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天是正月二十五,民间称为“填仓节”。作为“后春节时期”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各地都必须在这一天祈祷五谷丰登。“填仓节”因“填”与“天”谐音亦称为“天仓节”,有祈求丰年之意,是个颇具仪式感的节日。过去每逢“填仓节”,人们会在清晨用草木灰在院中画出粮仓形状,之后在画好的粮食囤中撒上五谷杂粮,象征“粮仓填满”。

民俗专家由国庆介绍,“填仓节”是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当天全家吃丰盛的饭食,并往粮仓里添加粮食,表达人寿年丰的美好愿望。在我们天津,则有“撕吊钱”“打囤”“熬鱼汤”等习俗。过完“填仓节”,热闹的年也就接近尾声了。

填仓节的来历

有关“填仓”的其中一个传说是,相传在很早以前,中国北方遇到连年旱灾,赤地千里,颗粒未收。可是封建帝王不顾黎民百姓死活,同往年一样,横征暴敛,弄得怨声载道,饿殍遍野。有个看守粮仓的官吏,目睹这一惨景,于心不忍,便在正月二十五这天将粮仓打开,救济了百姓。他知道这触犯了王法,皇帝绝不会饶恕他,于是他让百姓把粮食运走后,就放把大火把仓库烧了,自己也活活烧死。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个好心的官吏,重补被烧坏的“天仓”,于是相沿成俗,这一天便成为“天仓节”,后来成为“填仓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天津地区,到了正月二十五的时候,虽说已到正月的尾声了,但还是充满浓郁的年味儿。在这天,老人们都会有“填仓填仓,干饭鱼汤”的说法,祈祷五谷丰登,年年有余的好兆头。

吊钱“打囤”

在天津,填仓还被称为“打囤”。虽然现在家庭生活都富裕了,没有粮囤的习惯了,但“填仓”时仍然保持着象征性“打囤”的习俗。在大年三十所帖的吊钱也会在填仓这天撕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处理吊钱的具体做法是:在正月二十四晚上,用石灰粉(或灶灰)在院里或屋中撒一个象征粮囤的圆圈,圈口撒一个小梯子形,表示可以上下;圈外写上“余粮满囤”或“金银满仓”的字样,圈里写上“囤”字,上面放上五谷杂粮,然后撕下贴了二十多天的吊钱,包上铜钱和杂粮,压在上面,表示新的一年将会物阜民丰。正月二十五一早,人们将前一天“打囤”时包的那个杂粮包或一个钱包放置在柜角、床下等不经常会碰到的地方,存放一年,等到来年填仓,再用新揭下来的吊钱儿替换。

“填仓填仓,干饭鱼汤”

在天津,人们习惯把米饭称为“干(gān)饭”。“填仓填仓,干饭鱼汤”,在“填仓节”这天,天津的家家户户要吃米饭、喝鲫鱼汤,象征富足美满。为什么要喝鱼汤呢?旧俗此日也是祭仓神的日子,民间传说人们在当晚只能喝鱼汤,而把鱼留给小猫吃,意思是让猫捉老鼠,让粮仓不被老鼠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津人熬鱼汤讲究用不大不小的鲜活鲫鱼,把鱼鳞、内脏全部料理干净,以免汤有腥味。煎鱼用文火,两面见金黄。熬汤时用凉水,加姜片、香葱、盐、味精等作料,慢慢熬到汤呈奶白色才叫好,汤浓清香,脍炙人口。干饭、鱼汤一直是天津人幸福小日子的象征,现如今天津人已将鱼汤烹调到了淋漓尽致的水平,花样百出,五味俱全。

除了鱼汤还吃什么?

除此之外,老天津有些农户人家在“填仓节”讲究包一顿肉饺子,称为“填仓”;如果包合子,则称为“盖仓盖儿”。仓内装满肉馅,比喻富富有余,再加上圆片状的盖子,可谓颗粒归仓了。

(综合:天津广播、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