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深水区,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传统社会管理的弊端逐渐显现,管理模式的转变是大势所趋。“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社会管理需要由从前的政府大包大揽向民众参与的方向转变,即强调社会治理。

传统的社会管理强调政府的权威性和唯一性,所有的工作都由政府全权主导,而随着社会变革进程的加快,社会面貌相比几十年前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社会事务越来越复杂,仅靠政府来管理会存在管理效率低下、服务跟不上等问题。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虽一字之差,内涵与效果却大不相同。现代社会治理强调多元主体平等协商,共同解决问题,效率更高,更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以我国社会保障体制发展为例,之前,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主要由政府负责,但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老年人数量急剧增加,仅靠政府的养老模式难以满足养老需求,效果不佳。因此后来引人了企业以及社会补充养老保险模式,协调家庭、社区、社会的合力来解决养老问题,不仅服务水平高而且涵盖面广,让老人安享晚年。可见,社会治理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由社会管理转变为社会治理应以人为本。只有尊重人,让群众满意,社会才能安定有序:脱离了以人为本,社会治理就会走样变形。古今中外,无论是贞观之治康乾盛世造就的太平安定,还是铁血宰相俾斯麦在全世界首推的社会保险制度,都是在满足公民基本权益的基础上,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发展,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部分君主采取暴政带来了民生凋敝、怨声载道。从当下来看,农村治理从村民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着手,在社区管理中推行的“居民自治”,都体现了“以人为本”这一根本宗旨。正所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人民群众满意才是社会治理的终极目标。

推进社会治理关键在于发挥群众的力量。群众是历史的推动者,是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只有充分发挥群众力量,通过群众辅助政府进行治理或自治,社会治理才能取得成功。若离开了群众的参与,也就缺少了社会最主要力量的支持,社会治理只能徒有其形,成为形式主义。而且群众多生活在基层,有着丰富智慧和诸多经验,只要让群众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就常常能够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拿“净网行动”来说,如果没有互联网中网民的协助,形成一个良好的监督机制,仅靠政府逐个打击势必难以完成任务。所以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让群众这种主人翁意识在解决问题时掌握足够的主动权,将会不断推动社会治理的前进。

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在社会治理中的协同、自治作用,充分调动起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是社会治理的核心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