外八旗军的彪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正蓝旗

乾隆末年,台湾地区林爽文起义,驻防杭州的八旗兵前往镇压,居然是坐轿子前往集结的。乾隆皇帝得知后,怒斥道:“如兵丁可以乘轿坐兜,则所调一千,即须预备抬夫二千名”,一些地方的八旗兵成了笑话。

到了晚清,八旗驻军基本上丧失了战斗力,难堪大用,基本上被绿营兵或者地方团练所取代,比如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清廷几乎指望不上八旗兵,而只能依靠诸如湘军为代表的地方团练武装。

辛亥革命以后,禁旅八旗、驻防八旗这些满清政权的主要军事力量逐渐消逝于历史洪流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