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的精神追求,很多因受益于对大自然声与象的感悟,生发联想,得到升华,即“天人合一”观的引申。热爱大自然,熟悉大自然,亲和大自然,向往大自然,崇拜大自然,与其另一面恐惧大自然,幻化大自然,神化大自然等等神秘未知的精神因素,相互渗透而产生魅力无穷的艺术效果。

这些听觉(声)经验与视觉(象)经验直接与心灵相通,早已超越了对大自然物质景观的感受层面,上升到精神。

宋儒程伊川对于《淮南子》一书多有深解,其“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可谓妙得。

《淮南子》第二十一卷《要略》云:“物之可以喻意象形者,乃以穿通窘滞,决渎壅塞,引人之意,系之无极,乃以明物类之感,同气之应,阴阳之合,形埒之朕,所以令人远观博见者也。”这真是打通思维的一剂良方,引导人们由近及远地去认识,洞察邈远无极的未知世界。通过自身感应某些具体有形事物之间的阴阳和谐,联系无穷无尽的万物万事,所以能“远观博见”进入未知世界探秘。这也正是为艺术者探索未知领域的理想目标。

贾又福2004年

贾又福《云锦天章》2016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贾又福《云锦天章》2016年

贾又福《云锦天章》2016年

天人合一”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一大闪光点,归根到底是其切中了人与大自然的密切关系

大自然浸染了人类社会的文明,所以成为审美对象,随着时代人事变迁,人与大自然和谐之美,层出不穷且无有尽时。人一刻也不能脱离大自然,它给予人的不仅是舒适、快乐,亦或灾难,更重要的是与人的心智、创造契合起来,使人的精神文明得以升华。

大自然之所以不能有划一规定的美还是丑的统一标准,是因为自然万物的肥瘦得体,修短合度的外形美并不是第一要素,而特别可贵的是它启发人们的心智,滋润人们的感情,培养人的灵性,反过来人赋予大自然人格精神、生命价值和崇高理想,使之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便是我们在教学和创作实践中研究和体验“天人合一”观的理由。

中国山水画的精神追求很多受益于对大自然的声、象、味、质的感悟(眼、耳、鼻、舌、身能感觉到的)发生意的联想,得到升华。无论是亲合、向往、崇拜、歌颂,或是相反的恐惧、哀怨、幻化,神化大自然等等神秘未知的精神因素,相互渗透,从而产生魅力无穷的艺术精神。它早已超越了自然物质景观,上升为精神景观。

山水画家歌颂自然便是歌颂自己,研究自然也便是研究自己……

贾又福2003年

明代理学家王阳明说:“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欣合和畅,原无间隔。”在这里,“天人合一”观,是圆通浑化,了无障碍的

我们歌颂大自然便是歌颂自己,改造大自然也必须同时改造自己。

气者:摸不到抓不着而感觉很明显的。意气、杀气、俗气……

神者:死而不灭,活泼生气。

精神:永久不灭。

:言有尽而意无穷。

贾又福2002年

贾又福《深山秘藏》2017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贾又福《深山秘藏》2017年

贾又福《深山秘藏》2017年

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天人合一”观可以说是根本秘钥,它是中国传统哲学探究人与大自然之密切关系——人对于天地大道的认识与把握,以及对其发展变化的亲合、顺应、协调与开拓,从中得以精神升华,这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亮点,辉映千古。

中国山水画家离不开传统,离不开大自然,不能不深谙“天人合一”。所谓“天下无有不美的自然”,“无山不美,无水不秀”,主要是从精神审美的角度,看重的远远超出物质满足层面,而着眼在大自然永远在滋养着人的感情,赋予人以灵性,提升人的智慧,冶炼人的精神。大自然之所以美,也并非它本身完全吻合了得体合度物质形态划一的审美标尺,而更加蕴藉无穷的是人格精神,生命创价和崇高理想,寄托于大自然,使之人性化、净化。因之大自然之美与人的精神美互生共存,合二为一。研究大自然、歌颂大自然,要认识大自然之美。画家自己不得不美。不苦心修炼,“天人合一”便是一句毫无意义的口头禅。

“天人合一”的落脚点和切入点因人而异,但特殊而具体。如面对大自然纷繁的“声”与“象”的感悟,听觉、视觉会于心灵,那个“合一”点是特殊而具体的。向往?崇拜?神秘?恐惧?相互渗透,流美不尽,魅力无穷。

贾又福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