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存款的人,可以把自己空闲的房屋拿出去出租,这样就能获得报酬——出自某专家之口。

“现在谁家还没有50万现金呢?平均家庭收入300万,人人买得起房子,人人都有钱做理财”!这也是某个经济学家,在一次访谈节目上说的。

“专家”屡出奇葩意见,引起网络热议。就在前几天,一则关于年轻人越来越反感“专家”,年轻人为什么不爱听专家建议等热搜还登上了各大平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年多来,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导致社会经济增速过慢。绝大部分普通民众收入达不到预期,加上家里还有房贷、车贷,以至于生活过得较为困顿。

然而,无数专家犹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各大电视台与网站,试图用自己的知识,带领人们走出困境。

其结果是,绝大部分的专家学者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的确为许多普通人答疑解惑。少部分专家却说出许多啼笑皆非,甚至驴唇不对马嘴的话。

不知从何时开始,明明是褒义的“专家”,却变成了贬义词。

其实,在封建时期,也有专家,那和现如今的专家有哪些区别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专家这一角色古来有之。当然,专家这个词是近些年才有的。古代的鸿儒、大家,或是在某个领域有较高造诣的专业人士,他们与如今的专家差不太多。

大家都曾经学过这么一句诗词: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首诗里的“鸿儒”就相当于古代的专家。

鸿儒一词是汉代王充首先提出来的,他把人才分为四等: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者为文人;能精思、著文、联结篇章者为‘鸿儒’。

儒生过俗人,通人胜儒生,文人逾通人,鸿儒超文人。故夫鸿儒,所谓超而又超者也。

简单来说,古代鸿儒能博通古今、善于思考、著书立说,泛指指有学问、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如:孔子、孟子、朱熹顾炎武都是鸿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家,指著名的,有特殊才能的人。如:李白是“诗大家”,张仲景就是“医学大家”,在某个领域有着特殊造诣。鸿儒比大家标准更高。

现如今的专家门槛较低,普通学校里的副教授、讲师,甚至还未毕业的博士都可以被称为专家,行业内的能手也可以成为专家。

很多被称作专家的都未必是教授,可能只是高级技术人员,论文都没发过几篇,在传媒的渲染下就被称为了专家。

反观古代鸿儒、大家首先要获得大众认可与官方的同意。

比如汉代,官府就建立了专门的“专家库”,“专家库”内的官员阵容强大,由中央和地方两级组成,职责就是向皇帝出谋划策,类似于如今的高级智囊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代不同帝王“专家库”是有所不同的,通过选拔的专家需要皇帝亲自过目。

选拔方式是皇帝会亲自召见人才,人才口头应答。汉武帝时期,还曾有过帝王面试百余人的盛况。

被举荐者要结合政治形势走向和国家发展大局来应对,可以具有建设性意义,也可以持批评性态度,但需要有一定的合理性。

值得一提的是,汉代专家得到皇帝的亲自召见之前,已经通过地方的层层选拔,属于人才中的人才。

最终结果先由选拔人才的职能部门先行酝酿,皇帝会做出最后裁定结果。

汉代在这种制度下选用的人才史料中共记载统计了85人,大部分成了汉代的名臣,如陈蕃、晁错、公孙弘、贡禹。职位最低的都是任用为郎官(皇帝身边的侍卫)。

大家想想,能通过层层选拔,还能与皇帝对答如流,这些人才必定要满腹经纶,且心理素质极强。 以这种方式选拔的人才,不敢说冠绝天下,最起码也是行业内的翘楚与佼佼者。

可是如今呢?活跃在各大网站与媒体的专家群体是非常复杂的,大部分是政治技术双过硬的专家,还有扎根一线,将自己所见所闻和各种宝贵经验分享出来的业内人士。

这两种专家能得到普通民众的认可,毕竟他们有着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老话常说“听人劝吃饱饭”,这两种专家会在自己的领域为大家答疑解惑,普遍受到行业内外的尊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还有不少专家头衔的真实性存疑,其中不乏自己编个头衔履历,在视频平台开设几个账号,以专家的身份整天胡说八道。

少部分专家不排除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暗中被资本收买,利用自己前期攒下的社会影响力,成为资本利益代言工具。

依我之见,现在的专家大多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某些领域有着特殊造诣和突出贡献的,如科学家、医学家、植物学家。

他们极少出现在公众场合,只知道默默奉献。如“两弹一星”的钱学森、于敏等人,都是这样一群不求回报的国之栋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一类专家就是属于服务大众,经常出现在媒体和社交软件上。

比如近几年大家非常熟悉的疾控专家、医疗专家、心理专家或教育专家。

因为经常和不同人群打交道,部分公开型专家回答群众问题时,或许有些想当然,说出一些模棱两可甚至啼笑皆非的话。

经过媒体的渲染和传播,让普通民众对于这部分的专家越来越不信任,甚至充满鄙夷。

其实,好的专家还是占据绝大多数的。比如丁仲礼、钟南山,这样的专家能够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为国家、人民长远利益带来好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少部分专家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或者没有深入到百姓生活群体中,没有顾及大家的情绪和实际情况

正应了毛主席说的那句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他们只会照本宣科,没有根据客观事实阐明科学,甚至放弃学术中立原则,过度为商业利益代言。

这种抛弃职业操守的行为,让年轻人对专家的排斥与日俱增,以至于拉低了年轻人对整个专家群体的信任和期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而言之,古代的专家选拔制度非常苛刻,能担得起鸿儒、大家这一类称号的人才必定有着不同凡响之处。

如今普通民众能从各种渠道获取海量信息,部分专家知识库没有及时更新,加之思想迂腐,对某些事物的看法可能还不如普通人。

部分媒体为了吸引眼球,故意放大“专家”二字,以至于专家这个群体鱼龙混杂。

我们不是反感专家,而是希望专家“从年轻人的利益出发”,少一些哗众取宠,多一些人文关怀。在理性沟通的基础上,建立相互尊重的“公众—专家”关系,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真知灼见。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文化人心态探析,作者刘汉东,甘肃社会科学 1993年01期

[2]博学鸿儒与清初学术转变,作者赖玉芹,华中师范大学 博士论文 2004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