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航天空间站公开征集2023年任务标识。来自全国各地的34位世界语者(大多为国际世界语协会终身会员),联名给国际空间站致信,呼吁空间站名称使用汉语和不属于任何国家的公平、公正、和平、中立的世界语,内容如下。
建议中国空间站名称使用汉语和世界语
获悉中国航空航天空间站征集2023年任务标识,作为中国人,我们感到非常自豪,我们不是专业设计人员,无法参与,但也想提出我们的一点建议,供您决策时参考。
杭州世界语者李忠民先生在国际世界语协会中国终身会员微信群提出了中国空间站名称使用汉语和世界语(Esperanto)两种文字的建议。我们觉得这个建议非常好。
2022世界杯在足球标识中使用了不属于任何国家的公平、公正、和平的世界语,得到了各国人民的好评。一些国家的产品标识、街道,甚至城市名称也使用了世界语,以表达公平、公正、和平的理念。德国有个小城市的议会批准将其命名为“世界语城”。这给了我们启发。
宇宙空间不属于任何国家,世界各国应该公平、公正、和平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宇宙空间。中国是爱好和平、有担当的和负责任的大国,我们的任务标识,应该以某种方式向全世界宣示中国的和平理念和永远不称霸的思想。在使用本民族语言汉语的同时,使用世界语作为中国空间站的名称,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
全球所有世界语爱好者都不主张用世界语取代任何民族语言,而是倡导人们在用好本民族语言的同时,花费少量的精力和时间,学习掌握一门对各国人民来说都相对简单、易学、公平、公正、人人平等的国际辅助语言——世界语,用于各国人民之间的平等交流。
世界语创立只有136年,仍然是小众语言,全球使用者只有2000万人,以世界语为母语者只有200-300人,但他们分布在全球150个国家,国际世界语协会及65个专业的国际世界语协会的会员分布在全球130多个国家。据2016年出版的《国际教育杂志》报道,世界语的难度仅仅是民族语言难度的六到十分之一,我们多年来学习实践也验证了这一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2017年开始用世界语出版《信使》杂志,于2020出版了世界语版《从理念到行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70年》(世界语汉语对照版)一书,在其官网上用世界语开展国际教育问卷调查。联合国机构间委员会用世界语出版了儿童抗击新冠疫情科普读物《你是我心中的英雄》,并有世界语视频发布。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中国外文局都有专门的世界语外宣部门,至少有三十位左右的专职世界语外宣工作者。中国外文局从2020年开始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出版世界语版《信使》杂志,世界语版《信使》杂志从此落户中国北京。【中国网】、【国际在线】、【中国报道】等我国对外宣传官网都有世界语版。中国世界语博物馆有世界语书籍等藏品4万多件。
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属于中国外文局管理的全国性世界语群众团体,我国至少有30多个地方世界语协会。枣庄学院开设有世界语本科专业,并从2021去年开始同国外大学合作培养世界语研究生,山西太原柏杨树街小学连续13年开设世界语课程,另外还有一些大学、中学和小学也开设了世界语选修课或校本课。我国出版的世界语版的四大名著、道德经、论语、墨子、莫言获奖小说和其它上千种世界语书籍受到国内外世界语者的欢迎,有的还被做成视频或音频形式公开发表。
我们(下面的签名者)是世界语的亲身体验者和受益者。我们通过世界语,曾经在国际世界语大会(通常会议规模为1000-5000人)、各种专业世界语和地区世界语会议(通常会议规模为几十到几百人),甚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用世界语做报告,这些会议全部使用世界语,不需要翻译人员。我们通过世界语走访了全球几十个国家,用世界语向外国人讲述中国故事,推介中国的科技文化成就,发表了几十篇各类论文,翻译出版了世界语书籍或从世界语引进翻译了国外书籍和文章。在这些国际交流活动中或会议上,我们完全没有在其它国际活动中因为语言问题而有低人一等的感觉,我们真正体验了世界语特有的公平、公正、人人平等的特点。
意大利语、俄语、西班牙语、法语等好多语言,都曾经随着操着些语言的民族的兴旺而成为强势语言,但后来又被其它语言替代。目前超越它们的是英语。强国不可能永远是强国,强势语言也会随之变化。
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有人开始炒作中国威胁论,并打压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汉语推广机构孔子学院,大肆宣传说“汉语要替代英语”,想成为世界通用语言。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强烈建议:中国空间站名称使用汉语和世界语两种文字。世界语名称为:Ĉina Spaca Stacio或 Ĉina Kosma Stacio等。如果你们决定使用,我们将请国际世界语协会和国际世界语院院士协助,邀请各国专家论证,确定一个国际公认的世界语名称。
使用这两个名称中的任意一个,不懂世界语的外国人也会明白其含义,不影响外国人的理解。
建议者(按签名顺序排名):
李忠民(浙江杭州)、熊周璇(湖北武汉)、赵德智(重庆)、黄银宝(甘肃平凉)、刘伟杰(辽宁沈阳)、殷嘉新(湖北十堰)、熊林平(北京)、罗水根(浙江杭州)、朱 恩(浙江台州)、周志奇(湖南长沙)、张友英(湖北武汉)、朱兴启(湖北武汉)、彭争鸣(湖北武汉)、张 伟(辽宁丹东)、宋延德(湖南长沙)、陈胤华(浙江金华)、曾亚军 (湖北黄石)、诸道远(湖北武汉)、释永根(陕西乾县)、汪 静(四川成都)、萧 斐(重庆)、孙守德(山东枣庄)、吴少勇(北京)、黄泽尧(法国巴黎)、魏宁娜(重庆)、李家全(湖北武汉)、许卫照(浙江宁波)、龚读法(北京)、饶 健(江西南昌)、邱金平(湖北宜昌)、胡国鹏(甘肃平凉)、王贵英(湖北武汉)、朱兴启(湖北武汉)、袁爱林(四川德阳)等34人于2023年2月16日
热门跟贴