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中央一号文件公布,整体释放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信号!而在“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一节中,出现了“严厉打击盗挖黑土、电捕蚯蚓等破坏土壤行为”的明确表述,这也是“严打电捕蚯蚓”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当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到这,可能很多朋友和我产生了一样的疑惑。蚯蚓?这不是极为常见的动物吗?记得小时候随便扒开一块土,都能看到不少蚯蚓,弯弯曲曲,还发亮的身体,看着属于还有些瘆人。怎么现在都要上升到一号文件指名道姓的进行保护了?到底发生了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要电捕蚯蚓?

俗话说“无利不起早”,蚯蚓之所以被捕捉,那肯定是经济价值(说白了,就是能卖钱),而这里面最主要的钱途就是“入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中国药典》中有四种蚯蚓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分别为参环毛蚓、威廉环毛蚓、通俗环毛蚓和栉盲环毛蚓,将它们干燥后就称为“地龙”,其中第一种的干燥体被称为“广地龙”(因为其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等地),而后面三种则被称为“沪地龙”(因为其主要分布在江浙沪一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田元祥表示:“地龙干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之一,属于中药平肝熄风药范畴,可用于治疗新发高热、惊痫、抽搐等症状,具有较好的息风止痉、清热的功效。”所以地龙入药自古以来就有了。下图是《中华本草》中对地龙所含成分的描述,可以发现含有蚓激酶、纤溶酶、胶原酶以及多种微量元素成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应的,医药企业也研发出了多种以地龙为原料的药品,对于心脑血管、内分泌以及呼吸系统疾病,在临床上已广泛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新青年报在2022年的一篇报道中显示:由于老龄化加剧,心脑血管药物的需求量在不断上升,因而地龙的需求量也在增加,2010年的市场需求量大约为400吨,到了2020年,需求量则增至675吨(考虑到老龄化,需求量应该会加速上升)。

而且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因为根据刚才讲到的,能入药的就是那四种蚯蚓,而这四种还未能实现成熟的人工养殖,接受采访的一位相关人士表示:“因为技术上没有突破,野性强”。所以现在的地龙大部分就是野外捕捉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蚯蚓养殖场

而根据2022年红星新闻记者的一篇报道,他们前往广西玉林进行走访调查,发现当地捕捉蚯蚓不是什么新鲜事,一位陈姓收购商告诉记者:早些年地龙的收购价为每公斤四五十元,后来由于需求量增加,收购价也是越来越高,现在已经到了每公斤230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需要挖挖蚯蚓就能赚钱,而且价格还高,如此好事自然引得众多人加入其中,但如果用原始的人力挖掘,这效率肯定搞不上去,于是就有厂家开始生产一种名为“地龙仪”的机器,原理上就是朝一块地里去放电,蚯蚓被电刺激之后,感到难受,自然就会往土外面爬,接下来的只需要人工去捡就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一来,效率可就是成倍上涨了,陈姓收购商表示:那时候地龙仪刚出来,有的人每天能电到500公斤,根据当时四五十块的单价,考虑到蚯蚓晒成干后的重量损耗(大概每7斤蚯蚓就能晒出1斤的蚯蚓干),那么一天收入上千元还是不成问题的!

不过现在则电不到那么多了,毕竟电捕蚯蚓的人实在太多了,而且电了这么多年了,蚯蚓都很少了,想要赚钱就得往更远的地方去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要严禁电捕蚯蚓?

实际上刚才已经提到了一点,就是在电捕蚯蚓的地区,野生蚯蚓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多了,原因就是地龙仪的效率太高,说的严重些,这简直是属于灭绝式的捕杀,因为电流之下,不论老幼蚯蚓都是一块捕杀,时间一长,该地区的蚯蚓自然就走向了“灭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这还只是一方面,要知道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我们不能只看到片面,一个简单的例子,想当年除四害,麻雀数量急剧减少,原因就是群众反映麻雀会吃粮食,于是就开始消灭麻雀的运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群众发现虫害却突然高了起来,原因就是没麻雀去吃害虫了,而且里外一合计,害虫吃的粮食可比麻雀多多了,于是麻雀又从四害名单中的删除了,直至今日,麻雀反而成为了受保护的“三有动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蚯蚓对于农业的作用,也是如出一辙,并且还更上一层楼,因为蚯蚓的生存特性决定了它对土壤的重要性,因为其自身是在土里面生存的,以腐烂的植物或有机物为食,也能通过吞食土壤沙粒获取养分,如此一来,在通过掘穴、排泄等活动,就能使一块地区的土壤变得疏松,同时改良土壤的物化性质,使其养分增加数倍、防治土壤板结化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而蚯蚓已经成为了评价耕地质量的指标之一。

相关案例

虽然蚯蚓对农业的作用很大,但事实上在早些年国内关于野生蚯蚓的保护还处于空白期,既不在野生动物保护名录里,也不在“三有动物”保护名单下,因此这也导致相关的法律案例直到2020年才有提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0年7月8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向广东珠海中级人民法院,就广东中山三家电蚯蚓机企业提起诉讼,认为他们提供工具给用户进行电捕蚯蚓的活动,破坏生态平衡。

而此案最终在2021年8月得到了一审判决,法院判定生产企业需赔偿经济损失约159万元,并在全国媒体上登刊道歉,2022年2月,广东高级人民法院二审维持原判!此案也被称为“电蚯蚓机第一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用电来进行灭绝式的捕杀蚯蚓,虽然能获取金钱利益,但会导致影响生态环境,影响粮食收获,最后受害的还是人类自己。因而在新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已经出现了对于“电捕蚯蚓”等非法捕猎野生动物的禁止规定。

总结

《吕氏春秋》: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来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来年无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