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药微球(microspheres)一般是指药物洗脱微球(eluting beads),是指药物分散或被吸附在高分子聚合物基质中而形成的微小球状实体,临床应用的粒径一般在50—500μm之间。

由于微球制剂具有长效缓释或靶向作用,可以大大提升患者用药的方便性、依从性,在临床上已突显优势,是一种极具潜力的剂型。

(1)药物集中在肿瘤局部;

(2)缓慢释放;

(3)外周非靶器官药物浓度低;

(4)全身副反应小。

放大的某国产载药微球示意图

【载药微球特点】

1.靶向性

药物在体内根据所需部位释药,提高药物有效浓度,同时使其他部位药物浓度相应降低,使药物全身毒性和不良反应减小。

载药微球(紫色折线)与碘化油载药(绿色折线)比较,载药微球携载药物可以缓慢持续释放。

2.缓释与长效性

微球制剂具备缓释制剂类似的优点,如减少给药次数,降低血药浓度峰谷波动等,生物降解微球还具有长效性能。

红色代表药物在人体的分布:

左图示意传统静脉化疗药物在全身均匀分布,全身毒副反应大,难以提高肿瘤局部区域的药物浓度;

中图示意碘化油载药在肝脏及其周围药物分布较多,全身药物分布较少;

右图为载药微球示意药物仅仅在肝脏区域分布,全身基本无药物,副反应小。

3. 栓塞性

微粒直接经动脉管导入,阻塞在肿瘤血管,微球可阻断肿瘤给养和载药微球释放的药物可抑杀肿瘤细胞,起双重抗肿瘤作用。

【临床应用】

传统的动脉化疗栓塞(conventional-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cTACE)是肝癌的标准治疗方法,是以碘化油携载化疗药物联合空白微球栓塞治疗肝癌

在此基础上应用载药微球(Drug-eluting beads-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DEB-TACE)的目的是更好的携载化疗药物并持续释放发挥细胞毒作用,并同步栓塞肿瘤血管。

载药微球在肝脏原发肿瘤及转移瘤中应用较多,也有用于其它实体瘤,如肺癌、肾癌、骨与软组织肿瘤等,均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疗效。

在肝脏肿瘤的应用中,除了较传统碘化油TACE表现出良好的肝脏低毒性外,越来越多的经验和文献数据支持其疗效的进步(肿瘤控制和生存期获益),甚至优于放疗栓塞(R-TACE)。

【案例分享】

患者陈某,男性,52岁

现病史

患者1个月前无诱因出现双侧下肢及颜面部水肿,与门诊就诊,完善肝脏增强MR显示:肝脏占位性病变,呈现“快进快出”表现,符合肝脏恶性肿瘤典型影像学表现。因残肝体积不足,不适合外科手术,收入介入科,两次行cTACE治疗。病来饮食及睡眠可,大便正常,尿量少,体重无明显变化,无明显皮肤黄染。

诊断

原发性肝癌Ⅱa期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肝硬化

第三次DEB-TACE手术治疗

栓塞微球:CalliSpheres(100-300μm)*1瓶、CalliSpheres(70-150μm)*1瓶

加载药物:法码新40mg、雷替曲塞2mg

手术过程:术中患者仰卧于手术台,常规消毒、铺无菌孔巾,以2%利多卡因5ml逐层麻醉右腹股沟区,以seldinger技术穿刺右股动脉成功,送入5F动脉鞘及肝右导管行选择性肝动脉造影,显示肝右叶可见团块状肿瘤染色,大小约为5.1*4.7cm,由肝右动脉分支供血,将导管超选择性插入供血分支,经微导管注入70-150μm载药微球1支荷载雷替曲塞2mg、100-300μm载药微球1支荷载法码新40mg,栓塞至肿瘤供血动脉中断。

第三次术前影像学检查(2020.02.21)

第三次术后影像学检查(2021.03.03)

*MR显示肝内大病灶强化消失,AFP正常,影像学评估CR。

目前患者病情平稳,肝内病变暂无进展。

【小结】

针对不适合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行TACE治疗是首选治疗方案,常规TACE(cTACE)治疗后疗效不佳的患者,尤其是碘油沉积欠佳患者,适合行载药微球栓塞治疗。载药微球栓塞治疗一般选用单一粒径的微球,载药为单一药物,肝细胞癌最常用的药物是表阿霉素或表柔比星。

本例患者我们尝试用两种不同粒径微球,加法码新和雷替曲塞两种不同药物,先注射小粒径微球,再注射大粒径微球,目的是:

①小粒径微球栓塞末梢,大粒径微球栓塞分支,栓塞效果更彻底;

②两种规格微球载药实现两药联合化疗方案,且均为载药缓释过程,较传统的药物灌注+载药微球方案更为合理,特别是对于时间依赖性化疗药物。本例患者经过治疗及随诊观察发现,在两次cTACE治疗失败后,两药联合的载药微球治疗后肝内肿块迅速且明显缩小,强化消失,AFP恢复正常,影像学评估为CR。两药联合不同粒径载药微球栓塞的方法可以推广治疗胆管细胞癌、肝转移瘤等需要不同药物联合化疗的患者。

【本文审核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