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真的有网上说的那么烂吗?

不要怀疑自己的判断,不要被铺天盖地的评论裹挟,去客观评价吧。

这个账号的主题,是从电影学的角度,分析一下张艺谋导演在《满江红》的表达。

我们尽量做到 不 吹 不 黑,也欢迎所有理性的讨论,不过必须先表明我们对待黑子们的态度。

谣言流传,现在互联网的环境乌烟瘴气,四处流窜着喷子和二极管,不允许任何异见的存在。

如果一个人认为《满江红》还不错,那绝对就是收了钱,绝对就是在洗地。

这些缺乏认知的人,只要稍微推拉一把,他们就会露出最丑恶的嘴脸,大肆破坏。

围绕《满江红》的争议,很少是关于电影本身的,我也懒得在这儿免费给他们上课。

关于偷票房、幽灵场,大家可以去看电影从业人员的科普。

至于抄袭,就有点搞笑了。不提宁财神的朋友圈回应,这些黑子缺乏最基础的判断能力吗

一个段子调侃,能理解为抄?春节档七家片方联合声明,呼吁网友不要恶意造谣,黑子们突然就虾了,视而不见。

我们欢迎任何关于电影本身的理性批判,比如说瑶琴这个角色设定。

张艺谋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确大多都迎合中国传统道德观,如今看来过于陈旧。

但是,其他四处倾泻网络垃圾的喷子们,请不要在我们这儿留下你的答辩,出门左转找公厕去吧。你们再如何无能狂怒,《满江红》这个春节档票冠,都坐得稳稳的。

本来没打算发飙,但是,前几天看到张小北和关雅荻的影评对谈,被某些弹幕占领了,真的是拳头都硬了。

他们不控评,是他们的选择,我忍不了,我必须怼

行了,差不多了,接下来进主题。

一、谜底岳飞

纵观全片,已经死去的岳飞,没有实际影像。

但他,却是背后的谜底,是一个终极“麦格芬”。

张艺谋导演,对岳飞进行了去符号化处理,让这个伟大的民族形象,落在一个更真实的小人物之上。

然后,导演又将这个形象扩大到了群体范围,重新赋予了符号更扎实的爱国意义。

共时电影的初始设计,让观众只能跟随孙均的视角去观察每一个人物,没有超人视角、全知叙事,对人物动机、事情真相的展现是有限的。

如此一来,孙均的立场,是仅存的确定存在,也成为了观众的视角。他的倾向,定下了本片爱国表达最终的落脚点。

观众透过他的眼睛,观察张大、何立、武义淳等人,一次次给他们定性,又在一次次的反转中推翻、重建,直到真相浮出水面。

而这一切,反过来作用到孙均身上,引导他的改变。

最后,孙均也加入到了反转之中。

在电影开头,张艺谋就搭建起了通向主题的表意系统。士兵们穿过一连串的胡同和庭院,抵达了金国使者的尸体。

导演先给出了事件的结果:南宋绍兴年间,岳飞死后四年,秦桧率兵与金国会谈。会谈前夜,金国使者死在宰相驻地,所携密信不翼而飞。

去往结果的过程,要经过迷雾一般徘徊的过道

同为“迷雾”的,还有沈腾饰演的张大。

一开始,他表现得贪生怕死,士兵抓阄杀人,他挑完签子反悔,为了自保,把别人推出去。

目睹死刑,让张大有了行事动机,滑稽的风格成为了他的伪装。

孙均表现得截然相反。一出场就担当处刑者,对大外甥也毫不留情,把刀架在他脖子上逼供。

没等调查清楚,又杀了统领王彪,满脸写着鹰犬两个字。

在电影前半部分,孙均十步杀一人,我们无法观察到他的内心世界,只能站在他的视角上,对众人进行观察。

张大利己,瑶琴怕死,何立阴狠,武义淳油滑。

几个嫌犯在被拿捏住之后,都沦为招供不迭的软骨头;几个大人熟谙官场文化与裙带规则,油滑世故。

张艺谋把祛魅岳飞的任务,放在了孙均这个角色之上。

伴随人物穿过胡同,揭开迷雾,才能知道,这些小人物们,到底是贪生怕死,还是精忠报国。

二、孙均的转变

张大与马夫刘喜接头,贪生怕死、胆小圆滑的形象反转,原来,这伙义士想借机刺杀秦桧。

张大、丁三旺、刘喜、瑶琴,看似是蝼蚁,在严刑之下崩溃,出卖彼此。

但实际上,精忠报国”是义士们行为的底层驱动力,他们相继死亡,表面上是被处决,实则是为了大义主动牺牲。

作为对比,孙均依旧保持着鹰犬形象,只有对上头的忠心,缺乏民族气节。

金国传译官哈登耀武扬威,唯唯诺诺的张大,突然暴起除害,而威风凛凛的孙均,只能因为旁观被嘲。

孙均只是宰相秦桧的一颗棋子,被设计入局,为上头尽忠,却反受上头所用,成为了制度的牺牲者。

眼看自己为之效命的体制,陷害自己、轻贱平民。

另一边,张大对人对国,却有着亳不算计的真诚。

孙均从何立的砚台下偷出信件,标志着他的内心已经发生转变。

四人当面对质时,孙均始终站在后景中。

孙均依旧强势,但在后半段与张大的互动中,逐渐有了更人性化的一面,对部下的态度也发生转变。

三、孙均即“岳飞”

