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升是北宋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对中华文化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当代,有两个人对汉字进入信息化时代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就是王选和王永民。

王选汉字激光照排之父;王永民,王码五笔输入法之父。一个搞的是输出,一个搞的是输入。王选1937年出生,王永民1943年出生,两人可说是同时代的人。不过王选在2006年因病早逝,今天是他的忌日。

王永民今年80岁了,他近年的最大新闻是荣获改革先锋荣誉称号,英年早逝的王选同样在列,他们的贡献却有所不同。王永民是推动汉字信息化的“王码五笔字型”发明者,王选则是科技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者,已经超出了单纯的科技发明的范畴。看照片,他们两位长得还挺像的,连发型都很像,说是亲兄弟肯定有人信。他们都被人称为“当代毕升”。

仔细看下面的照片,王永民手捧的改革先锋证书右上角就是王选院士的照片,此刻他已经仙逝,不能亲自来领取改革先锋证书了。

王选出生于上海,是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两院院士,曾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也是方正集团的创始人 。上世纪70年代,计算机已经发展起来了,IBM的个人电脑也很快要问世了。中国人意识到一个非常重大而急迫的问题:汉字无法融入计算机这项新科技,无法显示,无法输入,无法输出,完全隔离的状态。那时的人们还没有意识到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只是感觉外国人的书籍报刊都是电脑输出的,我们的汉字出版物还是靠传统的“铅与火”,即铸造相应的汉字进行排版油印,很落后。在打字机的时代,汉字完全错过了。在电脑的时代,汉字如果再次错过,那还谈什么现代化呢?

汉字为什么不能进入计算机?因为汉字太复杂了,在相同的计算机配置条件下,字母文字完全可以存储进去,可是汉字是方块字,数字点阵化后所需的存储空间太大了,当时的计算机根本不能容纳。王选创新采用了“参数+轮廓”的思路,用参数表示规划笔画,轮廓表示不规则笔画,这样就把复杂的汉字纳入了相对简单的数据库,即使是当时只有几个MB内存的计算机也可以处理了。这只是个开始,事情要比我说的更复杂,总之王选和他的方正集团把汉字激光照排的问题完全解决了,率先实现了这个领域的国产化,把外国的设备和技术都竞争出去了。改革先锋的评语之所以说王选是科技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者,说的就是他创办方正、科技人员参与市场经济的事,这可比联想要早多了。方正一早就深耕媒体行业的排版业务,现在仍然是行业的龙头。

王永民出生于河南南阳,毕业于中国科技学技术大学,他把自己研发出来的五笔字形输入法命名为王码输入法,引发汉字输入法的二次革命。那时候,全国到处都是王码电脑学校,教人们学打字、用电脑。王永民也做了联想刚开始做的事,开发汉卡,就是在个人电脑上插上一张卡,就能实现汉字的输入和显示。不过他没有像联想那样进行“技工贸”转型,后来就销声匿迹了。

王选是搞输出的,王永民是搞输入的,但他们都对汉字进入信息时代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知识创业做出了榜样,都是自主创新的典范,堪称“当代毕升”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