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新增保护单位名单正式公布,通安镇树山村民委员会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抬猛将”的保护单位入选。

“抬猛将”是太湖流域百姓重要的民俗活动,以此祈求平安和丰收,其热闹程度往往超过了大年夜,是中华民族民俗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题材,伴随着中国百姓八百多年的一种民俗民间文化和信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安的猛将会流传至今,形成了地方特色。旧时抬猛将活动一般定在夏、冬两季,夏天的叫夏猛将会,即在莳秧之后,而冬猛将会在秋收以后。

据史料记载,吴地是“猛将文化”的发原地,故八百多年来始终不衰的闹猛将,猛将已成为太湖(吴地)的主神。猛将信仰与其他民间信仰的神不同,猛将神在中国百姓心目中是一位最可亲可近的神。因此,人们祭祀他时,可以同他一起娱乐、游戏、嬉玩。

通安乡村视抬猛将同办喜事一样隆重。吉日,场上搭起客堂,上午抬猛将的壮汉随吹鼓手们去庙里抬回猛将老爷,放在客堂中央供祭,全村都出来看热闹。吃罢午饭,“东家”带领大家抬着猛将老爷,吹鼓手一路吹吹打打,挨家挨户将猛将老爷放到人家大门口供祭,并由一名吹鼓手念念有词地唱到:“千载流横到门来,一支清香接大人,生意兴隆通四海,一年四季保太平”,接着由预先安排的二人和着:“六阿六六来……”然后,赠上上天王小红旗数十面,当家人拿了小红旗插到自家庄稼田里,可起到驱虫消灾、保丰收的作用。因为与稻谷收成密切相关,各家各户十分重视,早早准备好素供、清香,等候猛将老爷抬来,即磕头进香,祈祷护佑丰收与安康。

在农村城市化过程中,自然村落逐渐减少,抬猛将的民俗文化活动逐渐不被当地村民重视,目前,在通安镇唯一的保留村落树山村,还延续开展着“抬猛将”的民俗文化活动。

通安镇积极推动非遗保护传承,成立了“抬猛将”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专题研究小组,深入挖掘传统非遗项目“抬猛将”文化资源、内涵;制定专门的“抬猛将”项目发展计划,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吸引青少年、优秀年轻人加入到“抬猛将”非遗传承保护中来;加快宣传推广力度,落实推进“抬猛将”项目创新与发展。

此外,通安镇还对传统民俗“抬猛将”进行非遗专项帮扶活动,开设了扶持专项资金,建立“抬猛将”创新项目奖励机制。

通安镇通过整合社会多方资源,强化宣传工作力度,提升非遗项目保护的意识和力量。因地制宜制定和完善“抬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除了有“东南一奇”大石山景区和千年金墅古街,通安镇一年一度的莲花庙会、抬猛将民俗文化活动、梨花文化节都已成为了闻名的旅游盛事。

近年来,通安镇充分发挥人文山水资源优势,不断加快旅游硬件设施提档升级,同时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软硬件“双轮驱动”,加强文旅融合发展。通过重修“大石山十八景”,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重点项目,全面复兴大石山文化、金墅老街文化,着力推动传统文化焕发活力。深入挖掘和修复通安历史文化遗存,与文创、音乐、影视等不同领域跨界组合。推出《邢宴春通安儿童歌谣集》和有声版《通安传说》,与知名大学建立协同创新中心和开发“树山守”等乡村文创产品,建立全市首家苏帮木桶文化展馆,引入九连环工艺展示等民间匠艺传承,形成“文化IP”品牌效应,着力推动文化产业做大做强。(通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