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内心的不安全感?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从12年的心理治疗实践以及20年的人格研究当中收集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多数神经症都与未被满足的愿望有关,这些愿望包括对安全、归属感、认同感、亲密关系、尊重、影响力的希冀。
我们通常把没有安全感解释为“担心”或者“害怕”,而在马斯洛的研究结果中,这些感受都源于自身未被满足的愿望。
这些愿望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匮乏性”或者说“缺失性”;而匮乏的真正原因在于这些愿望的摄取来源;大部分都来自外界,而不是自己的内心。
正是需求满足的不稳定来源,导致了内心的不安全感。
比如独处时枯燥无聊的人在外界有亲和需要;
因为否定感到手足无措的人有被认同的需要;
感到忽视或被孤立的人有群体归属的需要。
问题就在于,诸如此类的需要能否得到满足取决于外界变量,而非自身。
比如有的人判定自己是不是一个值得被爱的人取决于别人是不是爱自己;或者对方是不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取决于对方有没有做对自己有好处的事。
个人的内平衡永远都存在一个外在关键变量,这个就是缺乏安全感的真正原因。
但是外界对个人需要的满足永远都是相对的。用比较哲学的话来讲就是现实跟理想总是会存在一定的差距。
而对这部分差距的归因方式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
什么是自我效能感?
简单来讲就是处于并长期处于动态的自我认可状态;不管是面对拿手的事情还是不拿手的事情,个体的自我认同状态都不会产生质性变化。
在班杜拉的研究中自我效能感的含义是: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简单来讲,就是你是不是打心眼里相信自己面对任何事情都能随机应变,游刃有余。
如果把某一时间节点上的自信看作一个点,那么自我效能感,就是由大大小小的自信组成的一条线。
大多数人内心的不安,都来自于“自我效能感”的时有时无。
比如有的人会突然鼓起勇气去表白,去裸辞;但途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又会瞬间陷入绝望,认为自己配不上,莽撞;
被感情所伤就觉得自己命犯天煞孤星,尝到爱情的甜头又感叹世间情深可比金坚。
类似的这种情况就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因素之一--情绪。
在班杜拉的理论中,引起“自我效能感”变化的因素还有“自己亲身掌握的经验”,“所见所闻”和“其他人的劝说”。
值得一提的是其他人的劝说是影响相对较小的一个因素,因为正确但不适用的劝说只会被当作“目标期望”。
什么是“目标期望”,简单来讲就俩字,“大饼”。
与之相对应的是“效能期望”,就是你觉得自己能不能吃得到这个“饼”;而“效能期望”才是一个人解释自己行为逻辑的核心。
比如我们同期学习心理学的A同学遇到了一些现实问题。
B同学什么也没问,当即就回说:换个思路,放下执念,万般自在。
C同学也随即说道:有啥想不通的,人的一生就是找回自己,红尘中修行,这个过程看你怎么选,结果你自己定,凡事有因果。
他们说错了吗?没错,但也没对。
毫无章法的劝说即使内容本身不存在逻辑谬误,但从价值的角度而言,也谈不上有用;因为这对一个人的“效能期望”不会产生正向收益。
就好像我说我还不想死,你告诉我想开点,人都会死。
个体内心想要变得协调,关键就在于“效能期望”和“结果期望”趋同;翻译过来就是你得把“画饼充饥”变成“望梅止渴”才有可能回答什么是“长期保持自我认同”的问题。
从时间维度上来讲,“自我效能感”会贯穿人的一生;从持续状态上来讲,它会让人处于并长期处于“我可以”的状态。
自我效能感不是唯我独尊
但为什么有的人看上去稳定且自信却给人很强的攻击性和侵略性?因为唯我独尊本质上不是“自我效能感”,而是“自我全能感”。
比如说有一类人总会自带顺天应道的心理状态,不管什么时候,他们都不会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只会觉得自己做什么事都是在替天行道。
把恶语相向当做自己对其他人的救赎,我真是太英明神武了,少了我的存在可真是这个世界的一大损失。
他们通常会默认自己无所不能,对待外界总是会呈现出一种莫名的强势和优越感。
这也就很自然的产生一种不接受反驳的心理;我在救赎你,你别不识抬举。
他们无法承受自己发出的意愿没有得到满足;不能接受没有回应,也不能接受自己不愿意看到的回应。
这看上去是一种非常有能量的状态,但为什么不叫“自我效能感”?因为它的本质是内心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过激反应。
这种反应默认了外界理应满足自己的所有需求;越是对外界有强烈要求的人,这种需求就会越强烈。
比如父母对孩子的控制,背后隐藏着权威需要,服从需要,掌控需要。
恋爱脑的人很容易在恋爱中付出不菲的代价去换取对方的陪伴,背后隐藏着被爱需要,依恋需要,安全需要。
所谓控制欲极强,不过是以进为退的自我满足。
有句话叫做一个鸡蛋从外面被打破就只是个鸡蛋,从里面打破却是一个生命。
自我全能感的人,就像一个用意志为自己构筑蛋壳的鸡蛋,不允许外界打破它,但自己又缺乏打破它的能力。
不知道你的身边有没有这种人;自信,热心但没有边界感,因为他们习惯性地跨过界限去寻求自我满足的条件。
但他们本质上依然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缺失性需要”。即使在外界得到自己想要的,也只是短暂的满足;他们很清楚,这些反馈虽然是自己亲自去争取的,但随时可能丢失。
因此他们的内心仍长期处于一种需要被接纳和被认可的状态;如果得不到,仍会丢失“效能感”;所以要不停地跟外界抢夺。
比如那种面和心不善的人,一旦感到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漏出他那原本丑恶的嘴脸。
这个就是“自我全能”带来的“效能感”丢失。
“匮乏性”带来的负极体验
与“自我全能感”相对应的状态就是自我否定;这种感受来源于“匮乏性需求”未得到满足产生的挫败感。
在马斯洛的研究中,这种挫败感带来的影响甚至超过“全能感”,因为它可能会一定程度上导致自我退行。
比如这类人谈了一场不美好的恋爱,很容易就丧失再爱的勇气;创作被否定,就很惧怕再次创作。
这种挫败感会让他们去质疑自己的需求是否应该存在,或者说直接否定自己的需求。
典型心理特征就是“自罪论”,将一切后果都归过于自己。
比如我的一位朋友被对方说家庭条件不好事业上帮不上什么忙,她就立刻将问题怪罪于自身,责怪自己没用。
肉眼可见的从意气风发到失魂落魄;很长一段时间都陷入自我价值的否定中;她能做的仅仅只有等待对方的肯定,然后从蛛丝马迹中为自己寻求一丝安慰。
当一个人丧失自我效能感的时候,基本上分辨不了“结果期望”和“效能期望”。
她给我的感受是,把自己当成了一个罪人;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对方对她的爱更像是对她的施舍,但她却觉得那是对她的救赎。
这种状态像极了习得性无助般为自己裹挟了一层自我否定的心理屏障,等待对方来打破。
这个时候打破自我否定的钥匙往往只存在于外界;外界说有价值就有,外界说说没有就没有,很容易就被牵着鼻子走。
结语
什么是内心的安全感?安全感就是你有没有自己的护城河,或者有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让你的心境从平静到波澜再回归到平静。
不再因为外界刺激随意唤起自己的缺失性需要;也不再因为自己的缺失性需要,而扭曲客观事实;不管遇到什么情景,都相信自己不会束手无策。
这个才是稳定人格带来的安全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