孙均和大人们的相处,对应着岳飞与秦桧的相处。

孙均的行事风格,更接近真实历史里的岳飞:如果岳飞只是一个莽撞的愣头青,只有一腔热血,没有权谋,肯定不可能身处高位,有统军的机会。

张艺谋导演想要表达的是,岳飞并非只有伟光正的一面,还有人性真实的一面,有内心的小算盘

就算是岳飞,上位也需要用到权谋,就像孙均一样。

为了实现目的,孙均在高官面前表演出趋炎附势的样子,奉承迎合。

还串通张大在何立面前演戏,假装剜掉他背后的精忠报国。

这显然不再只是“鹰犬”的形象。

在受到张大等人的影响后,孙均逐渐向他们靠拢,影片借着这个转变,把“岳飞”的符号,延展到了全部小人物之上。

岳飞的失败,也被电影中义士们的成功,赋予了精神接力的意义。

岳飞无法做到的事情,却在历史的洪流中,由后继者延续了下去。

如此一来,作为电影标题的《满江红》,从一段文字作品,变成了真情实感的载体。

里面蕴含的“精忠报国”,也从教材上的考点,变成了热血喷洒和切身感受。

影片结尾,孙均与秦桧替身一同朗诵《满江红》,他成为“岳飞”精神的象征。

镜头从他切到众人的全景,暗示着这一精神传承到群体范畴。

“这首词永远不会被遗忘了”。

结尾处,孙均再次手起刀落,与开头形成呼应,但内心已经完成了巨大转变。

这也是基于史实的一种诠释。

岳飞没能挽大厦于将倾,南宋最终也难逃覆灭,但随着流传下去的《满江红》,千秋万代承继“岳飞”精神。

四、空间、配乐和喜剧的融合

再来说说这部电影的风格。

张艺谋赋予了背景音乐表意的功能。大部分时间里,传统豫剧和“二手玫瑰”式的伴奏,赋予画面舞台戏剧感,在其中奔跑的角色,成为了舞台上的“表演者”。

到张大杀了金国传译官,音乐第一次变成煽情的正能量,打破了此前的戏剧表演感,暗示了张大此刻胸中暗藏的热血。

音乐再次回到戏曲状态,张大也回到了原先的状态,继续油嘴滑舌,谄媚地游走于权力之中。

但那一瞬间的民族大义,构成了他表演之下的本质。

从类型片的角度讲,这个设计引导出了悬疑要素,也让演员自身的搞笑气质自然地融入进整体表达。

而不是像很多喜剧电影一样,生加笑料,突然在叙述线中增加了一场小品,语境氛围、表达方向,都与整体系统完全不搭。

《满江红》中角色的喜感,来源于他们面对危机时的本能反应。

或手足无措,或自作聪明,或世故圆滑,都是把利己放在第一位,并没有刻意去迎合高尚,这是没有被符号化的合理反应。

当结局到来,他们成为了对张艺谋最终表达的铺垫:即使是普通人,甚至是操行有亏的小人,胸中也存在着精忠报国的火焰。

影片空间的移动与转换,同样暗藏玄机。

孙均这个角色,始终行走在逼仄的胡同之间,穿过一个又一个幽深的房间。

构图里的空间非常狭窄,跟随摄影与第一视角,人物就像在迷宫里行走,让这场电影,变成了孙均与观众共同面对的悬疑。

在拍摄人物脸部时,频繁出现的遮挡构图,也起着一样的作用,人物表情阴晴不定,让人猜疑他内心的算盘。

狭窄的构图,还构成了对制度体系的象征,压制着身处其中的众人。

直到最后一刻的全军复诵,构图方才来到了宽阔的空间。

当我们经历了不断的转折、不断的怀疑,来到了真相的终点时,一切才豁然开朗——即便人各怀私念,但在大义的面前,却是一样的姿态。这恰恰是最真实的内心驱动,最可信的支撑点。

五、张艺谋导演的老练

从《悬崖之上》到《狙击手》,我们能看到张艺谋导演愈发驾轻就熟。

他逐渐能在满足主旋律诉求、商业元素诉求的基础上,展示自己的创作志趣,实现自己的表达设计。

这不就是所谓的,在镣铐下起舞吗。

《悬崖之上》里,张艺谋导演展现了信仰在受到压迫后的动摇,使其更加落地。

为了强化戏剧性,导演大胆地将信仰与人类的天性、本能,高度地对立了起来,让其间的矛盾成为贯穿作品的线索。

在那段极端的岁月,需要承受比肉体痛苦更深刻的内心煎熬,才能最终实现信仰。

角色们借助精神意志力,对本性强行压制,突出了他们决心之大

《狙击手》里,导演以情感为切入点,结合了狙击战的特质,让情感极端对立,产生充分的戏剧效果。

不同于大军团战斗,狙击的交锋往往是压抑而冰冷的,拼的是分析、判断、思维的较量,一局定胜负。

遍布场景的冰雪环境,狙击镜平稳移动的第一人称视角,表现了人物情感压抑的状态。

但在这种冷静克制下,隐藏着随时面对死亡的激荡,两种要素混合,把电影的张力推升到顶点。

在商业结合主旋律的道路上,张艺谋做了非常多的尝试。

《满江红》,无疑又是一个典型案例:价值输出在传统文化这里,找到了一个隐秘的平衡点。

他设计了丰富的手法,一切都是为了让人物在微观层面上站住,呈现出真实的内心与性格,最终导向共通的民族情怀。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国电影的土壤,在大势的转变下,有了要重新开垦的苗头。

这个春节档,电影市场终于迎来了复苏。可无中生有的风波,却突然导致了市场恶性的竞争,对中国电影造成伤害。

希望大家独立思考,远离哗众取宠的论点,不要被别有用心的人牵着走。

道阻且跻,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